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教学工作现状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分析目前高校图书馆参加教学工作的背景,归纳图书馆馆员承担课程的类型,指出图书馆教学授课过程中在教学管理、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可行方案。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3-0148-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3.06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高校图书馆具有高学历、多学科的人才结构优势,参与本校相关教学工作渐成常态。在参加教学过程中如何协调本职工作与教学的关系,提升图书馆授课人员的教学素养与能力,是高校图书馆管理层与承担教学任务的馆员共同关注的问题,现结合高校图书馆从事教学活动的背景、特征,研究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教学工作的背景
(一)人才优势明显
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文献信息服务,满足高校相关学科建设的需要,高校图书馆近年的人才储备呈多元化趋势,他们一般具备硕士或博士学历,综合素质高,具有专业分布广,学习能力强等特征,当中一些有教学意愿的馆员,经过专业的高校教师资质培训与考试,可胜任教学工作。以笔者就职的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为例,全馆共有员工50人,拥有高校教师资质的31人,曾为本科生开设过课程的教师累积人数达21人,曾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开设过课程的教师累积人数为3人,个别老师还因教学能力突出,被我校教学部门嘉奖,成为“校级教学名师”。
(二)凸显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2015年教育部印发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将高校图书馆的职能概括为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在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部分提到要“不断拓展和深化服务,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其内涵实质包括以图书馆为主体利用固有的师资资源负责一定的教学任务。这为高校图书馆进行教学活动正本清源,是图书馆积极争取教学任务的依据。高校图书馆则可利用从事教育教学的机会,拓展图书馆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中的手段与途径,提升自身地位,摆脱部分高校将图书馆视为教辅部门的尴尬处境。
(三)维持队伍稳定的需要
毋庸讳言,高校图书馆馆员在高校中的地位仍然偏低。与高校专任教师相比存在职称评审名额偏少,专业技术岗位津贴偏低,以及缺乏职务晋升渠道等问题。部分馆员人心思动,导致图书馆流失专业人才现象突出。图书馆馆员授课一方面有助于馆员发挥专业特长,学以致用,更新知识架构,完善自我学习;另一方面,馆员的业绩得到肯定,薪酬得到提高,自身价值得以实现,客观促使馆员安心本职工作。
二、图书馆参与教学课程概述
图书馆参与高校教学工作在高校学生扩招,师生比失调的背景下愈发普遍,授课类型已由信息素养类课程向专业课、通识课方向发展。
(一)信息素养类课程
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检索、利用各种文献的能力,国内高校均以必修或选修的形式开设诸如《文献检索与利用》、《信息检索》等类型课程。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拥有教学场地与专业人才方面的优势,属于承担此类教学任务的第一梯队,部分高校图书馆还设有专门的教学研究室,全面负责全校信息检索课程的建设与统筹,在组织教学、培养师资、专业学术研究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通识类课程
大学通识课程是高校为实现“全人”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各个层面知识体系而设立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具有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能力。课程性质以多学科、基础性、非专业为特征,受众以接受常识性、普及性知识为主。目前,高校开设通识课程门类广、数量多,但相较学生多样性、多元化的通识教育诉求,高校普遍面临师资资源不足、课程库更新迟缓等问题。为弥补师资短缺与扩充通识课课程库,高校教务部门鼓励、引导教师序列以外的在校行政与教辅人员积极申报通识类课程趋势明显。图书馆馆员结合自身学业专长与教育背景优势,不拘泥于“身份”的局限,适时参加通识课教学课程,已被学校认可。部分没有图书馆学、情报学背景无法参与图书馆信息素养类教学任务的馆员,将通识课视作代课的首选,收到良好成效。通识课已成图书馆馆员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
(三)专业课程
随着图书馆馆员教学水平与学科专业能力的提高以及职称的晋升,大学中一些教学单位会主动邀请图书馆馆员讲授与其专业背景相关的专业课程。据笔者对云南地区高校图书馆教师授课情况的调研,图书馆技术部或古籍整理部门馆员容易获得此类授课机会。例如,图书馆技术部馆员因长期接触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与维护,具有深厚的知识背景与理论实践优势,被高校涉及计算机专业的学院聘为兼职教师的情况逐渐增多,他们主要负责专门教授《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公共课与《数据库系统》等计算机类专业必修课;又如,图书馆古籍部的馆员会受历史系或中文系邀请利用图书馆现有文献资源作为例证,讲授有关历史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等方面的专业课程。总之,图书馆馆员结合专业特长,发挥工作当中积累经验开设高校相关学科专业课程已成为图书馆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存在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参加本校教学活动逐渐热络,馆员积极性颇高。但由于相关学院对于授课馆员的督导力度与学院自有师资队伍尚存差异,以及图书馆作为输出师资机构对教师的授课情况缺乏了解与管控等因素,造成针对图书馆馆员授课行为的监督与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属于真空状态,馆员的授课能力与教学效果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加之图书馆馆员还有本职工作精力有限,部分老师在课程的备课、讲授、考查等教学环节与专任教师还存有一定差距,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图书馆管理层正视。 (一)授课准备不充分
以图书馆馆员讲授通识课为例,因为通识课程门类众多,学科交叉,高校尚无法单设机构集中统一进行授课前的课程内容性审查,只是由大学教务处或相关学院实行备案式管理,履行程序性审核。管理的漏洞使得授课经验欠缺的图书馆馆员在备课环节的弱势被放大,具体表现为:忽视通识课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对授课性质与内容缺乏全面掌握,对于课程的广度与深度认识不足,存在教学目的不明确、教案撰写不规范、课程学时规划不合理、选择教材失当或无教材授课等问题。这直接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二)授课方法、手段较为单一
由于部门之间隶属关系的限制,部分学科教研室的教学研讨将图书馆馆员以外聘人员等理由排除,图书馆馆员也鲜见主动参加授课学院组织的教学实践观摩活动。这使馆员接触最新教学方法与前沿授课理念的机会减少。多数馆员对于目前在大学中流行的慕课、翻转教学法等知之甚少,仍沿用原有的教学方式,即授课以填鸭式的注入法为主,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部分馆员对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不好,课程信息量不够,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三)职业素养有待提高,教学纪律松散
图书馆馆员授课以兼职为主,馆员对教学活动的严肃性、规范性要求理解程度不够,授课能力亟待提升。部分馆员对参加教学工作认识肤浅,甚至只是将其视为增加收入的一种捷径,对教学的钻研程度不足,教学热情低迷,授课随意性大,影响学校对图书馆整体教学活动的风评。具体表现为:有些馆员不遵守教学纪律以图书馆临时指派任务为由随意代课、调课或调课后不补课甚至上课迟到;部分馆员授课与其他教师授课不同步,擅自变更教学计划,删减教学内容,影响学校整体教学进度;某些馆员教姿、教态不规范,存在着装不得体、授课口头语与民间语过多等现象。这些现象一度使高校图书馆参与教学活动受到多方质疑。
(四)疏于与学生的互动及管理
图书馆教师由于教学责任意识与教学经验欠缺,对学生的交流与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例如,部分教师忽视“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授课缺乏与学生的沟通,照本宣科,缺少课业答疑环节,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一些馆员对课堂管理不重视,对学生放松要求,不严肃考勤,对学生上课玩手机、接听电话、不做课堂笔记等不良行为不管不问;个别馆员对学生学习效果关注不够,督促不足,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考查流于形式,考试考核形式单一,存有在复习时透露试题,试题题量偏少,题目简单等问题。
四、图书馆应对之策
(一)进行顶层设计,强化馆内管理
图书馆馆员参加教学活动,其一言一行代表图书馆的整体形象。图书馆应在权衡馆员本职工作与教学工作关系的前提下,出台相关指导性、政策性措施,使教学活动有规可循。首先,明确授课条件,确定授课资质。例如,对馆员是否具有代课的相关专业背景与学历要求进行审查;对授课馆员本职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作为上岗授课的先决条件等。其次,对馆员申请授课进行限定性要求。要对馆员授课的课时总量与授课时间进行通盘协调与总量控制,约束每位馆员的每周学时数量与上课时间,达到工作与教学之间的平衡。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除图书馆承担的文献检索课以外,馆员授课周学时基本控制在4学时以内,即每周馆员平均可授课2次;授课时间原则上安排在下午7、8节或晚上9、10节,即从下午4点开始授课,缓解授课与工作之间的冲突,以期将馆员授课对馆内业务的影响降至最低。
(二)加强与教学部门的联动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实行由教务部门统筹与督查,学院负责日常运行与管理的教学机制,属地管理渐成教学管理的主流。图书馆要建立与教务处和相关学院的定期联络制度,齐抓共管,提高馆内教师教学能力。第一,主动担责,加强过程管理,配合学院对馆内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纪律进行硬性要求并公布馆内对于教学事故的处置细则。第二,争取与支持馆员参加学校每学期例行组织的师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特别是一些远程或网络师资培训项目如“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等教育部认证平台开设的培训课程不受学习空间与时间限制,适合馆员自主学习,应动员授课馆员积极参加。第三,配合教务部门做好馆员的督导工作,上传下达有关教学督导活动的各种事项,引导授课馆员正确面对学校教学督导,避免馆员产生抵触情绪。最后,实施教学效果评价与馆内授课资质衔接机制,图书馆按学期定期了解授课馆员的教学状态,应在听取所在学院意见以及学生评教结果的基础上,审核教师下一学期的任课资格,客观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培养提升馆员教学能力
图书馆要适时出台相应措施,帮助授课馆员实现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的转变。首先,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信息检索类课程为主导打造教师团队,培养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力量,组织规划打造图书馆的精品课程,夯实图书馆教学基础。其次,对于授课教师的业务工作量做重新核定,酌情协调教学活动与业务活动的量化考核办法,使馆员有充裕时间将精力投入到备课、听课等基础教研活动;第三,重视“传、帮、带”的作用,邀请学校教学名师向青年授课馆员传授教学经验;实施图书馆内部授课馆员之间的“以老带新”教学指导制度,侧重于对学校教学规范的讲解以及个人教学技能的培养。第四,实行一定的激励机制,将教学活动纳入绩效管理,调动授课人员的积极性。例如,在评奖评优、晋升职称时将馆员授课履历纳入同等条件下的优先考虑范畴;对授课馆员撰写教研、课改类论文进行适当奖励等。
(四)重视馆员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
图书馆要加强馆员师德师风教育,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协助馆员厘清“教与学”的关系,关心学生的成长,同学生建立良好的教学、组织、情感关系,解决由于馆员教学经验不足、个人性格等因素给学生造成的“下课走人”现象。一是,强化对馆员的师德考核管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训,贯彻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避免馆员教学失范行为的发生。二是,加强对馆员授课方式、方法的指导,对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中的提问、互动环节做一定要求;三是,重视学生对教师的整体评价,对学生反映的馆员在授课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时间反馈教师个人,解决教师与学生由于信息不对称,教学效果差的问题;最后,以提供设备、场地、教具等形式协助馆员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动的教学关系,鼓励馆员尝试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五、馆员自身需注意的问题
(一)要加强对相关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
图书馆承担的信息检索课程属于团队教学性质,教学管理已有成熟经验可循,但对于需馆员独自完成的教学任务,如通识课程或被学院受邀讲授的专业课程,馆员的教学态度尤为重要。第一,要对学生从严要求,从考勤、课堂管理等环节人手促进学生学风转变,提高教学质量。第二,加强对学生的课程考核,规范考察方式与成绩管理,杜绝以往开设通识课等课程中开卷考试占比过大,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占比失当,课业考察评分标准过于宽泛等行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第三,进行教学工作反思,做好授课班级的成绩分析工作,自我评价教学效果中的不足,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中的短板,累积教学经验。
(二)处理好本职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
图书馆授课館员不能厚此薄彼以授课为理由放松对馆内本职工作的要求。首先,要爱岗敬业,将按照岗位工作职责完成相关业务工作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其次,根据自身工作情况对下一学期承担教学工作的任务量进行预估与评判,有的放矢申请相关课程;第三,加强与部门内部其他教工的沟通与协调,合理规划时间,做好工作衔接,营造和谐工作氛围,保质保量完成自己承担的具体事务;最后,树立责任意识,努力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以适应业务工作与教学任务的不同要求。
总之,参与教学活动符合高校图书馆办馆定位,图书馆要从开设课程、教学管理、组织教研、统筹业务、教学能力提升等环节着眼出台相应举措,提倡、鼓励、规范馆员积极参加高校教学活动,不断拓展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提高图书馆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3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