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方性课程教材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材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在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方性课程教材相结合可以很好的指导我国的意识形态教育活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注意课程特点,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要连贯,促进课程教材协调发展,不能过于简单,避免教条形式化。秉承规范系统,贴近生活,讲究地方特征和多样深层次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编写教材。同时还需要注意课程教材中的显性呈现和隐形融入,科学看待集中教育和分散指导两者之间的区别,根据教育的基本理念,教材需要体现一定的创设环境,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已有教材内容搭配和谐,满足当代教育发展要求。站在宏观规划的角度建立健全有关的政策方针,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地方性 课程教材
  前言
  传播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念需要一种重要的载体,教材就是最好的表现工具。学生通过对政治知识的学习,理解政策规范制度,形成自己对政治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编写的课程教材,可以确保意识形态的有效輸出。地方性结合自己特色,在中小学教材设计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地方性教材的现实意义
  1.教材是意识形态输出的重要工具
  社会上的主流意识形态演变成教育思想观念是社会政治文化教化的一种体现,养成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有助于实现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人类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的政治教育会对他一生都产生深远影响,儿时养成的政治态度会对成年后的社会行为有重要作用。教材作为管理者选取的文本内容,教材服务于国家的意识形态,学校通过教材向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时,可以让他们了解政治思想和政治内容,形成基本的政治认知,对以后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有促进作用。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地方课程教材相结合是培养意识形态的重要一环
  站在治国的角度看,核心课程的内容设置,价值观传播和教材体系建设都从各个方面表现出了国家意志。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不同地区的社会思想和教育理念相互交融,地方性的课程教材需要将发挥自身特色与国家意志二者相结合,界定主流价值观,培养对社会有用对国家建设有意义的人才队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目前国内社会总价值和总追求的集中体现,可以引导人们在多样文化和多元价值理念的当代,做出正确抉择和行为。青少年是形成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思想上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在某种程度上独立思考能力不够。[1]当今世界环境局势比较复杂,如何积极应对,需要在教育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指导课程教材编写。教材是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意义的重要一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材承担了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之间的桥梁作用,课程设计需要通过教材来体现。因此,在教育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课程教材的最终目标是教书育人,将培养人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两者的高度统一,可以让抽象的理念贴近教学生活,进入课堂,指导学生和老师。
  二、 科学规划教材内容涉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
  教材设置上,要着重选择能够表现教育主体的内容,紧贴实际生活,提升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个学科学段相结合。
  1.综合考虑不同学科,学段的特殊设置和共性要求
  目前我国学校大部分是按照学科来设置教材,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教学重点,但共同点是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指导下。课程标准是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在结合本地自身的教学情况后,按照纲领要求,仔细研究课程标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容,根据育人的终极目标进行编写,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的内容细分到不同学科教学中去,适当的选取素材。中小学都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教材设置需要注意学段的连贯性,按照不同年龄阶层的学生特点编排内容,深度和范围需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过程。教材编写者需要尽量防止内容矛盾或重叠的现象出现,要让教材内容的课程设置在整体上是以螺旋上升的模式前进。[2]
  2. 教育要集中体现和分类渗透相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最直接的方式出现在教材上,二十四字内容一目了然,但缺乏深度教学,如果以隐形融入的方式,将价值观隐藏在文章内容中,需要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发现其中背后的深意,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认知。在实际地方性课程教材编写时,灵活运用两种模式可以确保学习效果更加深刻。教材编写还可以按照不同的学习主题使用集中教育或者分类渗透的模式教学。系统化的编排知识可以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泛,分类渗透讲究安排方式的多样化,增加学习过程的趣味性。
  3. 坚持按照教育的根本规律
  教育的基本规律包含知识逻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老师的教学过程发展等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是自成一体的,学科课程设置需要借助这种知识逻辑,将知识网络扩大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素材选择要遵循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过程和心理发展特点。难度适宜,注意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不能停留在说教层面,要具有生活指导意义。深入浅出,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运用价值观进行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思考总结,提高教学效率。
  4.增强课程教材的可读性
  在课程教材编写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重点。要注意在内容设置上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多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紧密的素材,将生活情境和课堂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同时也能学会从生活中总结经验。在教材内容设置上,选取一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事迹,人物形象,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材编写要摆脱传统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讲究采用灵活的方式,知识讲解深入浅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习知识相互融合,以德育人,提高教学效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解析教材文本内容背后隐藏的价值观含义。   5.与现有内容相协调,符合时代发展规律
  教材内容编写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对现有内容进行整合,紧密结合价值观教育。按照不同地方的课程体系要求,努力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教材内容的共同点,不能出现内容空洞的现象或者只谈价值观教育而忽视教学实际,同时还需要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衔接。中小学生处于价值观的塑型阶段,受到多方面的共同影响,比如说不同地方文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等,这些因素塑造了学生已有的某些认知,在已有的价值观基础上,恰当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根据现有的知识文化水平,有针对性的编写教材。[3]教材内容还需要符合时代发展规律,适时更新学科最新成果,运用变化的视角去看待问题,选取更能代表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事迹案例,采取新型的学习模式,敢于变革创新。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保证教材管理,实施与评价相结合
  1.建立健全相关编写政策
  教材编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必须符合基本的课程标准要求。积极落实国家的政策方针,在吃透教学大纲后,结合地方特色编写教材内容,并对课堂实际教学和课后评价做好追踪记录。这就要求教材编写人员是一支具有很强综合实力的教学队伍。加强对编写队伍的管理,强调人员需要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在本领域具有丰富的学科经验,能够协调各方资源,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2.确保教材有效实施
  课堂教学是检验教材实施的重要环节,对教师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需要重视对教师的教育投入,帮助教师快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指导意义,加强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和精神建设。教师自身也要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方式不能生硬,要有理有据。注重从多方面开发教材资源,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借助熟悉的情境教学,感染学生领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后意义。
  3.重視研究中小学教材内容
  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小学教材相结合这一领域还没有受到大家的重视,学术界的理论成果需要继续延伸,课程教材作为知识的传播工具,可以从这方面着手,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涵。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需要做到知行合一。[4]在教学活动后期,完善对课堂效果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体系,按照科学的分析方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细分评价标准,比如信用评价,学生行为评价表,与学科成绩一起计入每学期后的最终评定。让评价体系更加客观公众的体现学生的知识学习和精神建设。
  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方性课程教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战略意义,对国家人才培养有重要影响。相关编写审查机构需要重视这项任务,在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后,保证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让国家政策方针真正落实到实处。积极主动的培养每个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公意识,明确肩负的时代责任和民族精神。目前广大中小学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努力学习其他成功经验和典型事迹,改正观念认识上的错误,加强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2).
  [2]张旺.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J].教育研究.2015.(1).
  [3]石鸥.论教科书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4).
  [4]查朱和.教材出版领域的意识形态建设探析[J].中国编辑,201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72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