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不改,此梦偏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杏花微雨的人间四月天,我有幸跟随苏校长、乔主任、樊组长及语文组三位前辈,来到西安曲江一中,一睹全国语文教学名家的风采。如此近距离地学习,真是让人兴奋不已,回味无穷。
【关键词】交流;探讨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296-01
现将观摩心得向各位老师汇报、交流,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至简,即美
几位老师的课件都非常简约、精美,例如董一菲老师的《沁园春 雪》,贾建英老师的《豹》,幻灯片不过十张。肖培东老师只带了话筒上台,无书,无课件。这样一来,课件在课堂上只起到了展示问题、凸显层次、画龙点睛的作用。文字极少,绝不代替老师的观点和学生的见解;图片极少,绝不扰乱学生的思维,代替文本的语言魅力。多年前,我曾参加过多媒体技术的培训,老师讲解的知识很丰富,但都已成为过眼云烟,给我印象深刻的仅有一个原则——即幻灯片的四六原则:一张幻灯片上搭配色彩不能超过四种,文字不能超过六行。语文的课堂是我们与传统文化对话的课堂,师生应尽情地享受文字之美。多媒體技术发展到任何时代,也不能代替老师灵动的语言,教科书规范的引导。
二、至爱,即善
2006年,我认识了董一菲老师,她和张玉新老师来宝鸡作关于《选修教材如何选修》的报告,她用自己的气质和才情征服了全场的老师,我用MP3录下了她的大部分解读。13年过去,她的长发依然如瀑,眼眸依然如星,课堂更加温润如玉。她在启发学生回答问题或者做点评时,称学生为“宝贝”、“孩子”。实话实说,我从未在课堂上使用过这样亲近的字眼。我更乐于创设平等的师生对话氛围,我更期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课堂生成。我把学生当同志、当战友,因为我们千锤百炼,只为一场硬仗——高考。但我着实被这样的称谓感动。我想,大多数的语文老师早已被一篇篇经典熏染,成为了集善良、智慧于一身的牧师,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是清醒的智者,高尚的善者。如果一个少年在课堂上被老师这样称呼,他的内心一定会震颤,一定会播下仁爱的种,开出温暖的花。贾建英老师讲授一首外国诗歌《豹》,他将冯至和北岛的译本作对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译本并说出原因。这样的设计简洁明快,一位学生多次回答问题,见解独到。贾老师评价:我想你是站在你们班思想制高点的人。全班学生会心一笑,全场老师忍俊不禁。赞美的角度有很多种,但最高级别一定是赞美一个人的思想。老师心中有爱,才会在点评时不断鼓励、启发。才会让学生有被肯定的尊严,有被包容的温暖。我想这就是徐晓彬老师在做点评时所说的学生在课堂上应该获得的安全感。
三、至朴,即真
本次诗歌研讨会最能点燃全场热情的是来自甘肃的霍军老师。他的任务繁重,讲一节示范课,做一场报告,还要主持最后的学术对话。他讲授的诗歌是杜甫的《登高》。首先从音韵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读诗。渚清沙白鸟飞回,“回”应读huai,潦倒新停浊酒杯中的“杯”,应读bai。与诗歌研讨会刚开始的唐调吟诵、陕西调吟诵、学生汉服吟诵相互照应,相得益彰。读韵,读题,读字,读人,读句,读写。读出了韵味,读出了章法,读出了一个时代里边的一个灵魂。我不禁想起陕西省教科院薛韩铭老师在作《选修教材教学方法指导》的微报告时的观点:诵读既是手段,也是过程,更是目的。肖培东老师在无课本、错误的文本的“大难”面前,尽显大师风范。用领读、试读、品读、范读等方式让学生想象画面、体悟情感、品味生活,将作者的诗读成自己的诗。中国古典诗词精炼含蓄,往往富有韵外之致和言外之意。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好方法,所以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慢慢地吟诵,并多给些机会,让学生表演朗诵,展示学习的成果,最大限度地保护其学习的热情。诵读是起点,是过程,也是终点。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堂的本真、本色、本原。汉字的“朴”的原意为“没有加工的木料”,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应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做整容女,不做网红脸。
反思我的课堂,我还可以做些什么呢?更接地气:更准确地把握学情,以问题为抓手,以活动促教学;更学者气:研读音韵,研读群文;更江湖气:像金庸小说里的侠之大者,不用刀剑,气吞山河。霍军老师说: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周瑜称为周郎,因为周瑜是赤子,是才子,是英气勃发的人,即使活到八十岁,他还是周郎。是啊,“心中无暮气,百岁也天真”,丰富的生活,有趣的灵魂,率真的性情,把自己的人生过得像一首诗的老师,才是富有个性特征的教师,才会让人印象深刻。生命如此匆匆,工作如此艰难,让我们给自己一点空间、一点趣味,像叶嘉莹先生一样,即使耄耋之年,登临讲堂,依然声情并茂、如采莲的少女般精致绽放。
参考文献
[1]文宏.古典诗歌教学的几点尝试[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赵玉军.只着一眼 尽显风流——浅析中学古诗歌教学[J].教育革新,2007年08期.
[3]强小康.传承经典——诗歌教学中诵读的作用与引导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年05期.
作者简介:杨柳青(1982.2-),女,汉族,中学二级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学法指导,高效语文课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42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