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质提升维度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案例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素质提升维度为视角,结合具体资助育人工作案例,在对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基础上,转变资助工作理念,转移资助工作重心,积极尝试结合专业特点将经济资助、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励志感恩教育、学业帮扶、就业指导相结合,以提升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促进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为高校资助育人内涵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提升素质;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5-0054-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5.02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学生资助工作历年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并要求“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学生资助工作的目标从“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并顺利毕业”到“让每个孩子成为有用之才”转变。目标的转变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需要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落实好学生资助工作要求。以素质提升为视角,结合实际工作案例,在对贫困大学生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基础上,转变资助工作理念,转移资助工作重心,积极尝试结合专业特点将经济资助、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励志感恩教育、学业帮扶、就业指导相结合,以提升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促进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借鉴。
一、高校资助育人新模式
目前全国各高校逐渐建立健全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奖、助、贷、减、免、补”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在落实好国家资助政策的过程中,不断规范资助程序、严把审核关口、强化工作措施、夯实工作责任,强力推进各项资助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随着学生资助工作不断推进发展,各高校也在进一步完善、丰富资助工作体系,不断创新资助新思路,探求资助新途径,致力于构建集资助、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长效资助机制,以全面提升资助效益并取得了一定好的效果。一是将诚信、励志、感恩教育与资助工作结合起来。高校资助工作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帮助他们解决读书难问题,而传统的无偿式经济资助模式容易让学生滋长不劳而获的懒惰甚至贪婪心理。对此,部分高校在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精神资助,不仅从经济上更从思想上帮助贫困大学生“脱贫”,如东华大学提出了“经济保障、精神关怀、发展支持”三足鼎立的资助育人模式。二是开拓发展贫困生能力帮扶新途径。部分高校将“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结合起来,将“他助”与“自助”结合起来,开拓发展能力帮扶新途径,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帮助自己全方位“脱贫”,提高了资助育人效率。如山东农业大学提出了“三三模式”的精准资助育人体系,即“三级联动”的经济资助体系、“三环紧扣”的精神资助育人体系和“三层推进”的发展资助育人体系。又如部分高校通过开展“六个一”工程活动,即要求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坚持一项体育锻炼、坚持每天阅读一小时、精通一项专业技能、参加一次志愿服务、参加一个学生会社团组织、参加一次竞赛,以此磨炼学生的意志、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以及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等等,让学生在努力奋斗和自助的過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此外,部分高校结合学生专业特点,组织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参加各类技能比赛,通过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等,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以上提到的这些助困育人模式不仅拓宽了高校资助工作的新思路,而且有效促进了助困与育人效能的发挥,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案例概述
(一)案例经过。小超,男,2014级软件工程专业贫困生。大学第一学期中期班干部反映小超近段时间时有旷课情况,辅导员于是约谈了他。在与其交流中该生缺乏眼神交流,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在辅导员耐心的引导下该生勉强说出自己由于学习困难进而导致自卑心理,最后演变为专业课旷课违纪,对于今后的就业非常迷茫和担忧。
(二)案例背景。小超来自农村,小学期间父母双亲因病相继离世,从此生活在其叔公家。该生生活勤俭节约,学习认真刻苦,但由于大学入学前很少接触过电脑,计算机基础较差,导致专业课学习比较困难。
三、案例分析
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在经济上和心理上都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来自家庭、经济、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要高于一般的学生,在心理上承受的挫折感也更大,这个原因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了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消极心态、发展迷茫和焦虑情绪等负面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学习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案例中小超具备多数农村学生的特点,该生勤俭节约,踏实朴素,学习刻苦,但另一方面家庭贫困,入学前接触计算机较少,社会阅历不多,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缺乏自信,由于父母早故,其叔公文化程度低,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学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缺乏明确的人生规划和清晰奋斗目标等等,这些都不同程度会给该生带来以上谈到的负面心理问题,影响其学习甚至身心健康成长。同时,目前国家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高度重视,资助投入大幅增加,我校对发展型资助项目大力支持。
综合以上分析,该案例中帮助小超克服学习困难是当务之急;其次,通过精准资助、提供平台、加强引导、激励奋进、提升综合素质能力,最终帮助其克服自卑、树立自信,促进其成长成才是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
四、案例处理过程
本着注重经济资助和精神资助相结合的原则,结合专业特点,以提升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立结对帮扶,解决其学习困难。一方面联系其班主任,班主任作为专任老师可以对其专业课程进行专门辅导和帮助,为其制定学习帮扶计划,针对专业知识重点难点采取重点突破,在这个过程中既达到帮扶的目的,也增进了班主任对小超的了解,获得了小超对于班主任老师的信任;另一方面发动班上班干部、宿舍室友、学习成绩优异同学进行学习帮扶,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帮扶,特别是其同寝室的舍友,在帮扶的过程中两人加强了沟通交流,促进了感情的积累和友谊的巩固,做到相互帮助、相互影响,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同时,辅导员鼓励其要逐渐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由于其专业是软件工程,更应该发挥专业优势,善于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通过上网找学习视频等资料的办法进行自学,做到在学习上由被助到自助,由被动到主动,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不断引导告诉其在当今信息时代,自学能力对于不断适应社会、保持与时俱进的重要性,注重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其自学能力。 (二)借助多种平台,促进其全面发展。在大一第二学期,针对小超专业学习大为改善的情况,辅导员鼓励其积极申报参加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团队,在经过多轮面试筛选后其成功进入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某团队。通过团队这个平台,小超多次参与团队创新创业项目的研发以及外包项目的开发等,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水平;同时,其多次参与团队的创新创业比赛,期间参加比赛获得的比赛成果包括: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金奖,校挑战杯创新创业比赛一等奖,省挑战杯创新创业比赛二等奖,港澳台两岸四地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二等奖等等,在各级别比赛中不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交流经验,受益良多。同时,辅导员鼓励其参加学院辩论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其全面发展,增强其自信心不断提升综合能力素质。
(三)开展励志教育,激励其不断顽强进取。通过与其家人联系,得知小超在大学入学前曾给某某慈善基金会写信申请资助,基金会最终因其勤奋好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感动而同意资助他的学业,辅导员利用该事情不断激励他不忘读大学的初心,经常鼓励其眼前困难只是暂时的,引用“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等经典引导他磨砺心志,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通过努力肯定能够实现梦想。同时,为将扶困与扶志相结合,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通过学校开展的自强之星评选等活动,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典型发挥教育、引导、激励作用,鼓励全体贫困生向优秀看齐,一起努力奋斗,不断顽强进取。
(四)提醒饮水思源,引导其报恩于行。辅导员不断引导小超在学有余力之时懂得饮水思源,回报学校和社会。首先,鼓励其竞选学习委员,发挥学习优势为同学们服务,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热情助人的行动赢得了班上同学的一致认可;其次鼓励其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小超大学期间先后参加了红树林环保志愿活动、月岭小学义教、大学生学生资助政策宣传等志愿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服务了他人,也锻炼了他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小超在大三期间主动放弃了某某慈善基金会的资助,让出名额给更加需要的人,而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接下来的学业。由于其大学期间良好表现,被慈善基金会邀请去给该基金会高中资助的同学做分享,受到了同学们的点赞。
(五)开展就业指导,提高其就业能力。在大三暑假前期,辅导员及时提醒小超积极应聘各大公司的暑假实习生,通过层层筛选最终拿到了某省中国电信2018届毕业生实习机会,在实习的两个多月期间,增加了其项目开发的经验。在大四的招聘季,辅导员积极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其不断总结笔试、面试经验,有的放矢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其简历制作水平和面试的通过率。
五、案例处理的结果和效果
经过近四年的努力,小超大学期间学年成绩一直在班级排名第一,获得过校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3次,国家励志奖学金3次,同时获得过辩论赛“最佳辯手”,推选为“优秀班干”“三好学生”和“优秀毕业生”等,多次荣获国家、省级等专业比赛奖项,大四期间分别获得了北京滴滴、美团、格力电器等十多份大公司的录用通知,最终选择某知名生物科技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与此同时,小超在毕业时变得性格开朗,积极向上,心存感恩,乐于助人,对于迈人人生新的阶段充分了信心和憧憬。
六、案例启示
本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也具有一定可复制性。小超家住农村,其叔公文化程度较低,家庭收入低且不稳定,社会阅历不多,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缺乏自信,但具有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学习刻苦等优点,很多家庭经济贫困生具有以上特点,辅导员老师如能够及时引导教育,将帮助更多贫困生成长成才。本案例获得成功,得益于转变资助工作理念,以素质提升角度帮助贫困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促进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如下启示。
(一)学生资助工作应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学生资助工作面对的对象是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他们都面临一些实际的困难,有些实际困难通过经济资助是可以解决的,但是有些还是解决不了。由于困难得不到解决继而可能会导致贫困学生产生思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工作者必须俯下身子、沉下心来,详细了解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再讲道理,这样才能真正获得他们的信任,在此基础上才有利于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案例中辅导员首先通过帮助小超解决了学习困难,才慢慢获得了其信任,由此成功引导其努力奋斗,积极进取,最终实现育人目的。
(二)学生资助工作应该更加注重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教育部2017年全国学生资助工作要点指出“全面推动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这要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必须转变资助理念,将资助和育人相结合。经济扶贫是基础,精神扶志才是资助工作的核心,两者相辅相成。对于大多数的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来说,对他们心理、思想、精神上的引导和帮扶比物质更为重要。学生资助工作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创设各种条件和平台帮助贫困大学生发展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其核心竞争力,让他们能够在勤工俭学、励志学习等自助的同时获得肯定、建立自信,最终在离开校园走上社会时有自信、有勇气、有能力迎接各种挑战,由被助向自助转变,最终成长成才。
(三)学生资助工作应充分结合专业特色和利用教育资源,有的放矢开展针对性育人工作。充分结合贫困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现有教育资源,案例中依托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学生组织等平台,不断夯实受助学生专业基础,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以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目的。在重视对受助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对受助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案例中通过鼓励小超担任班干部、参加志愿活动等,培养受助学生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促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63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