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电影《入殓师》中探究日本人的生死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奥斯卡获奖影片《入殓师》从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幅幅生离死别的感人画面,诉说骨肉之情、夫妻之爱、朋友之义以及对工作的价值认识,反映出日本人的“超越生死,生死一体”的生死观,它成功的关键在于赋予死亡更加积极的意义,告诉人们要正确看待死亡,坦然面对死亡,才能让活着的人更加坚强。
  关键词 日本人 生死观 《入殓师》
  中图分类号:B31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电影《入殓师》以抓住了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的主题——死亡。正如中国学者何显明总结的那样: 死亡是人最本己的可能,任何人都无法否定、逃避死亡。电影从入殓师这个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幅幅生离死别的感人画面,诉说骨肉之情、夫妻之爱、朋友之义以及对工作的价值认识。日本著名影评家佐藤忠男认为:“《入殓师》的成功关键在于能够在超越宗教的前提下以一种温暖、柔和、美丽而不失幽默的方式,启发人们对‘死’进行重新的思考和认识。
  1电影《入殓师》折射的生死观
  这部影片不但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和美,还反映出日本人的“超越生死,生死一体”的生死观。日本人认为,生与死没有明显的界限,人的灵魂不灭,可以永生。因此在日本有很多与祭奠亡灵、追悼故人有关的法事、祈福活动。日本学者立川昭二在《日本人的生死观》中认为:“(对于日本人来说)生和死的世界不是完全隔絕的,而是认为在某个地方是轮回相通的”。“实际上‘生死观’这个词也是日语独有的。所谓生死,不是将生与死截然分开,而是认为由生到死,由死到生是延续相关的,并不认为生与死之间是完全隔断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讲过:“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当大悟为父亲入殓时,老人手里紧紧攥着的小石头一下子击碎了30年来大悟对父亲的积怨,想到父亲多年来孤身一人在外漂泊,带着对儿子深深的悔意和默默牵挂孤老终身,不禁流下伤感的泪水。他将石头放在怀孕的妻子的腹部的细节则象征着生命轮回、血脉相承以及爱的传递,也让观众在唏嘘惋惜之时又倍感欣慰。赋予死亡更加积极的意义是影片看点之一,它告诉人们要正确看待死亡,坦然面对死亡,才能让活着的人更加坚强。
  2日本人对生死的解读
  与其他国家不同,日本人对于生死有着独特的解读。日本人觉得生死是相连的,在某个地方可以轮回相通,死是生的延续。「いのち」除了生命这个意思之外还包含了更多的文化含义。最被日本人接受的就是“魂”。人虽死了,但是灵魂还在。日本人相信自己的祖先死后,灵魂会脱离肉体守护在自己身边。别的国家谈死色变,而日本人却将死亡看做一种洒脱,一种美好的事物。
  李景芳在《日本人与中国人永远的鸿沟》中说道,“在日本,人们不会憎恨罪恶,甚至是有罪的人,人一旦死了就都成了佛。生前所犯的罪能够因死而得到平反,因此得到平等的悼念不仅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可以说是符合道德的做法。这种观念是中国人无论如何都理解不了的,是与中国人的观念相背离的。”在日本人看来,正义与邪恶都不是绝对的,生前是好人也罢,是坏人也罢,死后就都成了佛。
  3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原因
  (1)佛教对生死观的影响。在日语中,「この世」表示生者生活的世界,「あの世」表示死者前往的世界。有关来世的记载,最早出现在神道教的起源-《古事记》一书。后来佛教传入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佛教宣传“生死一如”,意思是说生既是死,死既是生,这一观点反映了生死之间的界限几乎为零。平安中期后,净土思想深入民心,六道轮回和极乐往生思想在日本影响越来越大,很快成为了普遍的生死观。佛教中对日本人生死观影响最深的是禅宗。禅宗一派曹洞宗在日本的开山鼻祖道元在其著作《正法眼藏》中主张“生死由命”,禅宗的这一思想被武士道精神进一步继承,成为了影响日本人一生的国民精神。
  (2)日本特有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日本人认为:人死后都可以成佛,无论尊卑贵贱。这样的观念直接形成了日本人在面对死亡时的从容态度。日本人对死亡的超然态度除了受宗教的影响之外,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很大。日本岛国地处环太平洋的断裂带上,年年都经历地震和台风的威胁。在这样极其不稳定的岛国环境中,日本人必须学会适应不稳定的生存状态。生命在面对自然的时候显得如此的脆弱,从生到死往往只是瞬间之事。在日本人的民族意识中便形成了一种生死无常,福祸无常,兴衰无常的无常感。
  4结束语
  总的来说,日本人不畏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这是一种与别国不同的独特的生死观。《入殓师》以“死”贯穿始终,突出了生与死的尊严,凸现了日本人的价值观。或许只有日本人才能够拍出《入殓师》这样的电影;也只有日本人,才能把死描绘得如此美丽。《作为一部描写死亡的影片,《入殓师》没有丝毫的阴森恐怖和悲观绝望,唯美的画面、人情的温暖、深邃的思想让我们不仅领略日本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更能深入探悉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日本人的生死观表现出对生命的挚爱和对死亡的泰然,看轻生死、宽容生死、尊重生死。是一种日本人特有的,值得我们深究并尊重的生死观。
  参考文献
  [1] 何显明.存在主义哲学的死亡观[J].社会科学家,1989(04):13-17.
  [2] 孙博.解读日本人的生死观[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9):295.
  [3] 小山薰堂.入殓师[J].世界电影,2009(05):4-40.
  [4] 立川昭二.日本人的生死观[M].东京:筑摩书房,1998.
  [5] 王钦.浅谈佛教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影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6):407+409.
  [6] 李景芳.日本人与中国人永远的鸿沟[J].东京讲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77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