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应对生活化地理高考试题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的地理高考试题中生活化的考点出现频率较高,如何应对成为教师和学生关注的焦点。文章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近年高考试题,提出了四点应对策略:研究高考题中的生活化考点;在课堂教学中补充生活化地理知识;加强对生活化地理试题的训练;鼓励学生阅读,积累生活化地理知识。
[关键词]生活化;地理;高考;试题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3-0089-02
课程标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复习的重要原则。为了更好地执行地理课程标准,使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课标中提出的“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用”,教师在进行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时,应多联系当代生产和生活实际,尽量结合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生活化的考点出现频率较高,因此在地理高考的备考中,如何应对生活化的知识考点,成为高三地理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研究高考题中的生活化考点
高考地理生活化考点是一个重点,也体现了地理的生活化。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一考点加以研究。高考地理生活化考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材料体现生活化
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题材较为贴近生活。2016年新课标卷Ⅰ第36题的材料,给出了广西横县茉莉花的种植历史,改革开放后的茉莉花市场需求变化,以及横县扩大种植规模的应对策略,呈现了在1983年广西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所获殊荣和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等,这些材料都贴近生活。又如2016年新课标卷Ⅱ第42题,旅游地理题,材料涉及婺源东北部的美丽山居村落——篁岭,它以晒秋而闻名遐迩,家家户户一到秋天就晒鲜红的辣椒、翠绿的豆角,还晒金黄的玉米、稻谷、黄豆等等,材料叙述的篁岭村晒秋,很有生活化的气息,采用了生活化的语言,材料还给出“篁岭人家‘晒秋’没什么讲究,赶上什么就晒什么,恨不得把整个秋天的收获都晒起来”。高考试题材料贴近生活的内容很多,而且有增多的趋势。
2.设问体现生活化
近几年的地理高考题设问也体现生活化。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Ⅲ第36题要求考生“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而且为了经济的发展和生活上的方便,河上不仅修一座桥,还修很多座桥。这说明设问体现了生活化。2017年新课标卷Ⅱ第37(1)题要求考生“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这题的设问也体现了生活化。还有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第37(3)题“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让我们联想到动画片《熊出没》,这是典型的生活化设问。
3.生活化题型多样化
生活化题型很多,近几年出现的频率很高,类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等值线类型题。为了考查学生的能力,以等值线图的方式呈现的高考题近几年频繁出现,2015年高考江苏卷的第11~12题,为了考查“新疆牧民在冬、夏牧场之间季节性的转场”生活化知识,设置了区域等值线图,让学生在区域等值线图中判断四条转场线路哪一条是最合理的。还有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的第36题给出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及其等值线图,让学生对“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到攀枝花来度假”的可行性展开讨论,试题既考了等值线的判读,同时也与生活化知识结合紧密。
(2)以某区域为背景类型题。这类题以某区域为背景来考查生活化的地理知识,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的第37题以堪察加半岛这一区域的地形图为背景考查“近距离拍摄熊的选点” 的生活化知识,这道题的答案涉及区域的地理知识,同时考查学生的生活化知识。
(3)环境保护类型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商务也快速发展,我国的快递业也迅速发展起来,由此出现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Ⅱ环境保护方面的选做题,考查了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这一问题在生活中很常见,充分考查了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城市和民俗为背景类型题。城市是人类集中生活的区域,2017年高考新课标卷Ⅰ的第1~3题,以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景观对比为切入点,考查该城市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试题中的图来源于我们身边的街道,把生活化的知识与地理知识结合在一起。2016年高考北京文综卷以时间2016年8月21日—25日和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将在北京举行的事件为切入点,考查了北京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出现的时间判断。
二、在课堂教学中补充生活化地理知识
教育家杜威認为“教育即生活”。学生都有一些实际的生活经验,但不是很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补充生活化地理知识很重要。
1.借助生活经验
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既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要高于学生生活,使学生所学得的知识和所获得的经验能帮助和引领学生生活,这也是地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看到的很多地理现象与地理学科紧密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地球运动》这块知识时,笔者从光照的角度分析教室的走廊布局的合理性,教学生如何利用正午的太阳方位来判断当地的东、南、西、北四个准确方位,从而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分析气候、地形、植被、水文等自然地理内容时,笔者举南宁的气候实例,让学生通过回忆南宁的雨季、干季的时间,分析气候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南宁街道的植被景观,熟悉身边的知识,了解气候与植被之间的联系,学会分析判断世界各地的植被景观。学习气压大小与海拔高低的关系时,笔者通过对比南宁与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低,得出南宁与青藏高原的气压大小关系。学习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地理知识时,笔者也是通过补充身边实例,让学生从课堂中获得生活化地理知识。 2.联系社会热点
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教学,紧跟时代脉搏永远是地理教学的需要。与这要求相比,地理教材的内容总是相对滞后,这需要教师教学观念紧跟时代要求,关注时代政策,热爱生活,并且善于借助当代的大众传媒和其他信息平台及时了解社会热点和焦点,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把社会热点和焦点引至课堂,这样既生成了教学内容,又生动了地理知识,拉近了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能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自然灾害中的地震时,笔者结合中国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等已发生的历史事件,要求学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分析引起地震的原因和抗震救灾、自我保护的有效措施,并提出广西为什么不会发生大地震的问题,以引发学生思考。
3.结合乡情资源
乡情属于一种情感,这种情感会引发人们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建设家乡的行为,也是地理新课程教学注重培养的情感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乡土地理,引起学生对生活、家乡以及现实的关注,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与责任感。如学习人口和民族时,笔者通过呈现广西的人口数量变化数据,让学生观看广西壮族人民的服饰和习俗活动视频,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中获取较多的生活化地理知识。在学习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时,学生往往比较难理解,笔者利用广西桂林山水和百色乐业天坑的实例,既补充了生活化地理知识,也增强了学生的乡土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难以掌握的知识化难为简了。
三、加强对生活化地理试题的训练
学生只有把“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应用于生活实践,才能在高考中得心应手,而这一实践的最有效方法是训练。通过训练,既加深对生活化地理的理解,更容易从生活中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训练题型与内容都要多样,题型上不仅要有高考真题,也要有模拟题。训练内容上既要注意训练材料新颖多样,也要注意贴近生活,针对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习性和不同生活地理特征加强训练。
四、鼓励学生阅读,积累生活化地理知识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读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书籍或收看有关自然地理科学知识的电视栏目,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天气预报》。鉴于有些学生找不到可供阅读的书籍,教师可把自己购买的地理书籍借给学生,必要时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并指导他们读书的方法,不时地与学生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做好自己的读书积累。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生活化地理知识面,又提高了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和水平。
地理高考生活化的考题考点增多,体现了地理“体现生活、回归生活和服务生活”,也只有这样,地理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生活化的地理知识,学与用才能更好地结合起来。面对这样的形势,教师既要重视对地理高考生活化問题的研究,又要在教学中结合地理生活化问题,更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地理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只有这样,学、考、用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地理才能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用”。
(责任编辑 周侯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98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