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家》中新旧文化的冲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家》是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这部长篇小说向世人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的激荡中国的背景下,封建文化与新思想碰撞的故事。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旧社会高氏家族一代人在封建思想、礼教制度的影响下,其性格被压抑、爱情被束缚、不敢反抗的悲剧。侧面展现了旧社会部分民众对封建礼教的拥护,对享乐主义的宣泄,对部分国人利己主义的不耻。但同时,作品人物三弟高觉慧受到五四运动新思想的影响,内心逐渐觉醒。印证了新思想、新文化必将战胜旧制度,社会会不断进步,人们终将会冲破枷锁迈向自由。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家》中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展开分析,探究两种文化间的冲突,了解该时代的特征,分析何种内因、外因让家族文化走向衰亡。
  关键词:《家》;新旧文化;冲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4-0105-03
  一、作者简介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征
  (一)巴金简介
  巴金先生中文名李尧棠,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民主爱国人士。巴金1904年出生在成都一个旧官僚家庭。五四运动以后,巴金深受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展开了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7年巴金在法国巴黎求学期间创作出了作品《灭亡》;1933年,巴金在上海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激流三部曲》第一部《家》发行。1938年《春》创作完毕,同年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1984年巴金先生当选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20世纪80年代相继出版了《随想录》《无题集》等作品。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2005年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二)《家》的创作背景与时代特征
  《家》是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家》所展现的是1919—1924年的中國,这一时期社会黑暗、人们思想迂腐,旧道德罪恶横行。《家》所展现的这一时期社会的大部分人民仍然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遵循孔孟思想,传统家族中秩序鲜明,礼教制度根深蒂固。所揭露的时代特征,则是封建社会、礼教思想对青年的迫害和摧残,压迫了青年的思想,束缚他们的个性,无法追求科学、追求自由、追求人生理想。但同时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社会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思想在青年一代得到广泛传播。随着新文化的不断发展,新思想在青年中生根发芽,新文化与旧文化不断碰撞。人们开始反抗旧的礼教制度和封建思想,最终旧文化的丧钟敲响,接受新文化思想的青年开始奋起抗争。
  二、《家》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分析
  (一)《家》中的传统文化分析
  1.对封建礼教制度的维护
  《家》这部作品,充斥着封建礼教,从父辈到高觉新三兄弟无不透露着对祖辈的“忠孝”。高家是典型的封建主义家庭,四代同堂有着鲜明的礼仪制度、道德秩序,尊卑有序。从高觉新与钱梅芬间的爱情可以明显看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古都是这个道理”,高觉新难以进行抵抗。家长专制家庭,高老太爷在“高公馆”具有绝对的权威,思想迂腐、陈旧。高家子弟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选择权。大哥高觉新与梅芬上演了爱情悲剧。二哥高觉民亲自写了一封信给了琴。高觉民和冯家小姐,通过算命先生进行算命与父母媒妁之言的冯家大小姐是“天作之合”。被蒙在鼓里的觉民,发现自己要去娶冯家小姐,与已经被旧文化侵蚀的大哥进行理论。当年大哥不敢争取的爱情,觉民却说:“我要把自己的幸福,给争取过来,尤其是你,大哥你自己都深受其害,为什么要帮着他们来害我。”老太爷听到老二觉民不喜欢这门亲事,发怒道:“他敢反对,他敢不听我的话,他就算躲在天边他也姓高,只要是高家的子弟,他也得听我的。你把他找回来,我要责罚他,这都是洋学堂教坏了,从今天起高家的子弟不准进洋学堂,大逆不道啊!大逆不道。”即便高觉新、高觉慧、高觉民接受“新学”内心充满着新思想,但是在专制的高家太爷面前,一样要遵守封建礼教。特别是在大哥高觉新身上,他一心希望去法兰西留学,但是爷爷的反对,他不得不去爷爷安排的公司上班,从而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任何的抗争。具有专制思想的高老太爷不断向自己的子孙言传身教,子孙必须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安排行事,这也导致新思想与传统文化的不断碰撞。
  2.对家族家长权威的体现
  高老太爷身上具有鲜明的代名词“专制”“家长式”“权威”,任何人都必须遵循他的意思,如同家族的“君主”。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封建礼教家庭的缩影。高老太爷接受的是“孔孟之道”,依据“封建伦理”思想治家。但是也是这种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导致高公馆发生一个个悲剧,这其中都可以看到高老太爷的影子。以下选取高老太爷决定高觉新婚姻的片段进行分析:
  高老太爷:“克文,觉新的亲事,已经有眉目了,你就从这两位之间挑一个。”
  高克文:“这是?”
  高老太爷:“这是你世伯介绍的,在这么多人选中,我最相中的是这两位,一个姓李一个孙,这两家的家世都很好,可以说跟我们高家是门当户对。”
  高克文诧异道:“爹?觉新的亲事您不是说让我做主吗?”
  高老太爷:“是啊,所以我让你来做最后决定。”
  高克文:“爹,如果我不想从里面选呢?”
  高老太爷:“那你从这些相片挑一个。”
  高克文:“不不不,爹,我问过觉新,他有自己心仪的对象。”
  高老太爷色厉内荏道:“简直是胡来,我们高家子弟的亲事,向来是父母决定,绝不容许自作主张。”
  高克文:“父亲,觉新问过我的,我是觉新的父亲。”
  高老太爷:“可我是你的父亲,觉新听你的,你得听我的。”
  从高老太爷那句“高家子弟,绝不容许自作主张”充满权威的话语,不容任何人反驳。可以清晰地看到作为省城首富高家家长专制是极致的,哪怕最后高老太爷去世了,在他的几个儿子身上也可以看到家长权威留下的深深的痕迹[1]。   3.对享乐主义的宣泄
  《家》这部作品封建文化和新思想文化间产生了深深的碰撞,因此包含着对享乐主义的宣泄。其中一个片段是高家老太爷派管家苏福去接高觉慧、高觉民两兄弟下学回家。当看到轿夫来接他们,接受了新学思想的三弟朗声道:“我不坐,你们那个看到我做轿子来着。”苏福:“老爷特别吩咐。”高觉民道:“我们还年轻,手脚又齐全,干嘛要人伺候。”另外一个片段,在一次过年的家宴上,外面兵荒马乱,闹饥荒,满大街都是要饭的穷人,高家上下仍旧是其乐融融,高朋满座,鸡鸭鱼肉,宴席数桌。即便是国家灾难之际,民不聊生,高公馆乃至封建主义这一类群体,都在维护着自己的利益,高家这时的“财富”“奢华”则显得精神世界是如此的虚空。高家上下并没有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只顾自己享乐,所谓施舍给穷人的钱,也是在掩饰自己早已肮脏的内心。因此,巴金先生《家》这部作品,也是对享乐主义的一种宣泄,对当时部分守旧国人利己主义行为的不耻[2]。
  (二)《家》中的现代文化分析
  1.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与向往
  《家》中主线描写的爱情有三段,分别是高觉慧与佣人鸣凤间的爱情、高觉民与琴表姐间的爱情、高觉新与钱梅芬间的爱情。三人都接受了“五四运动的新思想”,对自由恋爱充满了向往,都不愿接受封建的祖辈包办婚姻。高觉新与钱梅芬是小说的主线,从小二人青梅竹马,高觉新希望可以与梅表姐在一起,一同留学。但是却遭到了高老太爷和后妈的极力反对。三弟高觉慧与佣人鸣凤间的爱情属于自由恋爱,鸣凤跟传统意义的佣人不一样。鸣凤知书达理,懂得诗文,身上脱俗柔美的气质吸引了三少爷高觉慧,他已经完全忽视了少爷与婢女间的深深鸿沟。在高公馆的梅园里面,二人私定终身拥抱在一起,眼睛充满着对未来、对爱情、对生命的向往与希望。但是这段自由恋爱也以悲剧告终。在高老爷以报恩为由,将“鸣凤”许给冯老爷做小老婆,执拗的鸣凤内心极力反抗,最终跳河自尽,高觉慧痛不欲生。小说全篇,对于自由恋爱,唯一成功的案例是二哥高觉民与琴表姐。冯乐山向高老爷提亲,希望将自己的侄孙女嫁给高觉民,高觉民极力抗争离家出走,这期间梅表姐的死也让高觉民和琴更为坚定地要在一起,最终随着老太爷病危,二人走在了一起,算是自由恋爱在封建主义的夹缝中取得了胜利。自由恋爱的胜利也预示着封建思想终究会被新思想所取代,封建时期的女性思想也终将会觉醒,为自由、为爱情、为新思想而奋斗。
  2.国家内忧外患的爱国情怀
  《家》的创作背景是1919—1924年,五四运动的新文化、新思想不断冲击、涤荡着年轻人的灵魂。一批批新青年在这个时期崛起,反对旧文化、旧思想,为改变社会、改变国家不断奋斗[1]。因此在《家》中,高觉慧、高觉民内心洋溢着爱国思想,他们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新青年》《新潮》等杂志,洋溢着家国情怀。高觉慧与同学办报纸,宣传新思想一心只想为国家、为这个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这种思想与高公馆内的封建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思想与旧制度发生了鲜明的碰撞。国家的利益高于居安寡民的利益,历史已经开始更替,最终觉慧的出走则体现了“爱国情怀”“新思想”战胜了“旧制度、旧思想”,被封建伦理制度压迫的人民敢于斗争,敢于与外界抗争,追求真理、追求自由。
  3.对旧道德观和家族的反抗
  二哥逃婚后,三弟与大哥因为高觉民的婚事争吵:“你的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一,一定会把二哥葬送掉。”[3]老太爷病了,医药不见效力,陈姨太说要请巫师来抓鬼。“旧文化”的请神婆,说每个房子都有鬼,要把各个房间的鬼抓净。三叔和四叔并不赞成这么做,但是又怕被“扣上不孝的罪名”。三少爷高觉慧读过洋学堂,不相信迷信,躲在屋子里不让巫师进。高家上下极力劝说高觉慧开门。“三少爷开门,你是个懂事的孩子,你要希望你爷爷的病好,你就开门。”这其中也包括大哥高觉新。生气的高觉慧打开门泼了一盆水到巫师头上,并与众人大吵了一顿。质问高觉新道:“你也是读了十几年书的人,生病了找端公来治病,这不是拿爷爷的生命开玩笑。口口说说是孝顺,其实是以孝顺的名义谋害他。”这番话引来了其他旧思想家人的众怒,指责高觉慧不孝。
  三、《家》中两类文化产生的冲突
  (一)维护家族统治禁锢下一代的思想
  高家是省城大户,四世同堂,以高老太爷、高克明为首的父辈一代对于孔孟文化、封建礼教制度是坚决维护的。高老太爷专制、霸权,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保障家族兴盛。让子孙不得参加学校的社会活动,是为了保证封建思想不被侵蚀。为了让子孙绵延,家族昌盛,让高觉新娶瑞钰;为了还恩冯会长,让仅仅17岁的鸣凤为其做小老婆。高公馆内衍生出的一件件悲剧,都是高老太爷封建、专制、迂腐的思想造成的[2]。然而,仅仅的霸权主义、封建礼教高老太爷是难以满足的,他需要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子孙,让子孙也维护高家利益,维护大家族的封建礼教。高觉新、高觉慧、高觉民三兄弟的新思想也被高老太爷一次次禁锢,最终高觉新、梅芬、瑞钰都成了封建礼教制度的牺牲品。两种文化的冲击,思想的禁锢,造成了高家子弟思想变得“畸形”,一方面接收新教育,一方面被封建礼教所压迫,家长制、旧道德在不断阻止他们冲破枷锁,迈向自由。
  (二)被封建礼教扼杀自由的高觉新
  高觉新作为长子长孙,身上背负着传统家族的荣辱观,他需要给其他兄弟姐妹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由于父亲病重,作为长子的高觉新,深知不能违背爷爷、父亲的意志。前期高觉新的思想同样受到新学、新思想的影响,对未来、对生活、对工作、对爱情都充满着向往和抱负。然而事与愿违,作为长子长孙的他肩负着重担,心中的新思想、心中的自由爱情之光逐渐被封建礼教所扼杀,陷入到家族的斗争当中。由此,高觉新也成為《家》中最为典型、最无奈、最可怜的悲剧人物。青梅竹马的梅表妹的去世加剧了高觉新内心的悲痛,瑞钰原本是高觉新内心的慰藉,却因为高觉新逆来顺受的性格,懦弱的内心,向旧道德、旧思想低头,最终难产死亡。高觉新的悲剧是两种制度、两种思想矛盾激化所酿成的悲剧。一方面他痛恨封建的礼教制度,但长时间受到封建思想、礼教制度的荼毒,无法真正地进行反抗而放弃抵抗;另一方面他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志与思想,作揖主义注定了高觉新必然内心会饱受煎熬。
  (三)坚持五四新思想而觉醒的新青年
  巴金先生《家》中的新旧文化冲突,最后营造的喜剧则是新青年的觉醒。高觉慧接受了五四新思想,内心更为理智、信仰更加坚定。高觉慧也是高家一代中与封建主义抗争最为激烈的代表人物,他象征着这一时期思想觉醒的一批有志青年[3]。高觉慧认识到了封建制度、封建思想中的弊端,传统的儒家文化只会将人们的思想进行束缚。因此,巴金先生向世人展现出了另一种有朝气、敢于抗争的高觉慧,坚持自己的思想,忧国忧民,以身作则抵抗旧文化、旧势力。随着小说故事脉络的延伸,高觉慧受到各种先进刊物的感染,作为中国人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他身上的使命感也被激发,格局逐渐放大。小说的结局高觉慧出走,则象征着新青年逐渐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枷锁,向着自由迈进,追求理想的国度,也预示着封建文化必然走向衰败,新思想终将战胜旧思想[4]。
  四、结论
  本文重点对《家》中的新旧文化冲突展开深入探究。仔细分析了《家》的创作背景与时代特征,明确《家》中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对封建礼教制度的维护、对家族家长权威的体现、对享乐主义的宣泄等。《家》中现代文化则是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与向往、国家内忧外患的爱国情怀、对旧道德观和家族的反抗。新旧文化的冲突,主要集中体现在高家父辈一代和年轻一代身上,维护家族统治禁锢下一代的思想、被封建礼教扼杀自由的高觉新、持五四新思想而觉醒的新青年等。小说结局随着高觉慧出走,则象征着新青年逐渐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枷锁,新思想在人民心中不断传播,社会不断进步,人民向着自由迈进。
  参考文献:
  [1]巴金.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2—15.
  [2]赵琴琴,陈妍.《家》中两种文化冲突微探[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8):50.
  [3]巴金.巴金选集(第10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6—15.
  [4]丁富云.新旧文化嬗变的历史画卷——巴金《家》的解读[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69—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0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