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德育教育可对人们的品德和思想内核起到教育作用,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针对此,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研究思想,将文章分为三部分展开分析。第一部分,简述德育教育的基本内涵。第二部分,简述当前国家德育教育体系内,明显出现的教育问题。第三部分,深入分析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4-008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4.038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引言
  德育教育以传播正确的政治思想,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知法懂法为目标。多年来,德育教育始终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内容,整个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体系内发挥教育作用。当前国内德育教育开展时存在显性问题,即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处于分离状态。该状态将降低德育教育综合效果,对德育教育质量造成直接性影响。因此,国内各个高校、中小学校均对内部德育体系进行反思,试图在反思过程中,得出将课程与德育一体化的可用路径。
  一、德育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以导向性为基础。德育教育以传授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教育方针,而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具有独特的思想逻辑模式。面对不同学生,德育教育者会使用同一种教育方式。即以某一思想为核心,利用言语和举实例等方式,不断调整学生的思维模式,令学生认同和接受该核心思想。因此,德育教育行为的本质,具有深刻的导向性内涵。教师的德育教育行为中,几乎所有语言和动作,都以引导学生为目标。德育教育的导向性分为两部分,其一,面对个体时,教师将使用更加细致的方式,先调查学生思想,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其二,面对群体时,教师将使用泛化形式,采集學生群体的基本形态与思想动向,进行宏观性的思想引导。德育教育导向性较强,这说明德育教育的开展方式,携带一些偏强硬化的举措。部分教师开展德育教育时,会突出思想内涵的坚定性,帮助学生建立坚定的政治思想价值观。
  (二)重视培养过程。德育教育以传播思想为方法,而人们思想的成型或改良,均需要大量时间完成。因此,当德育教育需要完成教育目标时,短期内基本无法达成。同时,帮助学生调整个人思想,需要使用循序渐进的形式,在日常生活和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思想,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德育教学步骤,都需要沿着正确和科学的程序开展,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因此,德育教育十分重视教育过程,更加重视阶段评价和考核。以上,是德育教育重视培养过程的首要理由。另一理由为,当前国内的教育体系相对紧凑,课时数量有限。教育部必须保证学生可在正常参与学业之时,拥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因此,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学校,都无法给出定量的课时,用于开展德育教育。德育教育需要以融合形式进入到各个学科空间内,无确切开展时间背景下,教师必须在阶段内对德育教育成果进行考察。此为德育教育重视培养过程的次要原因。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宏观指导思想。德育教育的本质为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思想观念中,时代发展观念为核心内容。因此,德育教育的基本内涵,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范围内的认知深度,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整体质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巩固学生思想,令学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更加团结。学生就业阶段,也将以价值观为核心,重视工作任务,认真负起责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开展德育教育的原则,可推动德育教育正确开展。
  二、当前国家德育教育体系内的现存问题
  (一)教育方法有误。部分教师开展德育教育时,仅使用理论传授的方式。即在课堂中,单独使用一部分时间,为学生传递德育教育知识。在中小学范围内,生涩的讲解模式,会令中小学生对德育教育失去兴趣,进而无法有效吸收德育知识。在高校范围内,虽然大学生思维理解能力较强,能够通过晦涩的理论知识,明确教师想要表达的德育信息。但大学生真正理解和认同德育思想的前提,是德育需要与现实世界结合。德育体系内,一部分教师因个人能力和观念原因,无法做到理实结合,故而导致大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接受程度较低,德育教育同样无法取得预期内成效。
  (二)教学观念欠缺。当前,针对大学生犯罪事件数量不断增加,地方政府逐步对地方高校提出要求,各院校不断提升德育教育的整体质量,试图通过强化手段,减少大学生犯罪事件的产生概率。而事实上,深究大学生犯罪事件的起因可知,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犯罪者,均未在幼年以及少年阶段,接受完整和正确的德育教育。该现象可说明,部分地区内的德育教育方法存在问题,尤其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教育未能达到一定深度。调查可知,部分地区教育者认为,中小学生属于“一张白纸”,并未拥有危害社会治安,或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能力。使用“声情并茂”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属于浪费教学资源的行为。因此,这类教师喜欢将更多的时间调整为学科教育,利用德育教育时间开展学科教学,以提升学生成绩为己任。而事实上,忽略中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只会培养更多的大学生罪犯。
  (三)德育教育与课程分别开展。理论上,德育教育在时间条件限制的背景下,需要“隐藏”在学科教育中呈现。但考察部分高等教育院校可知,部分院校选择将德育教育以选修课形式呈现。一方面,将德育教育设定为选修课模式,可增加德育教育的时间,继而利用时间优势,提升德育教育在高等院校环境内的影响深度。另一方面,以选修课形式呈现,意味着学生是否参加德育课程,具有一定的随机性。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对“德育”主题具有兴趣,而选择参与选修课。少部分学生可能会在有选择的状态下,选择其他课程,逃避德育教育。因此,这种以选修形式呈现的德育课程,将无法面向全部学生。以德育教育内涵和目标为基础,各个高校需要改良或优化这一现象,在提升德育教育效果的前提下,将德育教育与课程统一开展。   三、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路径分析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德育教育的目标为,帮助学生成为具有正确价值观,科学思想逻辑的健全人才。而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建立在国家发展形势,和国家发展历史基础之上。是代表国家过去、现今和未来的综合思想。为达到德育培养目标,增强学生未来对社会的正面影响力。国内各个教育机构内开展的德育教育,务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具体的指导方向可分为三种,其一,以国家为核心。每个学科、每个专业内的教师,都应该建立服务于国家的思想精神。教师所开展的教育行为,需要准确和正确的传达国家思想,努力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家国责任感。其二,以社会为核心。社会的发展是维护国家发展只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专业技能,以及技能应用方式,务必保障学生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正面力量。其三,以公民为核心。公民就是人自身,学生需要尊重自己,更要尊重他人,尊重由人组成的社会秩序。以上,即教师需要在德育教育进程中,为学生传达的价值观思想。
  (二)以优化教学团队为方向,更改教育方法。一体化德育教育的建设过程,需要教师个人的能力作为支撑。教师教学能力强,德育教育的开展质量,必将处于高质量状态中。针对此,国内各个教育机构,应尽快提升教师团队的综合质量。首先,校方应无差别针对每一位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务必令教师意识到,在课程内部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教师个人建立稳定的德育教育开展主动性,才可保证德育教育可正常开展。其次,校方应督促教师改良德育教育方法。应摒除以往的单独开设时间形式,选择使用生活化方式,将德育教育目标与生活化例子,或社会信息结合,有理有据的开展德育教育。中小学教学范围内,教师应采集学生年龄段内,较容易理解的信息内容。面对高等教育,教师可融人时事政治等新闻,唤起学生的家国责任感。
  (三)以内容糅合为形式,实现课程德育一体化。观察国内德育教育体系可知,德育教育的重点开展对象为大学生。这是因为以大学生為主的犯罪案件,和违反社会公序良俗的事件,在近年问已发生多起。人们认为之所以大学生犯罪者数量激增,与德育教育的开展质量存在很大关联。因此,各个高校以及高职院校成为重点改良对象。针对这一现象,各个教师可使用内容糅合等形式,在编撰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即将德育教育类信息融入其中。各个高校教师,也可以在课程体系内的实践体系中,加入社会体验类教学活动。学生可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真正接触到社会的本质状态,产生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加坚实的追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方法可将课程德育一体化的效果提升至最优。
  四、结语
  综上,文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对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的建设路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以优化教学团队为方向更改教育方法;以内容糅合为形式,实现课程德育一体化。以上三种路径组合应用,可构建坚实的课程德育一体化结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64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