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毗陵逸事(二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怪 厨
  民国初年,江南有个姓孙的厨子,得了祖传绝技,专做鱼肴,用鲤鱼能烧出上桌时满身还冒火焰的“火龙”,用草鱼能烧出像成串葡萄的“葡萄鱼”,用青鱼能做出像朵朵菊花的“菊花鱼”……至于南北各地风味烧法,没有一样不精通。他凭这身本事,在长江边的小城毗陵开了一爿鱼菜馆,既当老板,又当厨师,烧三江五湖捉来的各种鲜鱼,迎南来北往上下三等客人。毗陵驿是苏南通往苏北的重要渡口,在曹雪芹《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贾政最后一别便是在毗陵驿外。这里过路客多,尝了孙老板烧的鱼,都赞不绝口,有人说他烹做鱼肴堪称绝世无双。他一开心,就叫裁缝缝制了一面长条旗幡,绣上“绝世鱼肴”四个大字,天天高挂在店门口。他的名声便不再仅在毗陵小城,而是扩散到了大江南北。
  一天清早,孙老板开店门挂“绝世鱼肴”旗幡时,有个衣衫褴褛的老叫花子来到他面前,说无家可归,求他收留在店里当个帮工。他店里已雇了两个伙计,生意越来越兴隆,再添个把人手也不嫌多。可这老头儿蓬头垢面,瘦骨嶙峋,能做什么?孙老板想回絕,却又觉得可怜。管他,行点儿善积点儿德吧!管他能做多少,即使养着他也没啥了不得,每天客官吃剩的饭菜供他吃就足够了。他当即叫个伙计找来一套干净旧衣裳,让老叫花子洗澡剃头。
  老头儿在店里过了一段安定日子,精神渐渐好起来。孙老板叫他专门烧火,他烧得认真、专心,锅里要什么火候,他就烧到什么程度,一点儿不出差错。他平时很少说话,难得说上一句两句,声音很低,从来不提自己的身世姓名。
  那绣有“绝世鱼肴”的旗幡每天早升晚降,本来是孙老板亲自动手,但店里事越来越忙,他见老叫花子做事笃实,就想把这事交给老叫花子。不料,老头儿不但不敢接受,还劝他不要再挂那旗。孙老板老大不开心,问他为啥。老头儿没有直接回答,只讲了个故事:
  十年前,还是清光绪年间,扬州有个名厨,也是专做鱼肴,“火龙”“菊花鱼”“葡萄鱼”烧得都极出色,最拿手的绝技是烧“神仙鱼”,人家吃了都想象不出是怎么烧出来的,竟有人传说他的手有仙气。他的名气越传越大,竟传到慈禧太后耳朵里。老佛爷也馋“神仙鱼”吃,金口一开,把他召进皇宫当了御厨。他在宫里,终年不能与家人团聚。这事还小,没满两年,无意中得罪了一个管事的太监,惹下横祸,冤落个想毒害老佛爷的罪名,便从宫中御膳房消失了。后来,有人说他被杀了头,也有人传说太后身边有个好心的太监偷偷放他逃出了皇宫。到底生死如何,没人说得清楚。反正,连累全家老小遭了杀身之祸是确实的。
  这故事,孙老板年少时也曾听父亲讲过,没想到这老头儿也知道。他父亲说那厨子是被杀了头的,“神仙鱼”的烧法从此失传,要不他也不敢挂出“绝世鱼肴”的旗幡。他听出老头儿讲这故事的意思,想听从,一时又放不下面子。他既不责怪,也不强求,依旧天天自己挂和收。
  一晃五年过去,老头儿已年过花甲。有一天,老头儿主动提出,他已风烛残年,故土虽没有亲人,还是想叶落归根。他拱手深深一拜,感谢老板收留之恩。孙老板见他去意已决,便不再挽留,有心接济他一把,对他说:“要多少盘缠,还要点儿什么,只管说。”老人却说:“盘缠不计较多少,但要求临走前能痛痛快快喝顿酒。”这点儿要求,孙老板满口答应,说:“你要吃什么鱼?我亲自烧。”老头儿说他吃的鱼他自己烧,只要给他一条一斤重的鲜活鲈鱼。
  孙老板依了他。第二天,老头儿打点好包袱,就动手在江上送来的一批新鲜鲈鱼里挑了一条,进了厨房。孙老板正忙,没顾上他。
  不一会儿,老头儿端了一碗酒和烧好了的鱼,在客堂的角落里一张空桌子边坐下了。那鲈鱼依旧是整条的,放在大菜盘子里,肚着盘底背朝天,头抬着,口微张,尾巴翘起,四鳍伸开,像在江河里游的神态,身子颜色还像没有烧煮过的活鱼。老头儿喝口酒,一直不动筷子夹鱼肉吃,只把嘴凑到鱼嘴上吮一口,像就着茶壶嘴饮茶。他喝着吮着,在旁边桌上吃饭、饮酒的客人看了,都当老头儿是个痴子,神经有毛病。
  老头儿喝尽一碗酒,就拎起身边的包袱,也不向谁告别,自顾自出门向江边走去。那条鲈鱼还完完整整地伏在盘子里,还在散出一股淡淡的香味。好奇的客官们都围着桌子大惊小怪地议论起来,引来了老板,也引来了伙计。一个伙计说鱼肯定不是生的,他看见老头儿放到锅里去烧的。这个伙计想尝尝,用筷子轻轻一夹,鱼身竟就破了,原来只留有一层薄薄的皮和一副骨头,鱼肉已一丝都不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孙老板猛地想起,父亲在世时说到的“神仙鱼”好像就是这样。难怪那老头儿会讲出还有逃出皇宫的说法。他自己分明就是那死里逃生的厨师。孙老板原当“神仙鱼”烧法已经失传,想学恨没门。他恨自己粗心大意,名师就在身边,这么多年都没能发现。孙老板二话没说,就冲出店门朝老头儿走的方向追去。
  孙老板到江边,不见老人,找人一打听,说是坐小船过江去了。他失望极了,悔恨不已。再细想想,老人既然不辞而别,这么多年没露身份,本就不打算将绝技再传给别人。即使追着他人,也未必能学到,便断了念头。
  孙老板回到家,伙计交给他一张字条,是在老头儿吃过的鱼盘子下发现的,用毛笔写了两句话:“虚名终是虚,绝招必绝己。”孙老板心里微微一震,望望挂在门口的“绝世鱼肴”旗幡,心一悸背一凉,随即把它降下,从此不再悬挂。
  银 洋
  段祺瑞当民国总统时,江南小城毗陵有个姓汤的人,开了一爿小小的南北杂货铺子。他有个交情很深的老朋友,姓宋,在离城七八里的乡下种十亩水田,日子过得还算富裕,每逢上城来买点儿什么,总要到汤老板店里来坐坐聊聊天。汤老板也总要备一些小菜与他一道小酌两盅。老宋自酿了米酒,逢年过节总要给汤老板送上五斤十斤;汤老板到外地添货捎回上好的高粱烧,也总要给老宋留三两瓶。老宋早年曾走南闯北到过大半个中国,很有些见识。汤老板遇到什么疑难事,总要找老宋商量。   汤老板开了十年杂货店,年终结算,积攒了三百块银洋,想用这笔钱做市面大些的生意,究竟做什么好,拿不定主张。新年正月初五,老宋来拜年,汤老板想与老宋私下商议,特地在房内四仙台上备下小菜两人对酌。喝酒时,汤老板就向老朋友吐了心事,还兴冲冲地从枕头下取出用布卷着的银洋让老朋友也过眼。
  老宋停杯凝望着银洋愣了好一会儿,说:“当年‘长毛造反’江南被烧了不少屋,如今砌房造屋的人家逐渐多起来,需要用木材的多了,你这后门处就是城河,可以放木排,不妨到江西山里进一批木头开一家木行。这生意大进大出,赚钱快,又没有风险。”汤老板觉得是好主意,当即说:“过几天就到江西山里去买。”
  老宋却又叫他莫慌,到江西去批货,路途遥远,这季节砍伐下的木头还都堆在山里,用人力往外运很麻烦,花用又大。不如等两三个月,雨季发水时,他们那边就会有大批木排顺山涧水流放出山,从河道撑运过来,沿河在各城镇兜售,经过我们这里。到时只要多留心河道里过木排,就地收买,既方便成本也低。
  汤老板又佩服又感激,收起三百块银圆放到枕头下,陪着老宋一杯又一杯喝了个痛快。一瓶酒不够,汤老板又出去到货橱里拿了一瓶。
  眼睛一眨,三个多月过去了,果真有一批江西木排经过毗陵城河。汤老板和木材商谈妥交易,便到枕头底下去取那三百块银圆。哪知晓,翻遍床上床下,一卷银圆竟不翼而飞了!十年积蓄,一下丢失,怎么了得!
  汤老板一时急得浑身冷汗直冒。想来想去,这钱除了妻子只有老宋一人知道。记得那天把银圆摊在台上时,老宋一直盯着发愣。他又想起他把银圆放在枕头下时,老宋也看见的。他还想起,那天他出去添第二瓶酒时,姓宋的曾一个人留在房里的。汤老板想去报官,怎奈无据无凭。他便先叫木材商等两天,然后备了点酒菜,连夜赶到乡下,把老宋请来。三杯酒过后,他客客气气地说:“哎,宋兄,我枕头底下的三百块银圆,是你借去用的吧?”
  老宋一脸愕然:“银圆?”
  “嘿嘿,你当时……你当时可能跟我说了的,都怪我酒喝多了,记不清了。”
  老宋愣愣地望著他,一言不发,嘴唇一直微微动着似在品酒。
  汤老板又皱起眉头,苦苦哀求道:“老兄啊,你知道,我苦了十年,才积下那么点儿钱。刚才找不到,急得我正想投河、上吊,想到是你老兄借的,才稍微放心。只是眼下与木材商谈好了交易,正等这笔钱用……”
  老宋紧皱眉头连喝了几口酒,突然笑着说:“老弟别急,三百块银圆……既然你有急用,我后天一早一定送来。”
  果然,第三天老宋送来了三百块银圆。
  汤老板买下几排木头,木行开张,生意兴隆,当年就赚了一大笔钱。自从有了三百块银圆的纠缠,他再也看不起老宋。老宋也不再露面。
  汤记木行,越开越兴旺。三年之后,便着手扩大店面和改善住宅。拆除旧屋撬起地板时,汤老板突然发现地板下有个布卷,解开一看,三百块银圆一块不缺。原来房里的地板年久失修,床头下靠墙有一条三指宽的裂口。显然是他当时放银圆后,不知何时从床头落下掉了进去,而且滚到了另一块地板下。
  汤老板醒悟到自己冤枉了好朋友,想想自己这几年生意发达,本是靠老宋指点,而且是用了老宋的本钱,万分愧疚,准备诚诚恳恳赔罪还钱。
  汤老板带上三百块银圆,匆匆来到老宋住的村上,大吃一惊:三年前,老宋为凑足三百块银圆给他应急,除了倾一生积累,竟还卖掉了三间堂屋和十亩上好的水田,如今住着简陋的茅草屋,只种三亩薄田,生活十分清苦,人也苍老得多了。汤老板望着老朋友,悔恨不已,不由落泪,双膝一屈跪下,捧上银圆说:“老兄,我害苦了你,我真该死!这三百块钱你收下,我还要加倍还你,还要……”
  老宋连忙和蔼地把他搀起:“老弟不必这样。三百五百块钱,与你我之间交情相比又算得了啥?别再提它。我有三年不到你家喝酒了,走,上你家喝几杯。”
  汤老板心里更加难受:是啊,真诚的情谊和信任,哪是三百五百块银洋能买得到的!
  [责任编辑 王彦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20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