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写作的过程中,倘若学生能灵活地应用词修辞手法,不仅可以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愈加具体形象、事物刻画得愈加真实直观,还可以整篇文章呈现出真实的效果。要想引导学生在写作中灵活而有效地应用修辞手法,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开展中,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实践,使学生在应用中提升修辞手法应用水平。在本文中,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语文写作中引导學生应用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修辞手法;应用对策
新一轮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在教育就学活动参与中,实现亲身操作。简单地说,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在向学生讲述了有关的理论内容之后,给予其应用该内容的机会,使其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提升技能水平。就小学语文写作活动而言,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大量运用修辞手法。灵活应用词修辞手法,不仅可以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愈加具体形象、事物刻画得愈加真实直观,还可以整篇文章呈现出真实的效果。对此,教师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活动开展中,需要立足修辞手法的知识讲解,引导学生对其加以应用,在运用中刻画人物形象、描绘事物。
1.引导学生应用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通过对小学阶段的写作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记叙文是主要的写作内容。而记叙文的写作往往需要学生立足主题,对某一人物或事物进行描绘。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一点,无论是写人还是写物,人物形象的刻画是不可或缺的。要想将人物形象具体地展现出来,则需要灵活地应用修辞手法。因为修辞手法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将人物形象塑造的有血有肉,还可以将其细节动作、心理变化等真实而自然地展现出来。基于此,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会立足日常教学,向学生讲述与修辞手法,诸如比喻、你人等有关的知识,并在写作中引导学生加以应用,使其在应用中刻画出丰满的人物形象,进而亲身体会到修辞手法在写作中应用的价值,从而掌握有价值的写作技巧,促进其写作能力的提升。以“介绍自己的同桌”该写作主题为例,在写作的过程中,倘若学生直接对自己同桌的外貌、衣着等进行描述,其流于形式的介绍往往不具备可读性。对此,我在此次教学活动开展之初,先详细地向学生讲述了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有关的知识内容,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形式搜集所学的课文中与之有关的内容,以此在分析中,发现这些修辞手法应用的价值。接着,我则鼓励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自己的同桌进行刻画,以此来展现自己同桌的特点。比如,一名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在描述自己同桌的头发较硬的时候,利用比喻手法,将其头发比作钢丝绳。在这样的比喻中,我们一读,就可以知道他的同桌的头发有多硬,以此有效地展现了同桌的某一特点。
2.引导学生应用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在记叙文写作活动开展中,对事物的介绍和描写是摆在广大学生面前的一大难题。要想细致地描写事物,需要学生在较强的观察能力的驱使下,对事物的方方面面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立足某一细节,采取有效地方式将其特征展现出来。就我所执教班级学生而言,其在描写事物的时候,可以对其进行细致的观察,但是在描述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利用准确地语言将其特点展现出来,“无话可说”或“词不达意”的情况大量存在。针对该情况,我在写作教学活动开展中,则发挥修辞手法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具体说明。具体地以“家用电器”该写作为例,在初次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立足其现有的生活经验,对常见的某一家用电器进行了介绍,但是在三言两语之后,再也没有可以介绍的地方。而且,其所介绍的内容无法展现出这个电器的特点。基于此,我在引导学生修改的过程中,鼓励其利用修辞手法将电器的特点展现出来。以“空调”为例,学生在初稿中,直接说空调的风很凉,此特点不形象。立足于此,我引导学生用夸张的手法来描写空调的制冷:“冷风似虎狂。”吹了不到五分钟,从外一直冷到了心头。如此描述,可以使读者感同身受,了解空调的制冷特点。
3.引导学生应用修辞手法自由写作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要想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在日积月累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写作。同理,要想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写作,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开展中,由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修辞手法,并对其进行灵活运用。基于此,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会根据阅读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模仿练习,使其在仿写中加深对此修辞手法的理解,同时在应用中掌握修辞手法的使用技巧。
总之,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修辞手法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比喻、拟人等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事物等,借此使其在修辞手法的应用中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为其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余彩枝.小学语文作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0):274.
[2] 汪芙蓉.写作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J].文学教育(下),2013(06):1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5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