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化中,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数学修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视教学“三部棋”,培养学生从我被迫学数学逐渐转向我要学数学。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效果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157-01
  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化中,有些数学教师虽然坚持教书育人,认真工作,但是教学效果总是不如预期所盼。其原因是教学观念陈旧,沿袭传统教学陋习,教学过程中“三惟思想”(惟我独讲、惟我独令、惟我独宠)严重。本人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占用此篇幅谈谈几点浅见,与同行共勉。
  一、更新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及“唯分数”的影响,一到讲台滔滔不绝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从基础知识讲到数学特有规律再到考试技巧,满堂讲,讲得学生云里雾里,昏头转向。
  其实,我们教师应该树立苏格拉底之思想——“自知无知”更新教学观念,现代数学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按照数学本身固有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多方面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并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考试,经得起变化多端的考试。这样,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势在必行。我们要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教育基础上,大胆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新的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方法需要多样化。除了必要的讲授之外,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应更多地在教学中运用。当然,更新教学观念的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
  二、提高教师自身数学修养,激发学生向师性
  数学教师要具有准确的专业语言,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把德育渗入课堂,创建和谐的课堂,能链接不同科目的知识结构,当作一个综合素质强的教育者。这样,教师得到学生的敬佩,提高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分量,激发学生向教师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打心底的敬佩教师,配合教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身知识结构,增强思考意识,锻炼自我反思能力,不断开阔视野,丰富思考維度,增加接触各种各样文化和观念的机会。
  三、培养学习数学兴趣
  学习兴趣有定向作用,学生往往由自己的兴趣来确定学什么和不学什么,因此培养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忽略了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失望,那么学生心理会产生阻碍学习数学的“敌人”——厌烦。如果学生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进一步转化为学习动机,那么他们就会认真深入思考,从而使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打开数学大门的金钥匙,这把金钥匙加上科学的教学“三步棋”,教学效果自然进一步提高。
  四、重视教学“三步棋”
  教学效果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学生自学能力差,未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学习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后不善于回顾,所学知识模棱两可,教师有计划、有恒心走好教学“三步棋”(课前、课中、课后),那么不用担心提高教学效果了。
  (1)课前引导学生预习教材,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课前预习是提高授课效果的关键之一,让学生开动脑筋,按照授课计划进行预习,在预习中对要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自己理解什么或不理解什么,带着问题听课,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课中教师扮演导演的角色
  根据课前预习提出的问题,适当采用开放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实际基础情况,精心选择讲授的内容,突出重点,讲透难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归纳和整理。
  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合作交流。学会合作是时代对每个人的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既要当导演,又要当主持人,调控整个课堂氛围,针对不同观点,及时给予评价,最后归纳出正确结论。
  (3)课后创设数学情境,体现数学应用价值
  课后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巩固了所学到的知识,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应试能力。但是,安排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要科学合理。
  首先,教师不应该过高相信和估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必须真正检查落实,思维跨度适当,作业量适当,切忌越减越负。
  其次,一手抓“两头”,一手抓“中间”。课后安排的练习及作业必须全面照顾,全面检查。抓优生提高优秀率,抓差生提高平均成绩,抓中等生更能提高优秀率和平均成绩,切忌宠优思想。
  再次,教师及时分析“两头”和“中间”的学习效果情况,结合学生和教师本人的实况认真反思,总结得失,为提高教学效果而努力奋斗。
  总之,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必须恒于人、恒于心,策略并不是唯一的,必须因材施教,经常作好课后反思,在此只是谈谈自己的策略,希望能与同行共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93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