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教学法在高职会计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决定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基于“陷阱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与教育功能,结合会计信息化教学实践分析总结了该教学法的应用原则与要求。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隐性知识;陷阱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0.072
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偏弱,学习主动性不强,如果课堂上教师只会照本宣科,即使讲解熟练、分析透彻,那也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面对这类教育对象,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一线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也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完整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及共同发展。要提高课堂教育有效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只有既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方法,又对各种类型问题的出现与解决了然于心,才算得上真正的技能型人才,才能游刃有余的开展实际工作。陷阱教学法的应用不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正向的思维,更重要的是理解与熟练掌握错误与问题的排除方法,训练发散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
1陷阱教学法原理与教育功能
“陷阱”教学法源自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做的“饿猫开迷笼”的经典实验。实验中的小猫通过不断尝试、犯错,最终学会了开启笼门,因此陷阱教学法又叫“尝试错误”教学法。教学中教师有意制造“学习陷阱”,包括错误的思路、答案、操作流程等,让学生不知不觉陷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辨析、选择、判断,通过努力解决问题、跳出“陷阱”,最终获得比正向思维的学习更有意义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既经历陷入陷阱里的困惑、发现陷阱时的意外,也能收获跳出陷阱时的成就感。
“陷阱”教学法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方法能力
现代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传统的“你讲我听、你教我学”的课堂模式。17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笛卡尔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重点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而不是向学生灌输学科知识,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陷阱教学法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在教师引导下对所面临困惑进行选择、分析、判断,最终跳出“陷阱”。反复训练,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1.2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当代大中学生的逆商(抗挫折能力)水平宏观上处于一个中等稍偏下的水平,微观上他们受逆境的消极影响较大,因此对在校学生进行逆商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
挫折、失敗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失败转为成功并非必然,还需要有一个面对失败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在陷阱教学法中,当学生掉入陷阱后,正是培养学生迎难而上、永不言败精神的最佳时机。学生在经过苦思冥想、不得其解,经过老师引导与点拨后,终于获得成功的学习经历,将有益于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的正确态度与应对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1.3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
在心理学理论中,“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当一个人对某个事物高度注意时,便会对该事物做出更加迅速、清晰、深刻、持久的反应。注意力集中与否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非常大。陷阱教学法的应用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从传统的讲授型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型转变。
老师经常有这样的体验,虽然自己备课充分、讲解娴熟、内容详尽,但学生理解、掌握的效果却不理想。出现这种问题,很可能是按部就班、平铺直叙的教学方法惹的祸。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眼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既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之时,他们既有好奇心也有潜力,也许他们对诸如法律条文之类的知识点不感兴趣,但对解决故障类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还是充满兴趣的。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围绕“问题”去分析与思考。陷阱教学意在平等的师生互动交流中,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传授,学生由于参与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故而积极性很高,能够有效化解平铺直叙课堂的无效性,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
1.4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
为了培养全面素质的职业人才,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工作方法、工作过程,还要教会他们如何正确解决实际应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陷阱教学法的应用对如何挖掘课程的隐性知识、让隐性知识显性化提供了有益的帮助。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隐性知识是和显性知识相对的,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它代表了以个人经验为基础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的知识,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存在于特定场景中,难以系统化和难以交流,因而具有一定的独占性和排他性。隐性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与关键性来源,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和持久竞争优势的最根本源泉。一般的教材专注于讲解“是什么”和“为什么”,但对实践应用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怎么办”较少涉及,这正是各类教科书的软肋。陷阱教学法正是是通过问题事件让隐性知识显性化,充分暴露操作或应用过程的各类问题,以各类“问题”为抓手来组织课堂教学,学生也就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
2陷阱教学法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 人类的进化发展过程本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人常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其实,疑也是思之始、教之端,于不疑处设疑,方能促其进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财务软件的正确操作方法并不难,难的是遇到问题或操作故障时如何解决。要将陷阱应用于会计信息化教学中,既要掌握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引出问题与设置障碍,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会计信息化职业能力的形成。
2.1于重点难点问题处设置陷阱
在会计信息化教学应用中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建账、基础档案设置、各模块日常业务处理、报表编制等财务软件操作方法,但是对诸如出错凭证修改、已制单出错原始单据的修改、不完善初始设置对日常业务处理导致障碍的排除等问题常常一筹莫展。这是因为教材或操作手册都会详细介绍正确的操作流程,却对各种误操作或操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状况如何解决或进行逆操作较少涉及,而这些问题或状况正是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如果简单地强调这些问题,效果很不好,但在这些重点难点处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自己来分析解决,效果就要好得多。
在多年的教学经历中,我注意收集了多种类型的重难点问题,如建账时科目类型设置有误、已录入余额会计科目需要增加明细科目、已记账凭证出现错误、已审核凭证无法记账、非总账模块填制凭证出现错误、录入发票时找不到客户、已核销应收应付单据有错、已记账出入库单据错误、工资基础数据无误却出现结果数据错误、已制单业务发现原始单据录入错误、银行代发工资凭证填制时发现实发工资与应付工资余额出现差额、总账系统无法结账、报表公式无误却无法正确显示数据、固定资产减少业务处理前系统为什么强制计提折旧等,并将它们作为学习陷阱设置于教学过程,在学生学习解决各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2.2巧妙点拨学生克服陷阱
学生掉入陷阱后,教师需要进行及时点拨并引导学生找到克服陷阱的方法。为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克服陷阱找到出路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点拨引导,而不能直接告知正确的解决办法。那如何才能做到呢?在陷阱出现时,教师必须装糊涂,跟学生一起来陷入困境,站在同一战壕。如果学生自己通过分析讨论解决了问题,那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有深切的体验,既增强了他们的自信,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他们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则教师应该联系已学知识作出点拨指导,诱其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感觉是他们自己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
比如,讲“已记账凭证错误修改”时,先按正常流程在总账系统根据业务内容(9月2日,出纳签发现金支票支付广告费68000元)填制凭证并审核、签字后记账。记账后发现金额应为6800元,而且贷方明细科目应为工商银行(100201)填成了建设银行(100202)。学生面对该问题时,会提出各种修改意见,但没有清晰的逻辑顺序。这时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以前学过的财务会计知识进行分析与判断,如已记账凭证错误分为几种类型:科目错误、金额错误等,在手工会计处理时是如何更改此类错误,这些更改方法在信息化环境下是否继续适应等。通过点拨,学生基本能够认识到,在信息化环境下,凭证修改的划线更正法已不能适用,而红字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仍适用。经过以上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该错误类型为科目错误、金额多记,修改方案为红字冲销后补充正确凭证。然后进行操作处理,成功解决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修改方案与处理结果,教师还需做进一步的总结与评价。但到此并没有结束,教师继续提问:如果已记账凭证不是总账系统填制,而是其它系统生成传入总账系统后发现错误,又如何修改。这是更深入的错误凭证修改问题,刚才的解决方法已经不适应新的情况,需要重新思考解决方案。此时,学生再次陷入困境。如果经过讨论分析学生自己能够解决是最好,如果不能解决,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哪个模块生成的凭证就在哪个模块修改,学生会按照老师的提醒寻找解决办法,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已记账凭证错误的类型与修改方案。
再比如已结算、已现付、已审核、已制单采购发票,在进行凭证审核时发现供应商选择错误。此错误(陷阱)让学生很快会陷入困境。这时老师可以提示他们需要根据前期操作顺序进行逆操作来修改该错误,包括删除记账凭证、取消单据审核、取消采购结算、取消现付操作等。學生在得到提示时,虽然有了思路,但具体每一步怎么操作还会遇到一些障碍,比如在哪个模块、由哪个操作员来删除记账凭证,在哪个模块哪个功能下删除结算单等。其实这些障碍就是一个个陷阱,学生通过一步步成功实施逆操作,跳出一个个陷阱,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通过类似的反复训练,让学生不断地经历陷入困境、思考脱困策略到跳出陷阱的全过程。在学生每解决一类问题后,老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将教学活动进一步延伸。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也提升了面对困难的勇气与自信,为学生顺利获得岗位职业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3陷阱教学法应用要求
虽然陷阱教学法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也对会计信息化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要求教师必须非常熟悉财务软件设计原理与操作方法。比如,记账前为什么查询不到相关账簿?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必须能够解释凭证记账前的数据是存于“凭证数据库”而非“账簿数据库”,而账簿查询时只是去“账簿数据库”中查找,当然查询不到。这就要求教师熟悉财务软件设计原理和数据库相关知识,否则难以解释清楚。
第二,要求教师熟练掌握财务会计基本原理和计算机基本操作。财务会计和计算机基础是会计信息化的前置课程,自然要求教师熟悉这两门学科知识,否则容易形成教学障碍。会计信息化其实质是以财务软件来处理会计业务,在业务上与手工会计处理并没有实质的不同。如果教师不熟悉手工业务处理方法,自然无法透彻理解信息化相关理论与实务,更无法去挖掘相应岗位的隐性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过程。
第三,要求教师注意挖掘陷阱的艺术性。这除了要对出错原因了然于心,还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与学生一起犯错,并能够巧妙地处理细节问题。另外,课堂内学生的有意注意不能长久保持,学习兴趣也较难维持,因此,陷阱不能太多太滥,必须在重点难点处设置和应用。
第四,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知识与信息更新能力。由于会计准则和财务软件均会不断更新,教师必须随时更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对新准则和新版本财务软件首先进行学习研究,努力做一个常态的专业领跑者。
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出现问题与差错都是一种常态。如何正确而有效应对就显得极为重要。陷阱教学是在不断布设陷阱、析别陷阱、跨越陷阱的过程中展开,其有效应用不仅有利于拓展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学而思的良好学习习惯与探究能力,提升了教学效果,还使学生从苦学中解放出来,变苦学为乐学,自信满满,使课堂学习不再枯燥,这也是会计信息化课堂成为有效课堂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陈鸿雁,魏亮.当代大学生逆商问题研究—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例[J].知识经济,2011,(21):154-155.
[2]吴晓波,高忠仕,魏仁杰.隐性知识显性化与技术创新绩效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06):213-218.
[3]梁伟.陷阱教学法在Pro/E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2,(05),38-39.
[4]肖茹.“陷阱”教学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2012,(05):103.
[5]李启武.“陷阱”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S5):138.
[6]张天匀.数学教学中的陷阱艺术[J].祖国:建设版,2012,(12):232-233.
[7]魏新法,孙浩,曲利华.如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5278316f1fb91a37f111f18583d04 9649b660e6c.html.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93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