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生沉迷手机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手机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大大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很多青少年沉迷于手机游戏,不仅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习与身心健康,也给很多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并衍生出许多社会问题。
  [关    键   词]  中职生;手机;游戏;防沉迷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2-0280-02
   小学生为了玩“王者荣耀”跳楼自杀、高中生花光父母积蓄充值买英雄、买皮肤……近年来,诸如此类事件频见报端,引发社会对未成年人过度沉迷手机的担忧。手机正在侵害我们的孩子,不仅荒废了他们的学业,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研究中职生沉迷手机的原因及对策,能够有效了解中职生的手机使用情况,有针对性地给出干预和指导,培养他们使用手机的态度,合理利用手机,促进他们健康向上成长。
   一、中职生使用手机的現状
   中职生的年龄特征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而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他们不仅通过手机吸收最新的资讯,解决日常生活与出行问题,获取学习资料与教学资料等。但中职生除了正常使用手机外,更多的时间是利用手机来玩游戏,使用社交App看电子书等,据调查中国青少年9成用手机上网,1/3的学生上课玩手机。中职生因为学业压力不大,有更多时间花费在手机上,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只会高于这个数据,笔者曾经做过调查,很大一部分的中职生每天玩手机游戏在五六个小时以上,甚至熬夜通宵玩手机游戏的也大有人在。
   二、中职生沉迷手机的原因
   中职生沉迷手机的原因,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客观原因
   1.手机是每个中职生生活、学习的必需品。现在的中职学校,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是住校的,而且很多学校都会免费开放WiFi,方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甚至有些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配备手机。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会给学生买一部手机,能及时地掌握学生在校情况并进行监管督促,老师也能通过手机向学生传达学校的通知、掌握学生的外出情况等。
   2.手机已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学生通过手机获取最新的资讯,同时利用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用“碎片化”的学习时间获取知识,并在线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与同学沟通探讨。如果学生没有良好地甄别信息的能力,会对手机形成依赖,最终导致沉迷。
   3.手机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中职生因为年龄特点,青春活力、个性张扬,通过手机上的各种社交工具如微信、QQ或玩手机游戏等,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展示与分享自我,获得外部的理解和认同,满足自己。
   (二)主观原因
   1.自控能力差。中职生不像高中生有升学压力,学业没有那么繁忙,很多中职生喜欢宅在家里,不去运动或做其他的事,只是玩手机。他们大量的时间花在手机上,并且对诱惑力大的事物的抵御能力和迷恋后的自控能力相对较低,一旦沉溺就可能难以自拔。
   2.教育的失败。面对小孩子沉迷手机,很多家长是无可奈何的,管不了或不能管。管不了是因为小孩大了,有自己判别是非的能力,说教无用,管多了弄得师生关系或亲子关系很紧张;不能管是因为有些小孩子性格很执拗,随时会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另外,大多数中职生都经过中考的洗礼,由于在学习上受到挫折,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展现一个优秀的自己,便会在其他地方找补,手机成为很好的媒介,在社交App或者手机游戏中,他们能把自己表现出来,虚拟一个很优秀的自己,展示自我,填补现实生活中的空虚。
   3.社会监督机制的不健全。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具有法律效力的游戏分级管理部门,对整个游戏产业链的约束作用非常有限,而游戏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玩家是他们开发游戏的动力,与青少年防沉迷手机的目标相反。曾经有游戏公司为应对社会舆论谴责而制定的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实际效果等同于无。政府部门必须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监管游戏公司,规范他们的游戏机制,健全防沉迷系统。
   三、中职生沉迷手机的危害
   (一)影响身体健康
   中职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期,长时间低头玩手机,会损害各种人体机能,引发眼疾、手疾、颈椎疾等各种疾患,同时很多学生喜欢熬夜玩手机。有相关研究表明,熬夜玩手机,除了缺少睡眠,还会降低人的自尊感和适应能力,甚至会增加忧郁情绪。世界卫生组织今年初决定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二)影响心理和价值取向的健康发展
   沉迷于手机的学生由于长期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往往会把虚拟的网络世界当成现实生活,其思想和情感都会与现实生活脱节,引发严重的社会矛盾。近两年来的一些“网红现象”,恶意曲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歪曲历史、恶搞英雄,传递错误价值观,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和负面效应。但有些中职生不以此为耻,反而津津乐道,崇拜网红,价值取向歪曲,长此下去,必将模糊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淡薄他们的法律意识,在现实生活中模仿,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荒废学业
   学生沉迷手机,不仅浪费时间,不能保证学习的效果,还会导致精力不济和注意力分散。有些学生上课时拿出手机偷偷玩,无视老师的批评与教育;有些学生每天玩游戏,甚至玩到半夜两三点,老师讲课时要么精神不济,要么趴着睡觉;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固作业没完成放学后被我留下来写作业,但他无视老师,留下来也一直拿着手机玩游戏,对我的耐心劝说与严厉批评都当作耳边风,在这位学生眼里根本没有尊师、学习观念,所有的东西都比不上他正在玩的游戏。当时这位学生的表现引起笔者深深的反思,手机可以毁了一个学生。    四、中职生使用手机的对策
   手机危害那么大,但我们不能粗暴地切断中职生接触手机的机会,宜疏不宜堵,正确引导中职生使用手机的习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明确指出手机是我们为了生活更方便、更美好而使用的工具,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手机的奴隶,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合力。
   (一)家庭教育
   1.家长态度要正确。家长在对待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上,千万不能打骂孩子,阻止孩子玩手机,孩子因为逆反心理,越接触不到就越想得到,家长要引导孩子把手机当成工具,而不是依恋的对象或逃避的港湾,让孩子知道长期沉溺于手机的坏处。家长除了灌输思想上的认识,还可适当控制孩子的生活费或零花钱,让他们没有那么多钱买流量或道具,这样也是减少他们玩手机的有效途径之一。
   2.多与孩子沟通,多鼓励孩子。很多孩子沉迷手机,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缺少家人的陪伴或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成就感,沉迷于网络中的虚拟世界。家长应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多与人交往,让生活丰富多彩起来,进而远离手机。
   3.培养孩子正确使用手机的习惯。作为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自制能力,如约法三章,约定玩多久就要休息,不能熬夜,不能看不健康的内容等。家长在要求孩子的同时,自己也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少玩或不玩手机,传递正确使用手机的观念。
   4.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现在很多家庭都是家长承包制,大包大揽了孩子的全部生活,孩子在家有很多空余时间,没事干就只能玩手机。家长可以适当示弱,借身体原因或工作忙原因让小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既让他们没有太多时间玩手机,又让孩子有家庭归属感及责任感。
   (二)学校教育
   1.老师要和家长多沟通。中职生很多都是住校生,学生脱离家长的视线,家长不知道孩子生活的细节,就需要老师联系家长。很多问题老师反映给家长后,老师和家长都会分析原因,进而给出有效的解决办法。遇到游戏成瘾特别严重的学生,要让学校的心理教师介入。
   2.学校准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参与。许多学生沉迷于游戏,在生活中很难获得自信和成就感,进而在游戏中寻找存在感与自信,让学生多参与集体活动,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感受集体的魅力,引导他们远离手机。
   3.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近几年因手机被家长没收而自杀或离家出走的事件屡见报端,究其原因是现在的学生都是娇生惯养长大的,有些心理承受能力很差,性格较自私,一点指责就受不了,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这样的行为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家庭和学校的不负责。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更能从集体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在遇到问题时妥善处理,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珍爱生命!
   (三)社会配合
   1.国家可参照国外相关经验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和分级分类制度,加强对不健康网络资源进行控制,强调游戏公司的社会责任,从而有效地预防手机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危害。
   2.游戏公司在设计游戏时不能只考虑商业利益,应当多考虑社会效应和社会责任,毕竟玩游戏的大半是孩子,孩子是我们的下一代,关系着家庭、社会、国家的和谐。
   我们的国家和一些企业已经参与到青少年手机防沉迷中,今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为配合这个方案,各学校开展冬季长跑活动,这就将学生从手机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体会运动的快乐,正确引导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些游戏企业也已实施“防沉迷”系统,虽然效果甚微,但已经在行动。青少年防手机沉迷的监管,是家庭、学校、政府机构、游戏企业等各方长期为之努力的一项重大工程。
   参考文献:
   [1]姚雪.浅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对策[J].心理医生,2018(3).
   [2]莫梅锋,王旖旎,王浩.青少年手机沉迷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传播,2014(5).
   [3]王灏.预防网络沉迷宜疏不宜堵[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17(5).
  编辑 冯永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82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