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训练现状及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体育训练是为了达到国家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的全国性体育运动普及和发展活动,对于提高全社会公民的身体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该文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研究了高校体育训练模式的改革方向,为加强普通高校体育训练提出了几点建议。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的水平提不上去,学生体育训练的效果就很难体现。
  关键词:体育训练现状  体育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普通高校体育训练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5(c)-0038-02
  1  我国高校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
  1.1 训练场地简陋,锻炼设施陈旧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我国部分地区的高校普遍存在体育经费不足、训练场地简陋、锻炼设施陈旧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高校自身教育资金紧张,很难为体育训练投入大量的资金,使得场馆建设和设施建设迟迟得不到落实;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和考试形式对体育锻炼的不重视,认为投入资金建设的场馆和设施并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体育训练环境的不完善。近几年来,特别是国家提出全民健身计划之后,高校体育训练场馆和设施的建设已经相对完善,但后续维护和更新的费用较大,高校也很少在这方面有计划地进行资金投入,造成场馆设施闲置荒废,损坏得不到修复也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教师和学生体育训练没有合适的场地和设备,也就慢慢造成校园体育训练水平的降低。
  1.2 体育教师再教育培训力度不足
  高校体育训练需要专业的体育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目前在高校任职的体育教师都是相关体育院校的研究生以上毕业生,其体育竞技能力毋庸置疑。但由于高校体育教师的再教育培训体系尚不完善,体育教师长期得不到教学方面的水平提升,甚至部分教师还对体育训练教育工作缺乏职业热情,使得体育训练的教学水平偏低,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训练目标达成。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学生对体育训练的认可度普遍不高,认为课程内容枯燥无聊,甚至没有认识到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学生参与度很低,很容易造成体育活动中的身体损伤,对每年的体质测验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1.3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高校体育训练的主体是学生,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外,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是开展高校体育训练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性别、性格和身体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参与体育训练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男生喜欢参加球类运动、女生喜欢参加不太激烈的运动、肥胖的学生不喜欢参加长跑类运动等。在开展体育训练时,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是按照统一的体育活动标准来进行训练,就很容易造成学生的伤病和积极性降低等问题。比如在进行投掷类体育训练时,如果不对肥胖学生进行区分,就很容易造成由于身体原因的运动损伤。如果让女生参加足球、篮球等团队竞技项目,也会出现由于兴趣不大而出现对体育训练产生抗拒心理的问题。这些学生个体差异引起的问题最终都会影响高校体育训练活动的有序开展。
  1.4 课外体育训练没有得到重视
  高校体育训练的主要活动是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开展的,但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体育训练却一直得不到重视。国家规定每学期开设的体育课程学时不得少于32学时,但这32学时在整个学期的教学学时中占比是很低的,如果课程内容为难度较高的体育技能或相关联理论知识,学生无法在课上完成的话就必须要在课余时间进行额外训练。课余时间的体育训练是学生的自觉活动,也受到了个体差异的影响,部分学生很喜欢和积极投入到课余时间体育训练活动中,但一些学生就没有认识到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性,没有长期坚持训练必然会造成身体素质的下降。
  2  高校体育训练模式改革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医疗条件得到显著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标准也有了新的要求。根据2014年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规定,高校学生要在身高、体重、肺活量、短跑、长跑、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等测试项目中达到必测指标和加分指标的规定分数才可以达到结业或毕业的标准要求。高校体育训练的模式目前就是围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开展的,一般以选学的形式由学生自主选择一项体育活动来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每学期还要进行一次体质测试,完成教学科目和体质测试指标的学生才能通过课程考核得到相应的学分。
  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训练的对策研究
  3.1 投入资金构建良好的体育训练环境
  体育训练场地和设施是保证体育训练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各地区高校要找到自身体育训练环境的短版,多方筹集资金来投入建设良好的体育训练环境。体育训练环境直接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因为大部分体育项目都需要专业的场地和设施才可以进行练习,如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桌、健身器材等,这些场地和器材的状况良好可以保证体育训练的有序开展,状况不好则会造成安全隐患,也会对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造成不好的影响。高校有关部门要对体育训练场所进行专人负责制的巡查和维护,教师也要协调场地资源,争取将所有的体育训练场地都利用起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也要定期采购一些体育训练设备,增设较为热门和新颖的体育训练项目,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活动的兴趣。
  3.2 为体育教师提供再教育的机会
  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着体育训练教学的质量,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创新意识也可以对高校体育训练事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由于体育训练教学在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占比较少,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体育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也相对较少,这对体育教师的体育训练水平和职业热情都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全面开展,教师必须要接触到学生体质健康训练的新课程和新理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高校应加大体育教师提供再教育培训的力度,帮助体育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3.3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开展个性化教学
  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民族、家庭、性别、性格等个体差异因素很多,都会对体育训练的认可度和积极参与程度造成影响。体育教师要在授课前做好学生访谈工作,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比如推荐身体素质好的男同学参与足球运动,推荐柔韧性好的女同学参与体操运动等。授课过程也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防止学生受伤或出现疾病,对可能出现的伤病隐患进行及时处置。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带动学生体育训练的积极性提升。
  3.4 营造良好的课余体育训练校园环境
  高校的体育训练主体是学生,主要形式是课堂训练,但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更长、参与度更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高校除了要求学生完成每学期固定的体育训练课程教学外,还要努力营造校园体育训练氛围,建立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考核监督制度,如课外慕课教学、户外长跑体测加分等。这些手段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外活动中去,在不断提高自身体制健康水平的同时,达成高校开展体育训练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二侠.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训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07-208.
  [2] 王景璐.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训练现状及对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8(29):56-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56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