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立足能力本位的高职师范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带来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教育体制也随之不断改革,我国高职师范教育领域也进入了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重要时期。这种转型只有以能力本位为重要的指导思想,才能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具体环节有效展开,并取得成效。本文旨在以高职师范院校中的语文教育专业为主要研究案例,分析高职师范教育以职业能力为主导方向的全面转型,推动高职师范院校走出当前发展困局,走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之路。
  [关键词]转型;能力;师范;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1-004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18 [本刊网址]hup://www.hbxb.net
  一、高职师范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必要性
  (一)客观外在原因
  首先,随着全球经济多元化、信息化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不断提升。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开始倡导“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职业”。正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所说:“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这就给高职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
  其次,近年来师范院校办学出现了多元发展的新格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师教育改革政策,很多综合院校也加入到了师范人才培养的行列中来;教师资格证的考取开始面向全社会;师范人才引进途径从传统单一的等待师范院校分配变成了可以广泛地、多渠道地从社会各领域自主招聘。这些都给师范院校招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二)自身发展内在需要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本专科师范院校都垄断了师范教育,从而垄断师范岗位就业的市场。长期的专业垄断和就业优势使得专科师范院校出现了满足于现状、不思改革进取等弊端,而近年来经济大环境和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变,师范教育的单一格局也被打破,这些都给积习难除、停滞不前的专科师范院校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迫使专科师范院校不得不冷峻思考未来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势在必行。
  以语文教育专业为例,语文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历史较为悠久的传统专业。语文教育专业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教师教育为导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九年义务教育中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但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招聘途径已经不再单一化,可以从很多途径招聘人才,所以语教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应依旧停留在单一地培养师范人才,而应该向相关联的从业方向靠拢,在转型中开拓多元的人才就业途径,调整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能力为本位的转型指导思想
  基于上面的分析,要想在多元化的师范就业市场中适者生存,高职师范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势在必行,而转型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是指围绕职业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组织课程与教学的教学体系。也是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职业技术教育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就業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落实到实践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各个方面。
  以语文教育专业为例,笔者通过调研、开展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基本掌握了本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总体情况。从职业能力来看,多数学生基本合格,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少数学生适应环境能力较弱,说明在校期间的实训强度有待加强、实训检验方式有待完善。从职业选择来看,主要还是从事语文教育专业,进入教育领域,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学生对多元择业的接受度提升,进入非师范专业就业领域的数量逐渐增多。由此可见,语教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社会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多层次要求。
  三、高职师范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可行性建议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涉及学校各类制度、政策,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作。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总体思路,主要包括:
  (一)设置课程体系要以学生为本位
  以语教专业为例,针对师范和非师范两种择业方向,应分别有针对性地加强其职业能力:
  1.教师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师职位不仅要求师范生具有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还要求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化素质。近年来小学一线教学改革一再强调教师语文素质的重要性。目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培养语文综合素质的课程种类不全,课时不足。建议多开设一些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以扩展和完善其语文体系,如国学名著、中国戏曲、影视文学等。
  教师基本功的培养也不容忽视。现在本专业对职业技能的训练方式有课堂实训和实习。存在的问题是,第一,职业技能培训没有形成制度化,时间和强度的安排上比较随意,不固定,这样会让学生产生轻视心理和惰性情绪,在训练时不够积极投入;第二,职业技能检验方式较简单化,没有形成固定的验收体系,这样学生的训练效果比较难通过数据直观反映,无法指导完善下一轮的实训活动安排。建议:
  第一,在未来能把培训职业能力的项目与学分制度相结合,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又可以直观体现技能训练的效果,使技能实训与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课上课下、理论实践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同时就转化为实践技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职业技能转化的滞后,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实习和工作效果。   第二,把实习、就业单位的反馈意见作为检验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标准。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小学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请小学优秀教师指导培训,优化实践教学实训内容。通过开展就业、实习单位的调研、面向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和面向在校生的学情调研等方式,形成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整体认识,看到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接下来的技能实训中不断改善,从而提高学生的师范类职业技能。
  2.非教师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建议在发展师范专业的同时,拓宽专业设置,探索新的就业方向,如文秘、文员、新闻出版、行政管理、广告策划等。这就需要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如公文写作、新闻学概论、档案管理等,这些应该在课程设置上有所体现,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在更广阔的领域发现潜质,培养职业技能,凸显“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多样化发展”要求,培养胜任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
  (二)以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反馈作为重要参考指标
  第一,应实施“导师制”,由专任教师担任学生导师,跟踪负责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指导。充分利用导师的社会阅历和专业背景优势,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职业兴趣,训练和提升职业技能,辅导各类资格证考试,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求职信心。
  第二,加强现代化信息教学技能的培训,配备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文秘速录教室等多功能教室,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熟悉现代信息化在工作的应用,为适应工作环境做好准备。
  第三,产学研结合,积极开拓第二课堂,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就业单位,开展见习、实习活动,使学生尽早了解職业特点和工作环境,主动形成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积极意识,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磨练职业素养和能力,为未来走向职场打下坚实基础。
  (三)以各类职业资格证作为检验职业能力的有效标准
  想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会面临考取教师资格证的考验。学校应该尽量加强考前辅导工作,以帮助学生顺利考取小学教师资格证书,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
  其他很多行业也有执相关资格证书就业的门槛设置,如会计证、导游证、营养师证等。也应该从入学就加强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动员教育和相关指导,这样学生可以积极备考复习,争取在毕业前考取到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成功就业增添更多的筹码。
  综上所述,“转型”换种说法就是求变,为什么要变呢?因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有变才是永远不变的真理。对于高职师范院校来说,对外面临着时代、社会、行业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对内面对这摆脱积习、焕发新生的迫切需要,就应该放开步伐,大胆转型,求新求变。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使学生具备更好的职业技能,从而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日益增长的需要,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具备多元化从业倾向的高素质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37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