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视角下的小学作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文字的敏感能力与对文字的运用能力,进而可以起到更好的传承中华文化与提高学生想象力与文学素养的效果。然而,在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学风格较为单一,小学生学习作文不仅没有收获,同时还对作文学习丧失了兴趣。因此在现阶段,随着我国小学教育工作改革的潮流,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工作若想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将个性化教学理念与个性化的写作方式引入作文教学工作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通过作文的形式不断提高与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个性化教学理念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引入
首先,开展个性化视角下的小学作文教学时,将个性化教学理念引入小学作文教学中是重点。教师树立积极的个性化教学理念,要发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与学生的特征,从而进行作文教学方案的编制。教师在树立起自身的个性化教学理念后应当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且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个性化创作,应当引导学生摆脱传统的写作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大胆的发挥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几种常见的写作方法,例如借景抒情、借物言志等,教给学生通过自身感悟或者结合自己的想象力与生活实际进行写作,也可以通过叙事、论理等方式对自己所想表达的事件进行描写,为学生的作文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另外,教师应当运用素材资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如果写人物,小学教师与小学生普遍重点描写医生、教师、警察等传统职业,这些职业虽然较为规范,但是写起来千篇一律,并没有什么可以出彩的地方,还会影响学生正确的社会导向。而在个性化视角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更多地描写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真实的事情,比如说许多学生的家长是服务行业人员,学生就可以将视角放在服务行业人员身上,描写家长在平凡岗位中所做的那些不平凡的事情。或者将主人公视角放在农民身上,描写学生眼中所见到的农民与我国的乡村图像,这样既感人,又真实,并且可以有效摆脱作文千篇一律的情况出现。
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作文教学时,首先要将个性化理念引入教学当中,其次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化视角,不要局限于传统的视角中,这样就摆脱了笼统的作文写作方式,进而更加彰显出个性化作文的魅力与特点。
二、将个性化的写作方式教给学生
个性化教学不仅需要个性化理念的引入,同时,教师应当将个性化的写作方式教授给学生。首先教师应当打破传统,让学生在学习写作时尽量减少对作文选或者作文大全等一类书籍的大量阅读,学生在阅读此类书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一种依赖性,进而走入了大部分学生写作的同类区中,形成千篇一律的作文形式,也无法创作出个性化的作文了。
个性化的写作方式是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方式,比如说描写记叙文,学生习惯性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进行写作,这种写作手法较为传统,学生很难写出新意,也会导致作文整体没有层次感。因此,在描写记叙文时,教师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教给学生通过插叙、倒叙等思维方法进行记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倒叙、插叙手法的文章,或者观看一些采用倒叙、插叙模式的电影作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明白插叙与倒叙的表达效果。《阿甘正传》就是这样一个经典作品,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写作风格,并且在教授学生这些写作方式后为学生布置一篇名为《令我XX的一件事》的记叙作文。其中有位学生就合理地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进行描写:“开着的、合着的书本散落在地面上,大大小小的纸卷在屋子里横七竖八地躺着,一片狼藉之中,我蜷缩在床上抽泣,这时爸爸走进来……”倒叙的手法给了读者无限的遐想,同时起到了非常好的表达效果。
三、为学生设置个性化作文命题
教师在开展完个性化教学课程并将个性化的写作方式教授给学生之后,应当为学生设置个性化的命题作文。教师在布置作文作业时,应当为学生布置更多可供选择或者可供自由发挥的题目,以此来激励学生从更多角度、更多方面进行创作,培养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写作模式。
比如说教师可以为学生布设“想象类”的作文命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轨迹、生活经历等自由想象、自由发挥,对此,可以为学生布设半命题作文,如“我想……”等,这种半命题式作文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写作自由。半命题式的作文激发了学生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内心想法的阐明与情感的表达,也深受学生欢迎。通过此类型的命题,学生的写作水平及作文质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个性化的视角下对小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是当前社会时代发展的重要要求,也是全面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每个学生在自己成长发展的道路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他们写出来的作文也应当是独一无二的,这就需要教師在小学教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培养他们的独立认知能力、独立观察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进而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基础上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62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