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真的没有抢夺故宫文物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近日,演员赵立新的一条微博引起轩然大波。他在微博中写道:“日本人占领北京八年,为什么没有抢走故宫里的文物并且烧掉故宫?这符合侵略者的本性吗?”网友认为,他这是在为侵略者“洗白”。虽然事后赵立新为此言论道歉,但他提出的那个问题还是会横亘在一些不太懂那段历史的网友心中。故宫文物南迁,早为人熟知,今天我们并不多谈;而留守在故宫博物院里的人和文物,他们又遭遇了什么?
日本人为什么没有烧掉故宫
对演员赵立新此次言论事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编辑刘楠楠也关注到了。她很不能认同赵立新的说法。
刘楠楠告诉记者,事实上,北平沦陷后,日本人千方百计想将手伸入故宫博物院;在那8年内,日本人也并不是没有抢走文物。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虽然故宫博物院部分人员和文物避敌外迁,但仍有百余人员和众多文物留了下来。故宫南迁文物有13491箱,而留在馆内未动的,还有至少100万件(套)。
留守人员虽不像随文物南迁的人员那般辛苦奔波、风餐露宿,但在日伪统治下,他们也踏上了另外一番充满艰辛和危险的旅程。
故宫博物院当时共有“三馆一处”,总务处处长是张庭济。“七七事变”时,馆长们不在北平,由张庭济一人主持院务。张庭济,1895年生,浙江平湖人,北京大学英文专业毕业。1934年8月,经蔡元培(时任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理事长)引荐进入故宫博物院。
在北平沦陷初期,张庭济曾致函国民政府行政院,汇报故宫现状。行政院于1937年11月给出回复。刘楠楠在档案馆见过这条回复。回复称:“经提出,本院第335次决议:该院留平工作人员处境艰危,自属实情。目前应于可能范围内,尽力维持。仰即遵照。”
然而,在日寇铁蹄之下,维持谈何容易。《沦陷时期的故宫》一文中写到,对于坐落在北平的故宫博物院来说,日军“以武力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和重要城市,错误地认为中国早晚属其所有,狂妄地把中国看做其‘外府’,把故宫的文物视为他在‘外府’收藏的文物”。他们无需大规模抢掠故宫文物,更遑论烧毁故宫。
另外,故宫博物院当时在国际上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对故宫博物院有任何大规模的不当举动,都会遭受到国际上的舆论压力。在此情势下,日军只要扶植傀儡政权,借他们之手插手故宫博物院,就可以了。事实上,他们也正是这么做的。
日伪插手故宫
北平沦陷后,国民政府自顾不暇,对故宫博物院已是顾及不上了。单士元回忆说:“经费来源断绝,许多工作不得不中辍。长此下去,院内同人的生计都难以为继。所以,社会上的动乱稍有缓解,故宫博物院就开门了。”
1937年9月,故宫博物院再次开门。时局动荡,到故宫参观的游人寥寥无几。为了赚取更多的收入,门票也一再打折扣。如10人以上团体,减收票价一半;10人以上学生团体,每人仅收票价1/5。单士元说,北平沦陷后的头几年,工作人员的薪金就靠门票的收入来维持。
这些虽难,却并非最难。刘楠楠告诉记者,整个抗战期间,故宫博物院经历了地方维持会时期、王克敏伪政权时期、王揖唐伪政权时期三个时期,在这三个时期内,故宫博物院可以说是内外受敌,历经风波。
北平沦陷之后,故宫博物院院长之位虚悬,日伪对此虎视眈眈。王克敏甚至曾想自任院长,由张庭济代行职责,遭到张庭济的坚决拒绝。
觊觎故宫院长之位的不但有外寇,更有内贼。单士元在《沦陷时期的故宫》一文中回忆道:“和我同在文献馆工作的一个姓张的人,就和一个汉奸(据说是摄政王府大管家,当时摄政王府的人大都去了东北,依附于伪满。这个管家留在北平,和日本人关系很深)相勾结。他们企图接管博物院,因此到处拉人。那个姓张的曾要我和.他一起为汉奸做事,被我拒绝了。他们活动得厉害,甚至连接管后谁任什么职务都定下了。”
刘楠楠查找档案得知,此人名为张国靖,原清朝醇亲王载沣的家奴张某之子。他与原摄政王府的大管家相勾结,互相利用。他企图圆自己的故宫院长梦:而大管家则想利用他帮助日本人将势力渗入故宫。
张庭济有个熟人,叫汪时璟,在华北伪政权任职。情急之下,张庭济请他帮忙,妥为周旋。1942年6月,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强行派了祝书元等人接管了故宫博物院。这样一来,张国靖和王府大管家美梦破碎,而既有伪组织接管了,日本人也就不再插手故宫博物院。
祝书元是朱启钤(中国的第一个博物馆古物陈列所创办人)的老部下,从清朝末年就管理北京市政工作,虽任伪职,但并没有作出对故宫博物院不利之事。在祝书元主持院务期间,仍由张庭济负责具体的院务。
谁说没有抢走故宫文物
演员赵立新在微博中说,日本人为何沒有抢走故宫里的文物?前文已说过,日本人是将故宫看作他们的“外府”的,无需抢夺。
然而到了1944年,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日军的战略物资紧缺,为征讨军用物资,日伪成立了北京市金品献纳委员会,献纳委员会的汉奸们发起了献铜献铁运动,强制征收各类铜铁制品,以为日军造炮弹壳和子弹之用。故宫亦难以幸免。日军很快注意到了“宫内铜缸及历史博物馆铜炮等件”“借游览之名来宫中调查铜器者不乏其人”。
刘楠楠查阅档案,发现日军和献纳委员会几番逼迫故宫博物院。迫于压力,故宫博物院将部分年代较近的铜缸铜炮等近2000斤交了出去。但日军并不满意。为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张庭济带领故宫留守人员一同努力,将故宫辖区内的200多口铜缸“造具清册,别其类别,呈请华北政委会到院审定,予以主持,以应对强征”。
最终,不能明确断代的54件铜缸及2尊铜炮被抢行运走了,后来日军又从故宫劫走了91个铜灯亭、1尊铜炮。被劫文物刚运到天津,还未及转运到日本,日本即宣告投降。这批文物又被移交了回来,但发现“有的已残破毁坏,共重4460公斤,较劫走时少了971公斤,而此前被劫走的54个铜缸也不见踪影”。
而故宫文物的损失,也不足以代表抗战期间中国的文物受损情形。对日军在每一地的文化资产劫夺,各地战后都有一份清单。仅南京论,公共图书馆内142万册图书古籍六成以上遭劫掠,其中有许多世所罕见的价值连城的善本秘籍。如,宋版书4000余种、《清朝历代皇帝实录》写本3000多册,以及完整的《古今图书集成》10套等;战前,国民政府为筹建中央博物院,向全国征集来的各种珍贵文物,据统计,日军从中劫走1679种。
中央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珍藏的殷墟发掘古物等珍贵文物,也惨遭日军掠夺与毁坏,损失无法统计。该所保存的山东日照出土古陶器标本箱,竟被日军拿去做铺垫铁路的路基。至于民间私人收藏,有多少为日军劫掠,那就更无法统计了。
“打个比方,有人强占了你的房子,即便他没有撕碎你墙上的字画,也没有摔碎你桌上的花瓶,难道这就不是强盗行径吗?”刘楠楠说.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至今不过80余年,余温尚在,历史岂能这样解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62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