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考思想政治开放性试题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考思想政治的开放性试题,对于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有重要意义。开放性试题有其理论依据、学科依据与教材原型,对近八年开放性试题的考情回顾,可以发现开放性试题特点明显:情境具有丰富性、设问呈现开放性、答案体现多元性、评价凸显创新性。这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示是:转变教学理念,推动教学改革;立足课本知识,打造活动课堂;关注社会热点,拓宽眼界视野;确定最佳角度,有理有据作答;掌握解题技巧,提高综合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高考命题;开放性试题;教学启示
  高考思想政治主观题大致可分为两类:封闭性试题和开放性试题。封闭性试题强调思维的统一性,要求解题过程向参考答案看齐靠拢。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精确性、严密性,但却会制约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抑制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开放性试题提供情境,设定问题,却不给出固定答案。这有利于倡导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重在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两类题型可以说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本文试对2011—2018年高考思想政治全国卷中的开放性试题加以探析,以期给教学、备考提供一点参考。
  一、开放性试题的理论依据、学科依据与教材原型
  理论依据:学生在思维内容、思维方式上存在共性,但也存在着个性差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获得的体验、所学到的知识有差异,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也往往会有所不同。开放性试题承认、尊重思维的差异性,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个性化的表达机会,能够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
  学科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课程理念之一是:“本课程针对中学生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可塑性,着力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课程实施中,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教材原型:开放性题目、综合性探究遍布于教材各课、各框。综合探究课是体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有益于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经济生活》第99页,针对我国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提出建议,就是典型的提出建议类题目;《政治生活》第113页,让我们以“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为题举行一次主题班会,表达我们的见解,共享我们的心得,总结我们的收获,就是典型的发言要点类题目;《文化生活》第59页,以“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为题举办一次演讲会,就是演讲要点类题目的课本原型;《生活与哲学》第109页,“我们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正是2014、2016、2018年主题班会发言提纲类试题的原型。
  二、开放性试题的考情回顾
  1.稳中有变
  纵观近八年的全国卷试题,稳中有变。一方面保持稳定性、继承性。如:“提出建议、列出发言要点”这样的要求年年都有;2014、2016、2018年都出现了主题班会(演讲会)要点类题目。另一方面,又体现变化性和创新性。一是定不定范围有变化。设问从以前定范围到现在不定范围,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开放。2011年指明从文化生活角度,2012年要求方法论建议,此后不定模块,任君选择。二是给不给提示有变化。发言要点、提纲类题目以前既给主题,还给关键词,如2014年全国Ⅱ卷给出关键词——理想、奋斗、价值,现在只给主题,不提供关键词。这个变化既提高了试题的开放性,也增加了试题的难度,更侧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三是参与性、代入感越来越强。以试题为载体,把似乎离学生遥远的大事拉到了学生身边,要求学生进行角色转换,由局外人变成当事人,由被动的答题者变成主动的探究者,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018年的3道开放性试题,设问的主体都指向学生:“青年学生怎么办” “列出你的发言要点”“列出你的演讲提纲要点”。
  2.灵活新颖
  全国卷开放性试题灵活新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常态,每每令人耳目一新又防不胜防。如:2013年出现了“辩论类”题目——作为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怎样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2014年出现了“广告词类”题目——结合材料,就教育创新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2015年出现了“批驳类”题目——近年来,日本政界有人企图否认日本侵华的历史,请你加以批驳;2016年出现了“为什么类”题目——为什么要坚定中華文化自信?请列举两条理由;2017年出现了“名言名句类”题目——列举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
  3.显隐结合
  有的设问与情境材料联系紧密,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找到答案要点。如2018年Ⅲ卷:班级拟举办学习甘祖昌精神演讲会,请围绕“青春、奋斗”的主题列出演讲提纲的三个要点。情境材料依次呈现出的就是甘祖昌将军所想、所做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提纲围绕这几个关键词展开就行了。有的设问与情境材料联系不那么紧密,无法直接从材料中找到答案,需要从材料背后的时代背景、时政背景中去挖掘。如2018年Ⅰ卷:请就新时代青年学生如何发扬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提出三条建议。该题要从农村改革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又如2017年Ⅰ卷: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该题与当年热播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有一定的联系,如果学生关注到这一活动甚至某校恰巧开展了类似的活动,那答题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1.情境富有时代性
  试题情境突出生活主题,反映社会热点,关注生产生活实践、经济政治文化、自然人文科技,符合思想政治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和要求。试题情境是学生经历过的,如主题班会、辩论赛等;或是学生听过的,如小岗村改革、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近八年的试题都坚持了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的有机结合,生活化痕迹、时代性特色十分明显,这无形中拉近了高考与生活、时代的距离。   2.设问呈现开放性
  设问角度的开放性。学生可在多个角度中自选角度答题,如2013年Ⅰ卷:既可以选择“赞成《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也可选择“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来作答,哪个得心应手就选哪个。
  知识范围的开放性。试题设问不是指向某一具体知识点,而是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的思考,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整合和综合运用能力。如2015年Ⅰ卷:近年来,日本政界有人企图否认日本侵华的历史,请你加以批驳。这既需要政治学科的知识,还需借助历史学科、语文学科的知识,真的是文史政不分家。
  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可归纳或演绎,可聚合或发散,可分析或综合。如2015年Ⅰ卷: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如何记住乡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宜从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文化两个层面回答。又如2018年Ⅱ卷:班级举行“学习袁隆平,放飞青春梦想”主题班会,请列举两个发言要点。这就需要从材料中归纳出袁隆平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的理想、实践、成果等内容作为关键词来作答。
  3.答案体现多元性
  设问是开放的,其答案必然是多元的。开放性试题重在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知识的灵活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能够展示学生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高考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机制,理应在试题的参考答案上体现出灵活性和多样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4.评价凸显创新性
  封闭性试题踩点给分,即要点式评分方法,把答案细分成若干个踩分点,以答出得分点的多少来给分。开放性试题踩意给分,即等级描述性评分方法,聚焦不同思维层次学生在回答同一问题时思维水平上的差异,根据思维层次给分。这种评价着重从“观点鲜明,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紧扣问题,全面展开论述,或就某点深入分析;知识运用准确、贴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等角度来考量,不硬搬答案,不死抠字眼。答案越新颖,越富有创意,得分就越高,意在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四、开放性试题的教学启示
  1.转变教学理念,推动教学改革
  开放性试题形式多种,设问多样,答案多元,但都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考查学生分析、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切实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观念,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要善于创设情境,提出议题,开放结论,给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的空间;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提问。
  2.立足课本知识,打造活动课堂
  题在书外,理在书内。开放性试题突出能力,但依然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基础,试题原型甚至答案原型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全面、深刻把握,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深刻的认识来自于深刻的体验。要以情境为载体,以议题为引线,以学科素养为目标,打造活动型课堂。纵观近年试题,有如何在争论中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有给学校文化教育提建议,有主题班会演讲会等,如果学生参与过类似的活动,那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不妨让学生去实地考察、去模拟运行,如参加辩论赛、演讲会,模拟听证会、人大政协会议等。
  3.关注社会热点,拓宽眼界视野
  试题和时事政治密切相关,命题的热点和重点来自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要引導学生关注生活,关心时政,知晓中央观点,熟悉时政术语,并对社会热点问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多角度思考,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不观世界,何来世界观?要走出校园,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引导学生多听、多看、多思。笔者所在的班级坚持每周日晚看《新闻周刊》、每周五发布“时政快讯”,要求学生记录富有时代特征的说法、饱含时代印记的观点,回扣教材知识点,并自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着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4.确定最佳角度,有理有据作答
  开放性试题的设问是开放的,但又是暗含指向性的,要引导学生找到最佳切入点有理有据作答。如果说前面积累的课本知识、社会热点是个知识库的话,此时还需要一个强大的搜索引擎,在最短的时间内搜索出最适合的结果。有的适合用经济生活知识作答,如借鉴十八洞村经验,就推进精准扶贫提出两条建议。有的适合用哲学知识作答,如班级举行主题班会探究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关系,请围绕主题提出两个观点。有的是综合性的,如班级举行“学习袁隆平,放飞青春梦想”主题班会,请列举两个发言要点,既涉及文化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又有哲学中实现人生价值的知识,是几个模块甚至是跨学科的联系点和交汇点。
  5.掌握解题技巧,提高综合能力
  “主题班会类”题目不妨以近年试题为例,把解题讲题课变成班会课,要求学生写出发言稿,并请语文老师结合高考答案予以指点。基本要求是:确定关键词,由关键词展开发言,就关键词展开论述;遵循材料逻辑与答案逻辑的内在一致性,切勿走偏;突出中心,升华主题。
  “标语、广告词类”题目往往要围绕主题的重要性和如何实现目标来展开,基本要求是:简洁凝练,主题突出,新颖独特,朗朗上口,富有号召力,传播正能量。这类题目对语言文字功底要求高,重在平时积累。应引导学生关注、积累各传媒平台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作为答题时可借鉴、可改写的参考资料。
  “提出建议类”题目要避免虚谈、力戒空谈,基本要求是:建议、措施具体不抽象,形式新颖可操作性强。
  “评论类(批驳类)”题目要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要层层说理,有破有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误,支持或否定某种主张。基本要求是: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开放性试题对学生的要求是综合性的,既是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掌握程度的考查,也是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还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科素养的考查。考无定样,教无定式,学无定法。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和应对策略,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55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