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农村初中学困生作业完成效率的实践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为了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应当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针对学生的短板进行弥补,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基于此,笔者从自身农村初中数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经验出发,浅谈如何针对数学学困生的实际情况,提高他们的作业完成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作业
  “作业”是教师开展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存在,在对学生进行初中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作业的形式,检验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的认知效果,从而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下一阶段课程教学策略的针对性设计,逐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而学困生在面对数学作业时,常常表现出“完不成,错的多”等现象。那么如何针对学困生的特点,进行教学策略的优化,逐步提高学困生完成数学作业的效率呢?
  一、针对学生特点,分层设计作业
  从多元智能理论中我们知道,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在智力的发育水平和发育方向上存在自己独有的特点,同时,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背景之间的差异性,也使得学生在面对同样的知识内容时,呈现出的认知效果不一样,因此,在农村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后,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知识认知效果不同,进行差异性的作业内容设计,从而让学生在符合自己特点的作业中,更加快速的完成数学作业。同时,相对于学困生而言,当他们面对自己不会的题目时,常常会形成消极的心理,从而制约学生进行数学知识主动学习的动力,降低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信心,而教师基于学困生的特点,进行作业的设计,也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信心。
  例如,在对学生讲解《从算式到方程》这节课后,摒弃传统形式下,教师根据学生的平均水平进行作业的设计,教师可以根据学困生的特点,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分层作业。具体而言,包含“已知m=1,n=0,则m+n的值是多少呢?”“如果2x-8=0,那么6x-8的值是多少呢?”等基础类型的题目,让学困生利用《从算术到方程》这节课中的基础知识来进行上述问题的分析,在解答上述问题的同时,深化对本节课知识的认知,逐步提高完成数学作业的效率。
  不难看出,为了提高学困生的作业完成效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作业的差异性设计,让学困生在与自身数学知识认知程度相切合的数学作业中,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逐步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
  二、融入趣味内容,提高完成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在实际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能够看到,当学生面对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时,学生会主动耗费精力,运用数学知识去完成这些题目。而当学生面对自己不感兴趣的题目时,学生也会产生逃避心理,从而降低完成数学习题的效率。对于数学学困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为了引导数学学困生主动完成数学题目,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兴趣导向,提出一些趣味性的题目,逐步提高学生完成数学习题练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开展《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习题,引入作业设计之中,让学困生在调动自己生活经验的同时,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在作业设计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希望书城为了迎接‘五四青年节’的到来,特推出优惠活动,对于一次购买图书不超过200元的打九折。超过二百元的,二百元整按九折计算,其余的部分按照八折计算。假如你去希望书店买书,第一次购书付款72元,第二次又去买书享受八折优惠,你通过查看所买的书的定价,发现两次一共节省了34元,那么在第二次买书时,实际付了多少钱呢?”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基于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兴趣导向,主动完成对数学题目的练习,从而逐步提高作业完成的效果。
  显而易见,在指导学困生进行数学作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基于学生的生活元素,进行数学题目的设计,从而逐步提高学困生进行习题解答的兴趣,促进学困生积极主动的完成习题的解答。
  三、创建合作作业,发挥团队效果
  从社会对人才提出合作能力的要求之后,教师就将合作学习法引入课堂之中,用于满足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需求。而在对农村数学学困生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数学作业,从而提高学困生的数学作业完成效果。
  例如,在《有理数的加减法》这节课的教学之后,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中“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则”等知识的认知效果,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习题。之后,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效果,将学生划分为对“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则”等知识认知效果较好的学生,以及对“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则”等知识认知效果较差的学生。随后,教师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分配,使得每个小组中的成员之间,对《有理数的加减法》这节课中的知识认知效果呈现差异性。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有理数的加减法》这节课的习题,并让小组中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对组内的其他学生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则”等知识的解读,促进学困生深化对有理数的加減法法则的认知,从而逐步提高习题解答的效率。
  同时,教师以小组的形式,引导学困生进行作业的练习,也能够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信心,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完成作业,逐步提高作业完成的效率。
  显而易见,在对学困生进行教育教学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发挥学生的力量,促进学生以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作业,从而让学困生在被帮助的同时,逐步提高作业完成的效果。
  总而言之,对学困生进行教育指导,以及差异性的作业设计,提高学困生的数学作业完成效率,并不是在一次作业设计中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当前农村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针对数学学困生的情况,教师应当融入趣味性的作业内容,发挥团队协作的效用,逐步提高学困生进行数学作业练习的积极性,形成完整的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和辅助的体系,促进学困生提高作业完成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俞丁立.基于学困生在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感的实践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3):47.
  [2] 陈英.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8(32):46-4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95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