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设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相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情境中“融入”思维过程,让学生产生直观印象,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成功的教学,不在于强制,而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这是俄国思想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的话。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128-02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文以部编人教版低年级小学数学为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探讨。
  一、创设故事情境,引发学生想象
  低年级小学生尤其喜欢童话故事。因此,将数学问题融入童话故事中,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将其描绘出来,让问题兼具情节和生命,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我充分利用儿童这一心理特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编织成一个个童话故事,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好奇心,启迪学生思维,从而获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学“6和7的加减法时”,先给学生创设了“猴子掰玉米”的故事情境:有一只小猴子,特别聪明。有一天,它正在田野里寻找食物,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片玉米地,小猴子可开心了。于是,它赶紧跑过去,一下子掰了7个玉米,装进了袋子里,就蹦蹦跳跳地往家跑了。到家后,它立刻打开袋子,一看:“咦!我的玉米呢?怎么只有一个了?”随后,我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小猴子的玉米去哪里了吗?”学生们都抢着回答问题。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故事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二、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热情
  做游戏也是儿童的天性,因此教师在游戏中融入教学内容,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但是,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心态。因此,数学教师必须要具备和蔼可亲的态度、自然大方的举止以及富有感染力又幽默精炼的语言等,以此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还能激發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大量研究表明,科学的游戏化教学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意义。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适当地开展游戏教学,既能让学生产生“入景始入亲”的感受,又能有效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无法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特点,采用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首先,一上课我就让学生们用铅笔或者小木棒等学具摆“△”,先摆5个,再摆出3个,最后摆出2个。之后,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列出算式并计算:5+3+2=10。其次,要求学生从摆好的10个“△”中,第一次拿走3个,第二次拿走5个。随后让学生根据拿走的过程,列出算式并计算:10-3-5=2。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复习了上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活跃学生思维,又调动了学生对于新课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新课的兴趣,从而为“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做好进一步的铺垫。
  三、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要以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点,给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机会。增加学生与周围事物接触的机会,从而更好的学习并理解数学,加强学生的数学体验,进而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积极作用,深化学生的数学体验。因此,数学教师应积极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创设生动而有趣的生活情境,使得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材料数学化,并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进行仔细观察,从而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的价值,进而掌握数学知识。
  如“连加连减”的教学中,我先给学生创设了实际情境:和学生做开汽车的游戏。我是司机,学生是乘客,“汽车”出发时,先上来了4个学生。这时,我提问学生:“现在车上有几个乘客?”学生回答:“4个。”到达“下一站”后,又上来了几个乘客,“汽车”再次开动,我又问:“刚才上来几个乘客?现在汽车上一共有几个乘客?”学生答:“又上来5个,现在一共有9个乘客。”又到一站,下去了6个人,我再次提问学生:“现在汽车上还有几个乘客?”学生答:“3个。”这一过程,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既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又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发挥空间,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除此之外,要想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就必须要让学生进行实践,而不是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去理解或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将问题情境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说和做、听和看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学习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有动作思维逐步向形象思维过度。
  如,我在教学“认识物体”时,就让学生在搭积木的过程中,感知物体的不同形状;在对物体分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物体,对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形状有初步认识;再让学生依次摸物体,感知它们的主要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形容出对不同物体的印象。
  这一教学过程,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科学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0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