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公民具有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崇高的道德素养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巨大力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在重要条件。因此,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进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课程资源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家庭生活实际和社区生活为基础,通过强化认知、丰富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潜移默化的培育和弘扬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课程教学;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079-01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在新的时代,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是加强学生的品德(道德品质)教育和法治教育的载体,也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关注、反思、超越自己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小学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但由于小学生认识还比较模糊、不稳定,心理不成熟、可塑性大,因此,落实道德与法治育人目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紧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才能完成。
  一、发挥教材资源的作用,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设置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的、基本的课程资源,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更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因此,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以教材为蓝本,通过参与式、互动式、探究式、反思式、合作学习等不同的活动,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和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于别人和自己的行动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学生有了积极的道德情感,才能推动他们履行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义务,认识才可能深刻与持久,才能推动他们产生一定的道德行动。
  案例一:在讲《当灾害降临的时候》一课时,要让学生感知“灾害无情人有情”时,以“5.12”汶川地震为例,通过抗震救灾及全国各地和海外华人华侨的捐款捐物来让学生感知灾害无情人有情还不够,可以通过搜集资料、图片来充实教材内容,引入2008年5月19日的“全国哀悼日”、5月12日的“防灾减灾日”、党和国家举全国之力援建四川等,从宏观进行引领,学生感受到“5.12”地震虽是四川之灾,却是中国之殇,从而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抓住特写:一个流浪汉的捐款和非洲最穷的国家莫桑比克的捐款,让学生感受到大难之时的大爱,进而培育学生的感恩之心和报恩之情。
  案例二:课本“战争风云下的苦难”一课,教材主要从两次世界大战让学生感知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从而激发学生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情感。但利用教材空洞講解显得乏力,因此,在教学中拓展引入一战中的凡尔登战役和化学武器的使用,二战中奥斯维辛集中营惨剧、日本“731”部队在中国进行的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和细菌战、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及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和非洲国家的内乱,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战争仅仅是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也不仅仅是给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和人类带来不幸,随着科技的发展,他将直接影响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水到渠成的激发了学生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热爱。
  三、合理开发其他教学资源,拓宽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教材只是一个蓝本,以教材为依托,合理开发和拓展其他教学资源,挖掘其内在的德育因素,也是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培育和弘扬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能仅仅局限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不能囿于课堂和教材的限制。应当适当拓展时空,将本课程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其他学科应充分挖掘教材的道德因素来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同时学校的德育工作应与国学经典诵读、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报道、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哀悼日、清明为烈士扫墓等活动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强化学生参与式活动设计,养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
  通过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学习,学生并不缺乏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但在生活中往往表现出的是“语言的巨人,行到的矮子”,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直接原因就是不能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学生品德及价值观的形成,除了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外,还要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支配和调节的,而好的行动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对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对道德意志的锻炼又起促进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各种活动的设计不能为了活动而设计活动,让活动流于形式,而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参与、体验、反思中得到巩固和提升。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在教学中逐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学习、活动、反思、实践,培育和弘扬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创新精神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翠雅.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努力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态课堂[J].考试周刊,2017(76):85.
  [2]沈莉伊.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以浙教版《道德与法治》第一册教材为例.中小学德育[J].2017(1):18-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45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