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注重思维的激发与引导,注重审美的体验与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目标,选择内容;指向语言,夯实基础;适时引导,启发思维;立足形象,发展审美;文化浸润,随机渗透。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依然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单一、机械的识字教学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影响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因此,研究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对于提升低年级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统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的编排特点
(一)凸显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统编版教材更加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仅仅是古诗文在一二年级就选入了13首之多,而且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也大大增加,比如《神州谣》《传统节日》《中国美食》《朱德的扁担》《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文章。每一个单元的“日积月累”所选的内容都是古典诗词、优秀传统文化名句节选等内容。
(二)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统编版教材继续重视朗读的作用,还强化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大多数课文后面的习题都提出了“读一读,记一记”的要求,例如二年级下册第22课《小毛虫》的课后练习题就要求学生读记“生机勃勃、尽心竭力、与世隔绝、色彩斑斓、笨手笨脚、九牛二虎之力”等词语。每个单元均有“日积月累”栏目,要求学生积累相应的诗词、名句等内容,由此可见,编者希望低年级学生能够积累大量的规范语言。
不仅如此,统编版教材还重视语言的运用,课后练习题中出现了“运用词语写句子、仿照词组填空、看图说话、仿写句子”等多种形式,每一個单元的“语文园地”中还设置了“字词句运用”栏目,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运用。
(三)注重思维的激发与引导
思维是素养的核心。统编版教材在编排中,以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提取信息,进行概括,展开想象,链接生活。
比如二年级下册第7课《一匹出色的马》,编者设计了三个练习题,其中,两个练习为“读句子,体会妹妹的变化,再说说她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读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再把句子抄写下来”。第一个练习,让学生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发现人物的不同,并根据课文内容,推理出人物变化的内在原因。完成这一练习,涉及对比、分析、推理等思维过程和方式。第二个练习则是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而想象力则是一种特殊的思维。
(四)注重审美的体验与创造
阅读活动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在于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创造等活动,再现形象,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对语言文字的赏析,对文章中的人文美的鉴赏同样属于审美的过程。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的编排中,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鉴赏、根据文字想象画面、体会文章中的人文美”这样三种审美鉴赏的形式。比如二年级下册第16课《雷雨》,编者就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一是体会“压”“垂”“挂”的好处;二是根据词语“毛毛雨、阵雨、雷雨、暴雨”想象当时的情景。
二、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围绕目标,选择内容
统编版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沿用原有的文选型编排方式,文选型课文涉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同一篇课文,可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多方面的,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编者意图以及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选择,确定合宜的教学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19课《棉花姑娘》时,教师除了确定常规的识字、写字目标之外,还应该思考,该怎么样落实核心素养的养成和提升。从“语言的构建与运用”这一维度来看,可确定“认识、积累并运用描写颜色的叠词”这一目标;从“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维度看,可确定“提取信息,知道四种动物对农作物的作用”这一目标;从“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维度看,可确定“感知七星瓢虫、燕子、青蛙、啄木鸟四种动物的形象”,还可以确定“感知病、医等字的协调美,感知七、干等字的简洁美”这一审美目标。
(二)指向语言,夯实基础
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更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根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紧抓“语言”这一根本不放松,为学生的语言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构建与运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大量识字,多认少写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低年级阅读教学,应在教材要求的基础上,尽量扩大识字量,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水”为基础,认识“江河湖海洋溪”等字,由一个到一类。教学一年级下册《姓氏歌》,可以在认识课文中要求认识的姓之外,让学生调查班级同学的姓氏,在生活中识字。
2.激发兴趣,注重积累
积累是学习语文的生命。教师应该通过比赛、奖励、朗读成诵等方式,激励学生加大语言的积累,背诵规范的词和句,背诵优美的句子和段落,背诵优秀的古典诗词。比如,坚持“每日一诵”,通过小组比赛、诵读之星评选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积累大量的语言。
3.读写结合,及时运用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贮存在大脑中的语言只有通过运用,才能转化成积极的语言,否则只是一种消极的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合适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仿照诗句的形式,写一写人们在祖先的摇篮里还会做些什么。学习诗歌独特的表达方式。 (三)适时引导,启发思维
阅读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思维的参与,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教师教学时,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实际,适时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发展思维。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提取信息,初步练习概括,根据文字展开想象,链接生活形成认识,进行评价。
1.设计任务,提取信息
提取信息是阅读的基础。这一能力按照难易程度有这样几个层级:提取单一的显性信息,提取多个显性信息,提取多个隐性信息。低年级阅读教学,一般要求学生完成前两个任务。如在教学《要下雨了》一课时,教师提出“燕子、小鱼、蚂蚁下雨前都在干什么”这一任务,引导学生提取多个较为隐性的信息。
2.设计支架,练习概括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一个基本步骤。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要达到综合概括的目标,需要降低难度,设计合理的支架,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千人糕》一课时,课后要求学生“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这一任务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具有较大难度,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支架,例如出示插图,让学生按照插图来进行概括表达,也可以设计成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文章填写部分流程,以达到练习概括的目的。
3.依据文字,想象画面
想象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它有利于读者通过具体可感的画面,理解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和哲思。教学古诗《村居》《詠柳》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教学《彩色的梦》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彩色铅笔画出的梦,通过想象,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4.比较分析,发现特点
认识源自比较,比较是认识世界的根本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比较这一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事物的特点。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比较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旨。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13课《画杨桃》一课,可以让学生比较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画的杨桃采取的不同做法,体会到“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这一道理。二是通过比较,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比如学习《亡羊补牢》《揠苗助长》,可以让学生比较“他在田边转来转去”“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这两个句子的不同,聚焦“焦急”这个词语,体会人物为禾苗长不高而焦急的心情。
(四)立足形象,发展审美
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主要是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进行。教师抓住“形象”这一关键,让学生通过想象、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的、可触摸的形象,透过这些形象,获得美的体验。
教学《荷叶圆圆》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绿绿的荷叶形象,摇曳多姿、形态各异的荷叶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再让学生随着音乐,听朗读,闭目想象,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从而感受到荷叶上小水珠晶莹剔透来回滚动,小青蛙在荷叶上呱呱歌唱,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微微颤动,小鱼儿在水里左右游动的美好情景。
(五)文化浸润,随机渗透
语言,承载着历史和文化。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该采取“随机渗透,适度拓展”的策略,让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多元文化。
例如,教学《传统节日》一课时,除了认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佳节,还可以根据当地的习俗,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特别的节日。学习《中国美食》时,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独具风味的美食。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时,应牢牢把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根本特点,进行适度拓展,切忌喧宾夺主,“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
总之,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咬住“核心素养”不放松,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科学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石莉.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前三分钟主题活动[J].今日教育,2017(3).
[2]刘飞.“汉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内涵阐释及其培养路径[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7(3).
[3]杨玲.早期阅读教育的价值与指导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8).
(编辑:龙贤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44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