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跳出“损失厌恶”的思维陷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先说个小故事。一天中午,我本打算出去吃午餐,却收到了另一个部门的同事小艾的微信:“外卖点多了,要不要一起来吃?”
   我过去一看,还真是,那午餐的分量,完全够两个人吃。原来,小艾经常光顾的外卖店家搞店庆活动,满45减20,过期不候,让人感觉不参加就亏大了。于是小艾点了45元单,只需支付25元。是不是很划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平时小艾的午餐均价是15元,这次比以往多花了10元,而且她还吃不完,只能“便宜”了同事们。
   要说我们公司的人,平日里都是精打細算,怎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这就要用经济学里“损失厌恶”的概念来解释一下了。这一概念由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教授发现并提出,大致意思是相比于获得的东西,我们人类对于损失更加敏感。
   具体怎么理解呢?来看一个事例。
   高端美容品牌赫莲娜(HR)的创始人赫莲娜·鲁宾斯坦女士,看中了一处房子,她的心理价位是55万美元,但房东标价60万美元。按照普通人的思路,这时候就全看个人的砍价能力了。但鲁宾斯坦女士却没有找房东砍价,她只做了一件事,就让房东心甘情愿地降价了5万。
   她约房东出来,喝酒聊天,并赠与公司的礼品,然后在双方微醺的时候,她自然而然地拿出现金往桌上一倒,说:“55万,卖就现在拿走,我们交个朋友。”卖家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现金,当场签约了。
   之所以这么顺利,就是因为她利用了房东的“损失厌恶”心理,把起初“是60万还是 55万”的问题,转变成“是降价5万还是拒绝55万现金”的问题。
   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答案都显而易见。这也是为什么当很多现金堆放在自己面前且唾手可得时,大家往往都会为了立即拿走这些钱而宁愿少要一点的原因。
   比如消费者在砍价过程中和对方说:“你如果不降价,东西我就不要了。”店家往往会降点价,毕竟,跟打个折相比,损失一单生意的痛苦更大。而商家更会利用这一心理情结,很多行业的营销人员,都擅长制造“机会即将失去”的紧张气氛,而且这招屡试不爽。比如“只剩最后几套房”“最后几台工厂价出售”等等,一些买家往往头脑一热就匆忙下单,原因就是“损失厌恶”心理,害怕的是“购买机会的损失”。
   “损失厌恶”心理不仅能用在消费领域,在我们投资理财的过程中也同样适用。不少人发生投资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太受“损失厌恶”心理影响,往往陷入追涨杀跌的陷阱中。
   有一个朋友告诉我,去年年初花了10000元买了一只基金,上半年赚了将近3000元,还没开心多久,就陷入了亏损2000元的窘境。为什么呢?这其实是普通投资者最常见的情况:赚了点小钱,就沾沾自喜,过早卖出,结果拿不住牛股;但如果赔了,就一直攥在手里,幻想着“等等就能涨回来”。
   这就是因为相比于收益,我们内心对“割肉”的痛感来得更加强烈,所以及时止损才变得那么困难。但这种心理要不得,看一看公安部门披露的一些赌博案例,那些输红了眼的赌徒,往往都是想着下一把能把钱都赢回来,带着翻本的心态继续玩下去,最后满盘皆输。
   所以说真正的投资高手,都是能清晰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局限的人。
   虽然“损失厌恶”是人类的心理本能,肯定无法完全消除,但如果能够发现并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并从中学习,有些低级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损失厌恶”心理已经在很多领域尤其是营销领域被广泛使用了。下面笔者列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损失厌恶”型决策场景,你可以比对一下,或许换个思路,答案就能清晰许多。
   场景一:商家提供的免费试用,用得满意再付钱。
   真相:你用习惯了,最后一定会买的。这叫培养消费习惯,比如网约车一开始的疯狂补贴。
   场景二:商家主动发到你账户里的限时优惠券。
   真相:限时优惠=催你花钱。你总觉得不用就吃亏了,就像在饭店消费后店家往往会给一张几十元的限时抵扣券。
   场景三:付款时弹出的“1元加购XX”。
   真相:不需要的东西,1毛钱都贵。
   场景四:婚纱照本身很便宜,只有额外增加精修照片才加钱。
   真相:赚的就是你额外精修的钱。
   场景五:买一年期会员卡,现在就能打折。
   真相:这一年你都只能在他那儿消费了。
   场景六:你买过的宝贝降价啦,加微信补偿现金红包。
   真相:加微信看我发广告啦。
   场景七:商场推出沙发以旧换新活动。
   真相:给了你一个丢掉旧沙发的理由。
   场景八:包邮的东西才划算。
   真相:邮费都算在商品价格里了。
   场景九:被套牢的股票现在卖了,那就真亏了。
   真相:花点心思挑更好的,早赚回来了。
   场景十:换一份工作可能也不喜欢,继续待着吧。
   真相:花时间做不喜欢的事才是最大的损失。
   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列举。能否摆脱情绪的主宰,跳出思维陷阱,让理性掌控大脑,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很重要。我们只有逐渐跳出“损失厌恶”的思维陷阱,才能更理性地面对投资和消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33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