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以为本的城市空间品质提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文章基于河南辉县城市品质提升中面临问题的深入分析,从调整产业布局、空间布局、要素完善、塑造城市特色等方面提出规划对策。
   关键词:以人为本:品质提升;规划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24(2019)06—0110—02
   引言
   基于“人”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组织协调“人”在城市中的空间活动的基本判断,“以人为本”同样成为当代城市规划的主流思想之一。随着“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和谐统筹”等国家发展目标与话语体系的转型,也为我国城乡规划的价值回归和理论生长奠定了基础,经过市场化大潮的冲击和洗礼,城乡规划的社会内涵和政策属性重新获得广泛认知,价值的回归与目标的重构推动了城乡规划理念向着公平、科学、人本的方向演进。
   规划价值取向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强化带来“基于人的需求”的规划方法探索。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城市规划编制的关注点逐渐从“物质空间”转向“人的需求”,在视野上将更多从人的视角出发,关注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微观运行;在方式上将倾向于协作式、参与式的规划。从人的需求出发,城市发展建设应该能够创造人性化的生活家园、公共性的活动空间、生态化的人居环境、安全性的自由乐土、可持续的发展前景。因此,提升城乡人居空间品质成为人本需求下规划的重要关注点。
   1 辉县城市空间空间品质提升中面临的问题
   1.1 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制造业布局亟待整合
   与河南省的大多数县市相同,辉县的工业经济一直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占比高达60%。在工业经济中,主导产业主要为水泥、建材等依托本地石灰石、砂石资源开采形成的资源型产业。制造业的空间布局同样也在资源产地的各乡镇均有分布。从市域规上企业分布来看,除北部山区乡镇外,在其他地区均有分布。
   1.2 城区及周边乡镇蔓延式扩张,导致工业围城、村庄围城等问题
   辉县城区的东南部为孟庄镇,在镇域范围内分布着大量的工业用地、布局较为零散。同时,由于地处河南省的中原地区,村庄分布较为密集,在城区建设中对于城边村基本采取避让的处理方式,也导致了村庄围城的问题。
   1.3 城区内部面临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道路网密度低、公园绿地不足等问题
   首先,城区内缺乏文化、体育、教育等公共设施,在中小学方面尤为突出。其次,城区道路网密度低。城区内主、次干路密度尚可,基本符合国家标准,但城市支路网密度严重不足,导致工作日的高峰时间老城区局部道路严重拥堵。第三,城市公园绿地不足。城区500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仅15%,人均公园绿地仅为2.8平方米1人。
   1.4 城区山水格局较好,但破坏严重、缺乏特色
   城区北部为九山、方山、石头岭等自然山体,但由于石灰石的开采,导致山体受到破坏,未来需要加强生态修复。同时,由于在城市建设中采取填河等措施,使得现状水网不成体系、河湖水面率较低。在百泉河、五里沟河、刘店干河两侧,也缺乏滨水公共空间。
   2 基于人本需求的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对策
   2.1 基于产业转型,调整产业布局
   在制造业的布局方面,采取集中入园的策略,加强市域制造业布局调整,规划形成一个产业集聚区、三个专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包括城西工业园区、洪洲工业园区,专业园区包括吴村工业园区、孟庄工业园区、常村工业园区,并结合城镇空间发展趋势,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将其纳入城区、镇区统筹管理。
   2.2 基于结构优化,调整空间布局
   统筹考虑中心城区和周边孟庄镇、常村镇的关系,打造组合城镇,使一城两镇成为市域经济的增长极。在城区的空间布局中,延续城区南北向发展轴线,在城区的北部打造健康小镇,重点发展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等功能。
   在城区的南部打造集居住、商业与商务、文化、体育等综合性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区;在城区西部,壮大城区工业园区,集中布局城市的科技研发、商贸物流等设施,成为工业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基于要素完善,提升县城发展质量
   加强文教体卫等公共设施建设,补齐公共设施缺乏的短板。以中小学为例,规划结合居住用地的布局,按照《河南省规划导则》的要求,统筹布局中小学设施,使中学1000米半径服务覆盖度(对应生活区)由现状的30%提高到95%以上,小学500米半径服务覆盖度(对应生活区)由现状的20%提高到95%以上。
   建设完善的绿地系统.提高城区环境品质。结合自然山水、城市总体布局,按照国家园林城市和居民出行“300米见绿(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绿地)、500米见园(面积4000平方米以上公园)”的标准,规划构建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形成“一廊、三轴、多园”的绿地系统结构。
   树立“窄马路、高密度”的理念,提高城区道路网密度,解决城区交通拥堵的问题。规划结合老城区更新,打通断头路,将大型小区内部的干路向社会开发,并重点在滨水、沿山地區增加城市支路网,通过多种措施将城市道路网密度由3.6千米1平方公里提高至8千米1平方公里。
   2.4 基于总体城市设计,塑造城市特色
   加强城市特色资源保护。从辉县城市发展的脉络来看,城区选址于北依太行山、三水串成的平原地区,城区内的特色资源主要为共城遗址、百泉及太行山的余脉九山。因此,规划严格落实文物保护单位的相关管控要求,建立文化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等三个层级的保护,对共城遗址、百泉进行保护;通过设置沿山地区高层建筑控制线,保护山脊线与视线廊道。
   构建蓝绿空间。规划通过市域西部的黄水河对百泉河、刘店干河等进行补水,强化水下的连通工程,实现以水润城。在滨水地区的空间设计中,通过合理的水系规划、滨河断面设计等,形成丰富水量的带状城市公园,满足城市休闲功能和景观需求。同时,将滨水岸线分为活动型广场水岸、游憩型带状水岸、绿化型生活水岸、功能性生态岸线等四种类型。结合滨水岸线的塑造,设置公园绿地、广场、小型博物馆等休闲场所。
   3 结语
   城市人居空间品质的提升是新时期城市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指导下,中国县域的城乡发展格局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县城将成为半城镇化人群返乡以及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的首选之地,如果县城不能持续提升品质、健全功能、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恐怕很多的县城也会再次面临发展洗牌。因此,在县域规划中县城空间品质的提升将趋于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城市人居空间品质提升的过程中,应从产业转型发展、空间结构优化、城区内部要素配置、城市特色塑造等方面提出规划措施。
   参考文献:
   [1]程方炎,贺雄.从人本主义到人本主义的理性化——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规划理念比较及其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1998(3):23—26.
   [2]周素红,蓝运超.人本思想综述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J].现代城市研究,2001(2):25—28.
   [3]张京祥、罗振东.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4]杨保军,陈鹏,吕晓蓓.转型中的城乡规划——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谈起[J].城市规划,2014,38(a02):67—76.
   [5]任致远.以人为本:城市科学发展的核心[J].上海城市规划,2012(5):9—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52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