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安全风险与防范措施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首先列举了高校校园安全风险的常见类型,并从社会、家庭、院校、大学生等维度,论述了引发高校校园安全风险的主要因素。进而分别从构建科学完善的校园安全法律机制、实施校园警察模式并加强部门协作、加大校园安全防范教育及管理力度、制定多样性的社会教育服务系统等方面,提出了高校校园安全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以期为高校校园安全风险预防和治理工作提供参考,进一步保障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校园安全风险;主要类型;引发因素;防范措施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5.03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a019)05-0135-04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不仅院校数量不断增多,同时各大高校自身的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校园安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校园安全将直接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近些年来,不管是自然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还是生活中发生的人身伤害,都侧面表明了高校校园安全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并且,由于当前许多高校都实施开放化的办学体制,校外人员可以随意进出校园,这就为不法分子提供了作案机会,进一步增加了校园安全风险隐患。对此,怎样有效防范高校校园安全风险,确保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高校现阶段应重点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一、高校校园安全风险的主要类型
(一)突发事件风险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对象是校内师生这一特殊群体,因此,其具有危害性、敏感性、非常规性以及低发性等特征。高校突发事件的种类具体包括事故灾难类、安全类、自然灾害类、群体类与公共卫生类等。其中,事故灾难类主要有火灾、服务保障、周边安全、交通等;安全类主要有校园犯罪行为和恐怖袭击行为;自然灾害类有地震、生物、气象等灾害;群体类包括在校大学生群体非法集会、游行、闹事、集体逃课、示威等;而公共卫生类则主要有重大传染病、集体性无任何原因疾病以及食品中毒等。
(二)人身安全风险
高校虽说在保障大学生自身安全方面整体效果比较满意,秩序也较为稳定,已经达到了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基本要求。但并不能说明高校校园不存在人身安全方面的风险隐患。比如,校内大学生因在宿舍使用违规电器而引发的火灾;校园由于人数居多,或是周围车辆密集而引发的交通事故;校园各种盗窃及诈骗案件,等等。当代大学生在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可他们的心理发育却相对比较滞后,当他们在成长中遇到学习、就业、交际、情感等问题时,极易产生相应的心理疾病,甚至还会导致他们自杀、犯罪等。目前,许多大学生都缺少安全防范意识,对待安全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这为他们的人身安全带来了较大隐患。
(三)校内设施风险
高校校内基础设施风险指的是高校购买的硬件设备的风险,是因高校自身安全管理上的缺失及设施保障制度的漏洞而导致的潜在风险。高校内部基础设施风险具体有教学楼设计不合格,造成走廊狭窄的安全隐患;校内缺少卫生饮水的安全隐患;体育与实践教学场所、教学设备与工具质量不达标的安全隐患;防雷、消防与电力设施不符合安全标准而引发的安全问题;校内食堂卫生不达标的安全隐患。高校基础设施没有达到相关的安全质量标准,通常是因为某些不法承包方在施工中随意偷工减料所导致的。并且由于标准不明确,甚至缺少硬性标准,校内装修以及购买教具等都将会引发师生上课环境的中毒风险。此外,高校部分設备存在松动及老化等问题,没有及时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因疏忽或是忽视校内基础设施的维护,造成建筑物倒塌与坠落等情况,进而伤及到广大学生,该类事故也属于基础设施风险范畴。
二、引发高校校园安全风险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我国社会当前正处在关键的转型阶段,大量的社会问题相继出现,社会冲突明显,加上受到不同社会思想的影响,大众价值理念与行为方式也发生了转变。某些不法分子由于对社会有着严重的不满和仇视心理,因此,将高校校园作为了宣泄的场所。一些商家对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心理比较了解,高校周边的饭店、流动摊位众多,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可这些流动摊位贩卖的食物往往不符合食品卫生安全要求,食物中毒的情况经常发生,严重阻碍了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此外,社会整体环境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与言行也有着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价值观念进入校园,不良文化在网络中广泛传播,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社会秩序,同时不良社会风气也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而致使大学生出现各种社会问题。
(二)家庭因素
家庭的整体规模与结构、家长教育方式、父母个人品行以及家庭物质条件等方面,都会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以大学生为主要行为主体的高校校园安全风险,通常会受到学生家庭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大学生家长的品行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孩子的参照,通过父母平时的言行表现,学生在学习与模仿中,会逐步将其转变成个人的一套行为系统。在当今时代,由于大部分家长工作比较繁忙,没有充足的时间与子女进行沟通,经常会忽略子女内心的真实感受,很多家长对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发展规律并不了解,再加上许多大学生平时住校,因而使他们的心理障碍无法得到及时疏通,造成各种心理问题,引发校园安全风险。家庭关系的淡化对大学生有着巨大影响,会让他们对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缺少信任,对个人所生活的环境产生质疑,不相信周围的同学,碰到问题也不会主动与同学或是家长进行交流,一般通过电视与网络平台来解决问题。
(三)高校因素
高校是衔接家庭及社会的纽带,近些年来,不断出现的各种校园安全问题与高校安全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紧密关系。校园安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还源自于校园的特殊性。首先,高校师生和社会进行接触的机会不多,且时间也有限,个人保护意识及防范能力都明显较弱,容易受到侵害。其次,当前大部分高校都是寄宿制度,校园财产比较集中,校内先进的设备以及师生个人财产极易受到侵害。最后,高校人口密度较高,且许多高校校园都对外开放,各种人员随意出入,多种不良信息及错误行为都将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导致校园安全事故的原因逐年增多。此外,校园安全事故不断发生,根本原因还与高校缺少相应的教育和指导有关。某些校园安全事故是由当代大学生扭曲的心理所导致的。针对现阶段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及高校的不断扩招,让高校学生越来越多,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致使高校的教育和指导无法及时进行,不能有效疏通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导致他们运用偏激、病态的错误行为去报复社会与家庭。 (四)学生因素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等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且善于模仿,由于他们从小受到家长的保护和宠爱,使他们形成了一定的个人主义,对某些事情会产生逆反心理。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还存在报复情绪,过于注重义气,对社会阅历较少的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足,碰到问题无法有效控制个人情绪,在解决问题上通常会忽视社会行为准则,一般会采取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到的极端方法去处理问题,进而导致事态更加严重,促使校园不良事件的发生。引发高校校园风险的另一因素,便是大学生个人对校园安全不够重视,当代大学生家庭物质条件较好,对人身、资金等方面的安全预防意识相对薄弱,对高校校园安全不够关注,许多大学生都觉得校园安全风险和自己没有关系。
三、高校校园安全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科学完善的校园安全法律机制
首先,应建立《校园安全法》,构建统一的校园安全防范体制,明确高校安全指标,确立高校和管理部门的安全职责。西方国家如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等,都建立了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校园安全法》,让各种校园安全风险预防工作的实施均有法律依据。校园安全关系有着综合性特点,其不仅包含纵向从属性特点的教育行政关系,同时也含有横向对等性特点的教育民事关系,这种双重法律关系急需对应的法律对其进行调整。《校园安全法》是教育行业专门的安全法律,应由国家常务委员会来构建,以此来保障法律地位。《校园安全法》要将政府部门、高校及个体等在校园安全治理中的权限和利益、责任和义务、奖励和惩罚进一步明确,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应规定不同级别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确保校园安全的详细职责。其二,应规定高校在校园管理过程中的权利、责任以及法律责任追究体制,科学划分高校、家长与社会三方的责任。其三,应规定高校校园日常管理机制与应急处理机制。
其次,应健全有关法律、行政规定和规章制度文件,高校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法律制定的经验和教训,将校园安全视为最基础的人权,从体制上构建一套预防不安全因素的体系,构建立法观念明确、层次分明、配套健全的校园安全法律体制,进而将校园安全防范工作纳入到法律性管理范畴中。此外,高校校园章程是我国法治以及高等教育法律治理的详细表现,应将高校的重要事宜纳入到其中。对此,高校要将保障校园安全视为表现基础人身安全权益的事项,并将其作为高校管理部门的职责纳入到校内章程中。
(二)实施校园警察模式并加强部门协作
随着近些年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逐渐使其呈现出更加开放及包容的特征,而高校面对校园安全的整体形势也更为严峻,校园治安状况比较复杂,这让高校校园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且校园安全范畴愈发广泛。高校的教育属性及其费用来源将直接影响着院校自我保卫能力的高低。针对这一问题,美国高校校园实施的警察机制值得我国各大高校借鉴和学习,校园警察机制是校园安全风险防范和管理的重要特色,从1990年开始,美国议会便制定了《校园安全法》,充分肯定了校园警察机制,进而以联邦法的方式明确了校园警察机制在法律中的重要地位。基于我国当前日益严峻的高校校园安全治理形势,以及校园内部安全保障人员素养较低等现状,我国各大高校也可尝试性地采取这样的校园警察模式。详细来说,要求校园警察可以不从属于高校,其工作者是《人民警察法》当中制定的人员,是有着国家公务员身份的正规警察机构的工作者,校园警察部门要纳入到当地警察机关的管理范围中。虽然高校校园警察部门与有关部门分开设立,但紧密合作才能真正保障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实际工作中,警察部门对高校的安全工作加以指导,而高校则对警察部门的各项工作积极协助,以此来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
多样性的运作、多个部门的协作是高校校园安全防范工作成功的关键所在,因为高校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有着众多不明确的因素,比如时间、种类以及参加主体等,这就要构建一个能够有效整合院校各种资源,以公私合作关系为主的战略性联盟。在这一框架当中,各种组织部门利用自身内部资源,共同为广大师生提供健康稳定、安全有序的学习、生活与工作环境。并在实践过程中,消防、网络、公安、医療、交通等不同部门,可在高校校园成立管理小组,重点用于承担校园安全管理工作。
(三)加大校园安全防范教育及管理力度
高校应重视并加强日常安全防范教育和管理,当代大学生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校园安全知识以及防范意识,将校园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值。经实践证明,大多数校园安全事件都是可以进行预防和控制的。高校应积极宣传校园安全法律制度知识,定期组织校园安全专题讲座,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对心理存在障碍的大学生应尽早发现并正确引导。通过各种宣传与教育活动的开展,充分弘扬科学和理性,体谅和包容,避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借此来强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此外,高校还应将校园日常安全管理融入到行政管理工作中,根据规范引导部门合理分工,将临时性的校园安全事件处理机制转变成长效性与专门化,成立安全处理工作小组,为高校校园安全事件处理提供完备的组织保障,真正做到事发之间迅速报警、事发过程应急响应与及时处理、事发之后妥当安抚,并总结经验,进而加强各种防范措施。
(四)制定多样性的社会教育服务系统
在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各种信息繁杂的背景下,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不可单纯地使用过去的行政管理方式,对他们的违法行为也不能只是运用常规性的打击方式。因为传统做法将会削弱大学生在社会中生存的自信,可能还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出现报复行为。合理有效地教育、指导以及源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关心和帮助,才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对此,应构建由政府部门、高校、社会机构及社会志愿者同时进行服务的多样性社会教育系统,利用不同的社会管理方法实施社会预防及把控,切实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组织联络院校、个人及家庭的纽带作用,强化社会工作人员与高校、学生和家庭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全方位地预防校园安全风险。
由于政府自身职能的变化,服务型政府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由政府部门转让社会能够承担的职能,让社会中介机构在法律规定范畴内从政府部门购买相应的服务,以此来实现政府职能的有效转换,更好地提高社会服务的整体效率与质量。社会工作的手段可以充分弥补高校在处理校园安全事件过程中的各种不足。社会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利用社工的思想对存在问题的大学生加以正确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态,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并维护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防止他们出现违法违纪行为。详细来说,可从以下几个层面人手。其一是政策层面,利用政府部门的引导构建完善的政策法律规定,为社会工作人员实施各项工作提供有利的体制保障,实现对高校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全程监管。其二是社会中介机构层面,社会中介机构应进行自主运行,积极组织专业培训,创新工作方式,逐步提高社会工作服务的整体水平。最后则是社会教育服务体制层面,在其教育体制被社会充分认可后,应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促使他们踊跃加入到校园安全防范中,不断拓展社会志愿者团队,进而更好地为当代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四、结语
高校校园安全问题是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问题,随着各大高校校园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让校园安全风险防范工作显得愈发急切和重要。高校应全面了解校园安全风险的几大类型及各种源头,并要深刻意识到安全风险防范工作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进而通过构建科学完善的校园安全法律机制、实施校园警察模式并加强部门协作、加大校园安全防范教育及管理力度、制定多样性的社会教育服务系统等有效路径,构建科学完善的校园安全风险防范体系。从根本上改善校园安全环境,实现安全管理资源的合理分配,遏制突发事件,真正提高校园安全风险防范能力,为广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98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