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整本书阅读”实施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互联网+整本书阅读”课程倡导的理念是:借用网络平台,线上导读,线下深读,打破阅读指导的时空限制,解决学生课外个体自读“独学而无友”的局面,形成持续深入阅读的氛围,让整本书阅读的阅读、指导和交流时刻发生。具体实施由互联网学习和现场学习两部分构成。
  一、互联网学习
  互联网学习主要通过问题驱动、方法讲授、作品点评、互动讨论等方式,层层推进学习,达到深度阅读的目的。具体分六个步骤:有序列的经典书系,有任务的驱动阅读,有微课的方法讲授,有互评的作品共读,有引导的互动讨论,有数据的多元评估。
  有序列的经典书系。我们根据儿童已有的认知水平,为不同的学生选择共读书籍。针对儿童文学题材丰富的特点,选择时,我们注重突出问题特点,注重分级序列处理。如结合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名著推荐书单,我们分学段选择了150本图书(每个学段50本)。所选择的书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身心成长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纯正的语言趣味、感觉、习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有任务的驱动阅读。阅读每本书时,教师都会有计划、分章节、分时间段地给学生安排相应的阅读任务。例如,《窗边的小豆豆》分四个星期读完。第一周从“第一次来车站”读到“成绩单”这一章,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小豆豆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并“画出来配上文字介绍”。
  有方法的微課指导。具体指利用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微课指导,通过导读、促读传授有效的阅读方法。我们组织教师录制了“如何刻画人物形象”“如何复述故事线索”等微课,根据阅读进度适时推送给学生。
  有互评的作品共读。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后,需要提交一定形式的作品,如读书笔记等。我们把这些作品统一放到网上,供师生和家长欣赏、讨论、评价。
  有引导的互动讨论。小学生阅读整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被新奇有趣的故事内容所吸引,只关注情节,不深入思考。长期停留在这种层次,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真正提升。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围绕具体作品展开深入讨论。例如,指导阅读《小王子》时,教师提问:故事中的历险、魔法与其他角色如何改变主人公的生活?书中的角色做了哪两个困难的决定?他们的决定如何改变他们的人生?这样的讨论会激发学生再次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深度理解作品。
  有数据的多元评估。阅读平台设计有每日打卡,每日阅读字数、时长统计,每日“阅读明星”评选,还有学生作品上交的展示评价等。通过数据,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阅读进度以及班级同学阅读进度的整体状况,形成你追我赶的阅读氛围。
  二、现场学习
  从广义上讲,现场学习指通过亲子共读纸质图书、生生之间有效质疑、师生交流指导等活动,达到阅读目的;从狭义上讲,指班级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上阅读指导课。为了论述方便,这里只取其狭义。阅读指导课包括有价值的质疑探讨、有针对的方法研究、有指向的共读引领、有思维的拓展延伸四个学习环节。笔者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为例,具体介绍。
  有价值的质疑探讨。在阅读“猴王出世”之前,教师出示以下阅读思考题:1.阅读注释,想一想为什么有这么多注释。2.你认为“猴王出世”的主人公是谁?这一章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细节?3.你认为石猴是猴、是人,还是神?4.读了这一章之后,你最想提的两个问题什么?设计这样的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做到“三个关注”:关注文体特征;关注主人公;关注自我阅读的实际困难。
  有针对的方法研究。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很多,如预测、联结、图像化、提问、找重点、比较、推测等,需要在具体的阅读环境中让学生感受。指导学生阅读“收服红孩儿”时,教师请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角色,交流哪个情节或环境描写得很精妙,能够突显人物性格。学生谈到唐僧三次不听孙悟空的劝阻,执意去救红孩儿,看出他很善良。教师引导学生联想“三打白骨精”的情节,学生悟出唐僧虽然善良,但有固执的一面。教师顺势小结:“情节可以凸显小说人物的多样性。阅读整本书时,通过前后故事的联结找到这些重点情节,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作品。”
  有指向的共读引领。书中的某些情节,或者人物关系复杂,或者理解难度较大,学生阅读时普遍感到困难。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引导学生共同阅读,能降低阅读难度。还是以“收服红孩儿”为例。这一章出场的人物多,关系相对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降低阅读难度,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唐僧师徒与红孩儿对战的情节,制作一幅对战图”。师生协作制作完成后,教师问:“对付一个七岁的孩子,作者写了六个回合的对战情节。在这些情节描写中,你觉得谁最厉害?”学生通过讨论,不仅理清了红孩儿、孙悟空、牛魔王、铁扇公主、四海龙王等人的关系,而且对小说情节的一波三折有了初步认识。
  有思维的拓展延伸。指导学生读完整本书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人做过统计,自孙悟空拜唐僧为师以来,西行路上共有39处遇到妖怪,除去两处凡人盗贼和收服猪八戒、沙僧、白龙马,其他34处所遇均为妖怪。形形色色的妖怪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阻碍西天取经的体系。妖怪的结局不同,有的被打死,有的被召回天庭,还有的改邪归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对《西游记》中的妖怪结局做统计分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并不强求所有学生完成,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全班近一半的学生认真完成了这道题目。学生热衷于完成任务,究其原因,一是前期的阅读引发了他们的极大兴趣,二是这个问题本身具有吸引力。不论是出于哪种原因,这种拓展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和研究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经过几年的实践,目前,学生初步具备了如下能力:能运用预测策略、统整策略、寻找重点策略、启动先备知识策略等,进行科学的阅读训练;能用较快的速度自学,勾画出关键内容,批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且理解更有深度,更加准确;能够运用阅读要点卡、画思维导图、辩论交流等方式辩证地看待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学生的兴趣、习惯、理解、思维、表达等指标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35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