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工程监理在装配体建筑发展中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装配体建筑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成为很大部分建筑项目建设计划的推荐方案。在政策指引及建筑结构信息化趋势下,装配体构件生产效率与市场需求相接。基于工程监理行业自身特点,查明装配体建筑建设程序及特点,分析工程监理对工程建设质量把控的重要作用,为工程监理行业单位在业务拓展、企业组织、监理业务技能、人力资源及相关管理等方面调整提供参考,以顺应经济市场对建筑工程要求,并拓展自身组织构架。
  关键词:装配体建筑  工程监理  建筑工程  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2(c)-0144-02
  随着国家经济持续发展,道路地产等基础建筑工程新建数量与日俱增;1988年由原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监理工作的通知》,初步确定了国内工程建设需投资者-勘察设计-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主体单位的参与架构。2016年2月,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程的若干意见》的公布意味着装配体建筑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成为很大部分建筑项目建设计划的推荐方案。建筑构件的施工持续时间直接影响工程项目完建进度,部分构件施工质量还对工程建设质量存在决定性作用;因而,国家强制要求工程项目建设监督与监管必须由第三方(工程监理企业)负责[1]。这也肯定了工程监理行为在由勘查设计模型转化为实体建筑过程的传统工程建设模式中施工环节的作用,但市场需求及建设技术的发展往往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的新建或者改建方式;在新型建设设计理念及信息化建设管理的趋势下,装配体建筑随市场需求逐渐发展。为此,基于工程监理行业自身特点,查明装配体建筑建设程序及特点,分析工程监理对工程建设质量把控的重要作用,为工程监理行业单位在业务拓展、企业组織、监理业务技能、人力资源及相关管理等方面调整提供参考,以顺应经济市场对建筑工程要求,并拓展自身组织构架。
  1  装配体建筑模式
  在信息化建模的理念中,装配体建筑是指将拟建建筑按结构作用进行相应离散化,针对不同结构部件的几何物理力学材料等特性进行非现场提前预制,由专业机械运输至工程建设现场作结构组装,并在连接局部范围内进行浆锚或混凝土浇筑等小规模施工的建筑产品。
  1.1 发展历程
  国内装配体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为初级、发展、过渡及恢复阶段。
  (1) 装配体建筑初级阶段(1952—1975年)。因国家各行业急需恢复生产,大多采用现场预制作法进行柱梁板等结构成形而兴建了大量工业单层厂房;受运输及吊装机械的限制,此阶段装配体工程建筑属于简单而粗放型,其应用领域也仅限于结构简单且高度低的基础设施建设中。(2) 装配体建筑发展的阶段(1976—1995年)。随着我国大重型运输及起吊机械的发展,在土木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急剧扩展,中小型公共建筑架构采用混凝土预制形式缩短工期;这一时期,装配体构件的规模化、商业化及快捷化等优势得以体现。受限于技术条件,建筑物不能完全采用装配体构件,非重要部分且便于组装的部位采用装配体构件;因而,此阶段的建筑物属于半装配体式建筑结构。(3) 装配体建筑的过渡阶段(1996—2015年)。因国家经济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行业高速运转,以房地产及道路运输行业最为典型;在建设周期日益缩短的条件下,装配体构件在某些领域建筑结构中的比例扩大。另一方面,考虑预制、运输及组装等环节,装配体构件形式单一且造价比现浇结构高,在工人成本低廉且危险性低的建筑体中摒弃了预制结构,转而采用现浇作法。(4) 信息化建模趋势下装配体建筑恢复阶段(2016年以后)。在国家高层政策指引及建筑结构全周期全过程信息化建设的趋势下,各行业积极制定战略发展计划,对装配体构件的功能及效用重新定义而能够搭载诸多信息参数;另外,受施工环节工人劳动强度及成本的增长,生产效率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装配体构件重新成为新形势下的选择方案。
  1.2 发展意义
  与传统建筑的建造模式项目,装配体建筑在能源节约程度、污染物排放控制及建造安全性能方面等可持续性方面的优势显著,对工程场址环境影响程度较低;在信息化建模趋势下,主建、设计、施工、监理及构件生产等工程建设参与方利益诉求符合装配体建筑模式的可持续性效应发展理念[2]。通过对装配体建筑(构件)的特点及发展历程知,处于建筑物核心的结构工程(钢筋混凝体结构)对装配体构件的重视程度较大,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及公租房等批量化建设项目对装配体建筑工艺吸引力较大,工业化的建筑需搭载标准化的装配体构件。在国家大力发展及市场需求作用下,充分发挥装配体构件(建筑)的特性,结合现有信息化建模的技术优势来改善现代建筑建造模式,提升用户对装配体工程建筑的认知与认可程度,推动装配体建筑在建筑领域的发展。
  2  工程监理行业分析
  基于装配体建筑在建设中的特点,工程监理行业基于自身特点,可从业务拓展、企业组织、监理业务技能、人力资源及相关管理等方面提升市场竞争力,相应从业人员基于行业的变化,不断学习并掌握新技能以提高自身对行业发展的适应能力。
  2.1 建监理业务拓展
  装配体建筑属于结构形式单一、量化型生产的模式,城市政府主导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廉租房等建筑结构因批量化及标准化程度较高而具备较好装配化条件。跨度较小的桥涵等上部结构完全具备装配体建筑结构优势。多层建筑物中剪力墙结构、钢筋外墙挂板、非承重隔墙及叠式楼板等结构均可采用装配体式构件进行工程建设。对监理行业而言,这个业务与传统施工单位配合程度逐渐减小,更多依赖具有专业装配技术的单位;因而,在业务的拓展方面,需要积极拓宽来源与渠道,并全方面、多层次及不同领域地拓展业务。   2.2 企业组织
  在行业竞争激烈程度与日俱增的情形下,诸多监理企业关注点更多地是当前利益,对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线路规划较少,这造成了相关单位在行业的变化洪流中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及未来战略的不足;当前诸多装配体建筑施工单位对新的施工技术掌握不够熟练,对现场作业人员管理及监督也缺乏组织性,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建筑的建设质量。作为对工程质量起主要监管作用的监理单位理应在装配体建筑业务市场方面走在前列,对建筑工程当前问题作分析与总结,并在企业组织结构上进行调整,以提高组织效率。大型房地产企业正考虑商业化装配体建筑,形成设计—施工(预制)—组装一体化流程,推进建筑装配体化[3];在此过程中,作为监理行业组织,根据自身行业组织情况,扬长避短地与装配体企业靠拢。在这种形式下,监理行业企业需要扭转传统的建立组织架构,并新增装配体构件组装技术相关部门,形成对业务市场的有力把控。
  2.3 监理业务技能
  现有监理规范及业务技能对装配体建筑建造施工环节存在指导不全面的问题,整体而言监理行业基本技能的运作形式相似,但内容及要求标准不同[4]。在装配体建筑施工环节,主要有以下操作环节:(1)熟悉并分析装配体构件施工内容,确定监理工作的对象及主要内容;(2)明确施工监理的要求并结合已经经验确定监理工作内容的主次顺序及相关环节的重要程度,起到监理工作的有序性及高效性,减小了重要环节监督检查的可能性,避免了因监管不到而造成了装配体建筑施工质量问题;(3)整理监理记录资料,汇总形成监理报告,保证施工环节监理工作的完备程度;(4)总结分析装配体建筑在建造过程监理工作的经验及注意事项,不断提高监理工作质量,提升监理业务技能水平。
  2.4 人力资源及相关管理
  2017年,《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三年后新建建筑面积中装配体式建筑面积比重达15%以上,这给予了建筑业市场发展提供了方向及指导性建议。随着建筑产业信息化、结构化及现代化的推进,市场对装配式建筑施工及监理人才的需求逐步提高;与之相应,传统现场施工从业人员将减少。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动对监理行业从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将在稳定现有业务技能水平的同时学习并掌握对装配体式建筑建造、组装等相关流程。
  新形势下的人员管理模式与传统人员管理最大的区别在于如何提升从业者处理现场各类装配体式构件的质量问题。装配体构件繁多,其组装工序及相应质量要求不同,这需要在人员管理上培养从业者自主学习能力。
  3  工程监理挑战与机遇
  在信息化建模趋势下,勘察设计单位逐步推行结构的各类基础信息参数化与可视化,因而诸多的建筑工程在设计阶段将建筑物结构离散化,并考虑作装配体架构。这种趋势下,建筑施工企业将工程建设中更多地是承担装配构件及分部分项工程的组装任务及相应责任。装配体构件现场施工专业性较强,构件连接部位对施工工艺及质量要求高,施工环境常为高空条件,危险性较大,对施工队伍专业性及安全性要求增大。工程监理行业因准入门槛、企业业务来源及战略发展、从业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当前建筑全过程、全周期的信息化建造趋势是监理行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挑战;同样,基于自身特点与优势,并不断调整组织结构及从业队伍的业务水平,新趋势将会存在更多企业业务,这同样是一种行业发展的机遇。顺势而为,改善并整合现有资源,精进业务能力与水平,拓展企業及行业发展的道路。
  4  结语
  (1)在政策指引及建筑结构全周期全过程信息化建设趋势下,装配体构件的功能及效用能够搭载诸多信息参数,其生产效率与市场需求相接,提升用户对装配体工程建筑的认知与认可程度,推动装配体建筑在建筑领域的发展。
  (2)基于装配体建筑在建设中的特点以及自身特点与优势,工程监理行业从业务拓展、企业组织、监理业务技能、人力资源及相关管理等方面调整组织结构及从业队伍的业务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相应从业人员基于行业发展要求,不断学习并掌握新技能以提高自身对行业发展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樊军,杨嗣信.关于实现装配式建筑的思考及建议[J].建筑技术,2017,48(2):118-122.
  [2] 冼伟彬.装配式建筑施工监理的转变[J].工程技术研究, 2018(7):169-170.
  [3] 常春光,王嘉源,李洪雪.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因素识别与控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1): 58-63.
  [4] 王家鼎.工程监理制度的问题分析与完善[J].建筑经济, 2018,39(4):17-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55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