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 推进校企合作育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近年来,按照运城市委“改革抢先机,發展站前列,各项工作创一流”的总要求,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以保障就业、惠及民生为目标,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打造技能型人才队伍。为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改革,推进产教融合发展,促进校企合作育人,加快大运城建设步伐,我们对全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多角度思考。
一、全市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在运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职教体系建设日趋合理
目前,运城市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49所,职业培训机构100余所。职业院校中,高等职业院校5所(公办4所,民办1所),中等职业学校44所。中等职业学校中,普通中专学校12所(公办6所,民办6所),职业高中29所(公办16所,民办13所),技工学校3所。其中有国家级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2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6所,省级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11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4所。全市高职在校生2.7万余人,中职在校生4.3万余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建设大运城、服务市域经济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产教融合发展势头良好
全市职业院校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区五带”和“三个计划”发展目标,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每年培养3万余名高素质技能人才。其中,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护理、口腔医学、印刷媒体技术、煤炭开采等专业培养的学生理论精、技能强,成为高职院校的品牌专业,为我市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推进了我市康养、制版印刷、口腔医疗等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壮大。中职学校积极参与市域服务行业发展,开设了16大类63个专业,信息技术、医药卫生、财经商贸、交通运输等四大类专业的毕业生占到中职毕业生的一半;在专业与产业融合中,口腔修复工艺、小儿推拿、平面媒体印制等专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我市电商、物流、客服等行业发展较快,全市有16所中职学校开设了这三个专业。盐湖区第一职业中专学校、运城龙翔工业技术学校、晋南综合职业学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运城的土特产及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销售占比相当突出,已经成为“大运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三)校企合作育人深入推进
在推进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育人的过程中,全市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联系,有26所职业院校与大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山西丰喜化工有限公司、山西寰铄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北京凌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花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5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按企业需求提供专业对口的技术型员工,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合作等方面能够与相关职业院校进行深度融合,为职业院校学生见习、实习、就业提供相应的岗位和场所,形成了学徒制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就业与实习、师资交流与培训、联合办学等多种合作形式。
二、制约产教融合发展的问题
虽然运城市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但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职业教育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有诸多困难和问题值得引起重视和思考。
(一)校企合作不力,服务经济能力不强
一是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优惠政策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校热企冷”现象普遍存在。二是职业院校对接企业不紧密,多数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仅停留在招生就业、实习实训层面,合作面不广,合作紧密度不高,企业的主动性不强,校企合作的常态化不够,还未形成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局面。三是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培训不充分,科技成果的研发、应用、转化能力差,职业院校科研水平、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运城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市场利益驱使,影响企业用人思路
一是部分企业因没有得到必要的成本补偿,把职业院校的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还有部分企业认为学生实习既打乱了正常的生产节奏,又造成材料的浪费,把实习生看成是负担。二是有的企业出于技术或商业保密考虑,不愿让学生接触到敏感的内容和环节;担心实习的安全责任,不愿意接受学生的顶岗实习,导致实习实训学生的业务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如:运城钢材市场及工业园区的小规模企业,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时,出现个别学生掌握客户资源、技术资料后跳槽、单干的现象,导致企业负担增加,就不愿意再接受学生实习。
(三)双师型教师缺乏,办学质量有待提高
一是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还不能完全适应岗位一线的人才需求,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亟待进一步深化。二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还存在同质化现象,办学特色不鲜明,教学模式单一,专业设置跟不上产业发展速度,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社会需求之间仍然存在差距。三是职业院校学生在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思想层面的素质较弱,严重影响就业和发展。四是有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管理学生,缺乏应有的素质,没有企业生产岗位的实践经验,与企业难以做到有效配合;职业学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兼职任课,校方难以保障其应有的待遇。
(四)政府扶持需进一步加强
由于市政府财政投入有限,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不高,校企合作的经费扶持、企业税收优惠等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未能有效实施。由政府主导,突破行业、部门限制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和相关部门的有效协调机制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如: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应在服务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科研引领、示范推广作用,但其校园规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专业开设的前瞻性等都与之不相适应。
三、推进我市产教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建立和完善產教融合的相关机制
我们必须把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发展工程和民生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政策和制度上保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施和推进,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相关机制。财政、税务、经信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对行业、企业等参与产教融合发展的责任和权利出台文件明确界定;对参与职业教育和接受职业院校教师挂职锻炼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以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教育、人社、科技、农业、旅游等相关部门及行业、企业、学校,要突破所有制界限,建立与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协调机制。完善人才使用机制,整合行业、企业、学校优秀人才,在学校或企业建立名师工作室,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更多的“专家工作站”,集教科研于一体,提升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科研水平,带动我市产业升级。
(二)解放思想,不断优化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环境
积极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环境,支持职业院校利用专业优势与行业企业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建设紧密协作的利益共同体。借鉴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的发展经验,围绕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三个发展计划”,突破体制和部门障碍,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以科技园区、产业园区为依托,办“园中校”,建“校中园”,进行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实习、就业创造机会。职业院校要积极在校内设立行业、企业研发中心和企业工作站,组织专业团队进行产品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起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企业要帮助学校设立企业校区,指导职业院校按照企业需求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同时将本行业的前沿技术、设备设施与职业院校共享。通过“区位融合、校企融合、工学融合”,实现学校“单主体”向校企“双主体”的办学体制转型。
(三)深化改革,大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市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要通过深化改革的办法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增强企业参与的热情。要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市域经济发展,优化专业设置;对接行业企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通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入职业院校的通道,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长效机制,推进校企更大范围的交流融通。要建设一支专家型的职业教育管理团队,提升职业教育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通过加快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增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契合度,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完善投入机制,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按照“保基本”的要求,加快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30%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规定,研究制定我市职业教育各类补贴标准,并根据物价等因素的变化予以调整,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标准高于普通高校的要求。加大对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建设我市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区域和学校之间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全社会。完善职业教育多元投资办学机制,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增强发展活力。
(五)深化用人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加快职业教育用人机制创新。完善教师资格标准、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定办法。实施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培训培养制度,支持教师到高层次院校培训,淡化学历标准要求,强化职业能力要求,将教学实绩、技能水平和技术研发等作为职业技术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完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制度,让他们具备企业工作经历,明确企业生产流程,培养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同时,支持学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聘请优秀技能型教师,营造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的环境。
(作者单位:运城市教育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71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