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诗中有画,心中有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常言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如画的意境,画中也有如诗的深意,相互辉映,相得益彰。现时在田园古诗的教学中,常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象、老师创设情境等方法来营造田园诗歌的意境。本文旨在此常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融入水乡画作为辅助,让学生在田园诗鉴赏中更能入情入境。本文在以水乡画为辅助的田园诗鉴赏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策略,并对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并指出了田园诗鉴赏教学过程中融入水乡画以此为辅助中引起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小学古诗;田园诗;水乡画;教学策略
  在田园风光类古诗的鉴赏中,常常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即读者在品读中能够领略诗中的风光和意境,从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小学田园类古诗的鉴赏教学时,把水乡画作为辅助工具融入到古诗的课堂教学中,能促进情境的创设和对古诗的理解。
  一、田园诗鉴赏的课堂现状与教学趋势
  1.课堂现状
  現在中国已进入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于城市就读的学生比例相当大。小学的田园类古诗描述的田园风光离城市小孩的认知相距甚远。学生对于在品读、想象情况中缺乏一种生活中的认知前提,进而缺乏脑海中想象的素材。对于理解诗人对田园风光和生活的赞美、热爱更是无从提起。
  现时大部分的田园类古诗的教学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由老师用语言创设情境、边读边想象、在反复朗读中感悟等。当然这些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品味古诗,但要到达“诗中有画”的状态还是有相当一段距离。
  2.教学趋势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基本理念中的第四点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标强调应“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本课题正是在此背景指引下,利用水乡画营造的诗意氛围,辅助和促进学生进入情景创作诗歌。
  除此以外,“跨学科整合的诉求”也在课标指引下的又一趋势。《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在新课标这项理念的指导下,利用美术课中国画或水乡画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渗透,促进语文学科的文学欣赏教育,跨学科融合使学生在感悟美学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地进行田园类古诗的鉴赏。
  二、水乡画的内涵与意境
  顺德所处的环境塑造了极具特色、极富韵味的顺德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色,以此为水乡为基调进行的特色国画创作叫水乡画。水乡画所描绘的景物包括小桥、流水、人家、田野、花草树木、庄稼等,与田园古诗中的情境相吻合。且水乡画以水墨来创作,富有中国特色,富含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线条笔触间更能品味古诗的内涵和意境。
  水乡画作为一种特色国画,田园风光类古诗作为写景类古诗,二者在内涵和意境上是相通的。前者更强调视觉上的感受,更直观和具有冲击力,但缺乏想象空间和文学韵味;后者更侧重文字上的深刻隽永,更加含蓄和深沉,但缺乏情境的交融和代入。如果把水乡画融入到田园类古诗鉴赏的教学中,能让二者更有效地互补,能更透彻地品味古诗。
  三、以水乡画为辅助工具的田园诗鉴赏教学策略
  1.研读学生和文本,寻找学科融合最佳点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认真研读此田园古诗,掌握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田园古诗的背景、含义和中心思想,寻找水乡画和田园古诗在课堂教学中的最佳结合点。①先作画或先赏画,再读诗。水乡画特色教学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城西小学已开展多年。在学生方面,他们在对水乡画的创作和欣赏已经有一定的水平积淀,这为以此作为辅助工具融合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此前提下,本校学生可采用先作画后读诗的方法来开展古诗教学。即把水乡画创作作为一项内容加进预习当中,一来激发他们的品读兴趣,二来自创作的过程也梳理了对诗中所涵括的景物,有了初步了解;②边作画或边赏画边品读。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呈现一幅已有一定雏形的水乡画,让学生在品读中为画作添砖加瓦。让学生在落下水墨笔触的瞬间,体会其中的宁静意境。例如,高鼎的《村居》,读到“草长莺飞二月天”,我们可以一起说说你想象到的场景,并用笔墨把它们画下来;③充分品读古诗后,在反复诵读中作画。在充分理解诗句字面意思后,下笔作画在作画时反复诵读古诗,在描绘景物时融入情境,体会古诗的中心思想,再进行课堂的总结。
  2.以水乡画为辅助工具,多维度深层次品读古诗
  水乡画和田园类古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充分利用水乡画作为辅助工具,能够将中国传统艺术巧妙地串联在一起,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的旨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水乡画为辅助工具,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品读古诗。
  ①在画中品景色。在古诗教学中借助创作或鉴赏水乡画,便能让诗中有什么景物这个问题答案了然于胸。甚至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都能从中感悟出来。
  ②在画中品情感。古诗的情感蕴含在诗词的字里行间,同样地,水乡画的情感也蕴含在笔画的轻重亲疏间。例如,《夜书所见》中,在教学“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时,在创作水乡画前先了解诗词“一灯明”,在创作水乡画时只画茅屋内有灯光或明或暗地透出,江面辉映的月光摇曳着,侧面显示周围的静谧。在此创作过程中,能进一步深化对幽静环境的体会。然后勾勒两个孩子埋头专注地抓蝈蝈。有了前面体会环境静谧的铺垫,此时更能感受这种“以动衬静”,更能感受村野间闲适惬意的生活情趣。从而感悟诗人对田园闲适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③在画中品意境。古诗常常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意”是情意,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景”是客观的情境。二者看似独立而又相互融合,情与景和谐统一才能形成整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营造对于田园类古诗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意境就仿佛是古诗的灵魂,有之,灵动生趣,缺之,味如嚼蜡。而田园类古诗的意境之美往往是虚实双生的。切实描写的景与见于言外的境相互交织。如“孤帆远影碧空尽”,一个“尽”字尽显泛舟远去的落寞和孤寂。在对应的水乡画创作时,可以点评同学们把孤帆画在什么位置,如果是画在水天交界处,画出渐行渐远仿佛快要消失于天际尽头那就证明学生已经深入沉浸到古诗意境中。   3.不同艺术形式的交融,品味古诗语言精练、涵义深远的独特气质
  古诗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五千年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而水乡画作为特色国画的一种,运用笔墨元素进行创作,其中蕴含着中华文化深刻的内涵。在传统文化这个角度,田园类古诗和水乡画一脉相承,承载着符号不同但意蕴相似的文化气质。
  “言简意赅”是古诗的重要特点,寥寥数字就能描绘出一幅画的情境,甚至简单的一个字就能蕴含无穷的深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生动地写出春风拂过河堤仿佛一下子变得绿草如茵、生机勃勃。在创作水乡画时,我们可以把河岸的绿画出来,却没办法把被吹绿这种动态的生态美展现出来,而古诗却能通过一个字把千言万语才能表达的动态美展露无遗。这就是古诗语言的精炼美。
  除了语言精炼,古诗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几个字包含的涵义还很深远。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的是眼前之景,实际上无处不蕴含孤寂的感情。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悠闲地慢慢飘远。眼前所见亦是心中的投射,诗人心中的孤寂投射在他眼里所见的鸟和云中。我们在水乡画创作时把众鸟高飞、孤云独去画出来,却惟独不能把这种了无踪影的“尽”和来去自如的“闲”从画笔端画出来。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古诗涵义深远的特色。在对比中,二者也不是对立的,在整幅画卷的创作中,整个格局营造的苍茫空间又能让学生更能体会鸟去云闲的萧肃孤寂感。
  四、以水乡画为辅助的田园类古诗鉴赏教学的几点思考
  1.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开发和利用提出这样的建议:“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我笔者所在学校城西小学已开设少儿水乡画校本课程教学多年,在此前提下,学生对水乡画已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充分利用本校少儿水乡画的优势,使学生在体会水乡风情画的韵味的同时提高对田园类诗歌的鉴赏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除此,语文教师还可以整合田园类古诗和美术课程中国画或水乡画教学的内容。寻求和美术课堂的联合贯通。美术课中渗透此对应田园类古诗的内容,帮助语文课让学生运用水乡画这个辅助工具能更加得心应手,从而促进对课堂上这首田园古诗的理解和鉴赏。
  2.学科交融的需求下,不断提高教师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尤为重要
  小学阶段很多学科存在着交叉性,且新课标提出跨学科整合的诉求以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综合性能力。这需求和趋势下,作为语文老师不仅需要掌握自身学科的知识,更需要对跨学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对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语文教师在上水乡画和田园类古诗结合的课堂实践前,需要有针对行地阅读水乡画的相关书籍,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培养自身的绘画鉴赏能力。除此,还可以借助学校美术科的力量,如参与学生的美术课堂、参与与水乡画有关的美术教学研讨等。逐步修炼自身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在田園类古诗的鉴赏教学中融入水乡画以此作为辅助工具,是新课标理念下的创造性实践。这种新型的课堂实践模式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古人常给美丽画卷题诗一首或诗兴大发创作后绘画助兴,从前的诗画不分家,如今小学课堂重新将二者融合,迸发出新的火花、焕发出新的光彩,让学生品读出“诗中有画”,让学生在学习后达到“心中有诗”。在水乡画的辅助下,田园类古诗的鉴赏教学效率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的理解、欣赏、审美等综合能力都能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瞿东桦.浅议诗词教学中意象探究之策略[J].小学教学探究.
  [2朱秀亚.拓宽语文学习空间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J].小学教学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39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