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影响地理教学效果的因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地理教育承担着不可取代的人才素养培养任务,这就给当前的地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学效果的获得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涉及教师、学生、校园文化、家长参与等方面。影响因素与因素存在着关联性,要使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必须抓住关键因素。
  关键词:地理 教学效果 影响因素
  随着国家对人才需求的逐步加大,我国教学又迎来了一次新的课程改革,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如何把教学还给学生,如何有效地教给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这些问题是新课标最主要的特点,同时也是地理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理念更新的基本标尺。地理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需要出发,从未来公民的素养出发,从地理教育需要出发,更加注重地球科学知识的学习、人地关系的认识、地理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地理教学模式也逐步发生变化,地理学习方式也在发生转变,由原来的仅仅只是传授考试知识,变成了真正地让学生了解地理,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我们深刻体验到课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新”的评价方式,也感受到课改的“辛勞”。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平台和契机,但也不乏忧虑与困惑,例如:课时不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把握教材;如何评价与考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等。所以,如何上好地理课,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个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1]
  一、影响地理教学效果的因素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影响地理教学的因素的研究情况,在中国知网上以“影响地理教学效果的因素”为关键词,以主题的搜索方式,对近几年的论文进行了搜索,并统计分析关键词,归纳出影响地理教学效果的因素大致分为五点:
  一是学生因素:包括学生的智力因素即,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 、思维力、创造力;和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学习基础等。[2]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个人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
  二是教师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对教师个体专业知识的要求包含三个,精深的专业知识要求;广博的文化修养要求;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要求。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年龄、性别、教学经验、学历、性格、情绪、师德等。
  三是课堂环境,包括课堂秩序、课堂氛围、课堂内容等。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堂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吸收程度。
  四是家庭环境,包括家长的教育方式、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度、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陪伴程度等。
  五是学校环境,包括学校对教学的重视程度、校方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政策、课程安排、奖惩制度、软硬件设备、基础设施建设、校园文化等。[3]
  二、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策略
  1.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最大,但是非常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学校、教师和家长应该相互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帮助学生通过直观或实践活动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对于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还可以利用其爱好游戏或体育等原有动机,通过必须掌握知识才能完成的游戏或体育活动造成动机的转移,以形成学习的需要。当学生已经有了种种学习需要之后,为了使他们得到维持、加强或进一步发展,还必须做好动机的激发工作,如采取新颖而生动的教法、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适当开展学习竞赛等等。
  2.提升教师专业知识
  (1)建立终身学习理念
  如今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经济形态的更新,致使职业内容不断更新,新的专业领域不断涌现。导致社会的“知识老化周期”迅速变短,这为个体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潮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应运而生的。教师自身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需要与时俱进,努力促进自己专业成长,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教师面对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的学生,仅从理论出发来教学是难以取得显著成绩的,必须因材施教,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通信网络技术及时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信息,并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与其他教师、专家共同探讨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手段等方面的知识更新。教学中遇到问题,应该积极的去探索、去学习,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4]
  (2)发展成研究性教师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职能的深刻变化,没有反思的教学,缺少研究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要求了。同样,离开实践的研究也无法回应时代的挑战。教师的研究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过程,而学习永远是社会过程,应当把社会性的终身学习作为教师研究活动的中心。成为研究型教师,首先要提高专业发展意识,不断反思,并且在反思中提出多种假设,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3.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现行的学校管理制度中存在着严重的上下级关系,教师和学生都处在管理的最底层,成为被管理者,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使制度的本身功能发生了偏差。以促进学生和教师主动性发挥为目的,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张乐天.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李洁,吕传红,黄跃华,王一普.基于新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学效果实证研究[J].外语界,2006,(117):48-55.
  [3]梁树森.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的新视野[J].教育科学,2002,(6):45-47.
  [4]陈江英.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探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1):80-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12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