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龙泉窑双鱼装饰刍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龙泉窑是承接越窰之后兴起的名窰,素以器之古和釉之美著称。双鱼纹自龙泉窑北宋创烧时始有,是龙泉窑系中最常见,也是最典型的艺术元素之一。龙泉窑双鱼纹,在青翠釉色相伴下鲜活欲出,令人喜爱。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以及对实物的观察与分析,尝试从龙泉窑鱼纹的装饰手法和龙泉窑鱼纹图案艺术内涵两个主要方面,综述龙泉窑双鱼纹(造型)的装饰特点。其中,在装饰手法方面,以各时期的典型器为例,从工艺技术的特点和传承多方面解析模印、堆贴、划花等龙泉窑鱼纹装饰上主要应用的技法。在分析龙泉窑鱼纹图案装饰时,本文从中国鱼纹装饰的久远历史着手,重点剖析龙泉窑鱼纹的传统内涵和艺术特色,力求阐明龙泉双鱼纹的美感之所在。
  关键词:龙泉窑;双鱼纹;装饰方法
  延承浙江越窑青瓷近千年的发展,始创于北宋早期的龙泉窑在短时间内陡然兴起,堪称中国青瓷史上又一奇葩。根据田野考古资料显示,龙泉窑历经八百年的悠久历史,经历了从南宋到元早期和明代早期两个高潮时期,明中期后走向衰落。它的窑址分布广泛,主要在浙江南部包括龙泉、云和、庆元、丽水、武义等十多个县市,极盛时窑址多达五十余处。明陸容撰《菽园杂记》中记载:“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绿绕等处皆有之……匠作气绝而后启。凡绿豆色莹净无瑕者为上,生菜色者次之。然上等价高,皆转货他处,县官未尝见也。”1说明当时龙泉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其中大窑和金村两处窑址最多,青瓷质量上乘。
  龙泉于唐乾元二年置县,境临三江,周围不仅蕴藏有丰富的制瓷原料,而且交通便利,素有“瓯婺入闽通衢”、“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是制造瓷器的佳处。县内群山耸峙,溪流纵横,山林所产柴松为窑炉提供了充足的燃料,而江水对龙泉窑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深刻:首先,窑址多依溪流而建,制瓷原料的加工多依赖水碓。其次,成品输出多利用水运通过瓯江输往温州、宁波等重要港口,至元朝由于水路交通和对外贸易的空前发展,龙泉瓷器产量达到高峰,一跃为国际性产品。
  与此同时,江水所孕育出的人文气息和环境对龙泉窑青瓷的花色品种、题材画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龙泉窑青瓷最令人称道的肥厚釉层,犹如被江水洗练出的温玉,青润而泽,素有“人工青玉”2之称。而与江水相关的纹饰题材更加明显,常见的相关植物纹饰有水草、竹、莲花、荷叶等,常见动物纹有鱼、虾、龟、鹤等题材。
  本文重点论述的龙泉双鱼纹。在南宋前期,双鱼纹就被配以水、花、云、草纹等刻划在盘、碗等器物上,之后双鱼纹继续盛行,在元代达到了高峰,内底贴饰鱼纹的双鱼洗就是南宋至元代早期的典型器形。根据出土和传世文物统计,龙泉青瓷的双鱼纹装饰器中,较为常见的器形有双鱼洗、双鱼碗、双鱼盘、双鱼耳炉、双鱼耳瓶、砚滴等多种器形。
  一、龙泉窑的主要装饰工艺
  南宋龙泉窑的制瓷工艺,给浙江青瓷开辟了重大发展的新局面。薄胎厚釉技术的革新使龙泉青瓷独具胎薄质坚,色佳制精,质色兼备的高品质,同时充分发扬了南方青瓷精巧秀致的风格。冯先铭先生称赞道:“龙泉青瓷是青瓷工艺的高峰,是青瓷釉色与质地的顶峰。”龙泉青瓷装饰手法具有独特性,表现在能够将刻、印、贴等工艺手法完美地与龙泉青釉融合一体,故而龙泉双鱼纹青瓷具备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风格。龙泉双鱼纹在表现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模印鱼纹、刻划鱼纹、雕塑鱼纹等。
  1、模印鱼纹
  模印是龙泉鱼纹青瓷中较为常见的工艺之一。模印又有釉下模印贴花、附件造型模印和模印印花之分。
  (1)釉下模印贴花
  釉下模印贴花是先将模印或者模压出来的纹饰堆贴于器物之上,然后再施釉烧制的装饰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它是两次成型,先制作好纹饰,再进行堆贴。先将所需的纹饰按照需要成批地预先制作好,然后贴于器物之上,减少一次成型的难度和消耗。这种方法在南宋和元代极为盛行,元代堆贴装饰更为多见,并且花样翻新。如双鱼洗上的鲤鱼(图1),荷叶洗上的乌龟,小盏上的梅花,荷叶盖罐上的云龙等纹饰都使用这种堆贴方法,使器物更为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此南宋龙泉窑双鱼洗,是南宋龙泉窑的典型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它的鱼纹使用的是一般模印的工艺。此洗敞口,折沿。洗内心釉下贴有两条游鱼,鱼背相对,首尾相应;鱼纹刻画精细,鱼鳞清晰可见;鱼尾微微上翘,鱼儿的形象显得更为生动活泼。口沿上,两两相对的四个穿孔,用于穿饰金属提环,以便于提携。洗的外壁刻有凸菊花纹一周。
  (2)附件造型模印
  附件造型模印是将瓷坯放进鱼形模范中,印压成型,再附于器物的耳部作附件的装饰手法(图2)。
  这件龙泉窑青釉双鱼耳瓶原藏于美国福瑞尔博物馆。它先是采用模印将双鱼耳做好,然后对称的粘贴在器物两边。此瓶用双鱼做为瓶的双耳,整体施釉较厚,使鱼纹表现的的不够清晰,但是总体形态很生动,而且很有气势,看上去和龙有点相似,但是从鱼的尾部和鱼鳍还是可以明显地分辨出来这是鱼耳。
  (3)模印印花
  模印印花的工艺是先将纹样刻在模子上,然后再将纹样印在碗的内壁,再上釉,入窑烧制。元代龙泉窑也有用制好的印模在瓷坯上戳印边线,然后在器内刻划图案的方法。这种模印印花技法因效率高、产量大,在隋唐时期的各个窑口有较大的发展,宋代达到较高水平,被各个窑口普遍使用。龙泉青瓷采用模印方法略晚于其他瓷窑,盛行于南宋晚期至元代。龙泉窑模印鱼纹分凹、凸两种,手法多样。凹刻是向下凹印纹样,凸印则反之。模印技法于对所用模具的要求比较高,否则印出的纹样模糊。
  2、划花
  龙泉窑中的划花是在半干的瓷坯表面用竹、木、铁等针状工具划出花纹的装饰方法。划花是最古老最传统的装饰方法之一,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开始使用,唐代越窯、北宋定窑、龙泉窑都采用这种工艺。龙泉青瓷划花工艺多用于宋、元和明早期时期。划花的特点是纹路粗细和深浅比较均匀,线条宽度和深度变化不大,操作技法也相对简单些,刻划出来的线条自然迁巧,整体感强。龙泉窑中划花鱼纹是先在胎体上刻划好鱼纹,然后再进行施釉。   龙泉青瓷最早刻划鱼纹是在北宋早期的刻花鱼纹盘上,寥寥数刀加上洗练的线条,就刻画出一条水中游弋的小鱼,简单生动。北宋中期到南宋时期,龙泉窑开始刻划双鱼纹并有水波相衬托,表现流水游鱼的情趣。纹样在鱼纹周围篦划出重重水波细纹,使整个纹饰活脱脱地展现一幅双鱼戏水图,栩栩如生,很富有艺术魅力。
  到了南宋晚期,龙泉青瓷开始大量施用厚釉,釉下刻划鱼纹的装饰手法不适宜厚釉,鱼纹装饰逐渐改用以堆贴为主,通过立体凸凹的层次和形体变化来表现鱼纹。
  二、龙泉窑鱼纹造型的文化内涵
  作为动物纹饰的典型代表,鱼形纹饰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艺术领域中,这种纹样雅俗共赏。鱼纹也是我国流传甚广的传统典型纹饰之一。自新石器时代以来,鱼纹题材便广泛应用在我国历代工艺品装饰纹样中,表现形式多样,并且延续至今从未间断。出土文物和史料表明,现知最早的鱼纹图案,出现在六千年前的半坡彩陶上,抽象的构图和神秘的画意虽然一直被考古学家所争论,但是,仰韶文化中大量鱼纹的出现(图3)毕竟反
  映了当时渔猎经济的发达,以及人们借此象征自身文化的意愿。又如,河姆渡文化的鱼藻纹陶盆,马家窑文化的鱼纹双耳瓶等,鱼纹造型简洁而古拙。此时的彩陶鱼纹已经成为代表性纹饰,并且分为单体和多体两种,单体写实性较强,双体和多体复合鱼纹或并列平行,或上下叠压3,直观地反映出先民期盼收有节余的美好心理,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语言和图案的长期结合与演变下,鱼因同“余”、“玉”谐音,逐渐被赋予了丰足、富裕的含义,成为吉语和祥瑞之物。鱼纹题材也更加广泛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单鱼、双鱼纹彩陶在春秋战国时期继续流行。汉代,出现了大量鱼纹陶罐、刻花鱼纹陶洗、彩绘鱼纹陶盆等装饰有鱼纹的陶器,双鱼纹饰也不仅拘泥于陶器,还被用在漆器、银器等工艺品上。汉朝乐府诗集《饮马长城窟行》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诗中“双鲤鱼”指木制鲤鱼形信封,当时人们多以此表达思念的寄托。此时的鱼纹艺术装饰趋向于和实用功能结合,写实感更加突出,造型朴实大方。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发达和丰富的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多元文明的融合,鱼纹装饰也随之继续发展。双鱼瓶出现于唐代越窑,长沙窰以及三彩陶器中。之后,宋瓷中的汝窑、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名窰制品中均有不同风格的鱼纹装饰,题材出现。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等水鱼相融的丰富画面,写实典雅而不失活泼(图4)。在瓷
  器上最早出现鱼纹装饰的浙江越窰青瓷在图饰和工艺上都对龙泉窑鱼纹瓷器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后者也因似玉的釉色与双鱼构图和完美结合,产生出超越前朝的和谐美感。承载着几千年双鱼纹装饰发展历史的龙泉窑,以独特的具有玉质感的青釉将鱼纹瓷器推向又一高峰。
  龙泉窑至北宋中期广泛使用双鱼纹。早期龙泉窑鱼纹的鱼身瘦长,后发展为前肥后瘦;且身体弯曲,鱼眼圆润;鱼鳃大,鱼嘴小并张开;鱼鳞多呈圆形或者半圆形,且排列整齐;鱼尾细并分叉。这种鱼纹鲜活清新,有的辅以水波纹装饰,真实生动地表现动感姿态。典型的南宋和元朝双鱼纹饰多于内底,两鱼首尾相对,上下各一,少有水纹而用青翠釉色烘托气氛,使整个器物充满静中有动的艺术感染力。
  结语
  龙泉窑青瓷至盛时瓷釉肥厚,温润如玉,釉色优雅,被欧洲人称为“雪拉同”(celadon)。龙泉双鱼纹饰也正是由于与釉色的巧妙结合至今仍为世人称道。各种装饰手法的运用使龙泉窑鱼纹的立体感突显,尤其在粉青、梅子青等青釉的衬托下,鱼纹更加意趣盎然。欣赏龙泉窑鱼纹,满足了人们的视觉享受;同时,鱼谐音“余”、“玉”,鱼纹不仅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而且龙泉窑青瓷的釉质感亦似玉,其搭配着精巧的鱼纹,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对鱼纹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呈现出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的美感。
  参考文献:
  [1] 王恩元,熊樱菲,吴婧玮,龚玉武,王建文.古陶瓷釉面析晶的研究[J/OL].陶瓷学报,2019(02):239-246[2019-05-20]. https://doi.org/10.13957/j.cnki.tcxb.2019.02.019.
  [2] 雷國强.宋元时期龙泉窑烧制具有金银器风格青瓷茶(酒)具工艺特征讨论[J].东方收藏,2019(07):66-73.
  [3] 雷国强,李震.宋元时期具有金银器造型风格特征的龙泉青瓷茶(酒)具考察(上)[J].东方收藏,2019(03):51-61.
  [4] .龙泉窑青釉镂空牡丹纹瓷玉壶春瓶[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01):163.
  [5] 董健丽.宋龙泉窑青瓷特点及时代风貌[J].收藏家,2019(01):3-8.
  [6] 徐莹.浙江省博物馆藏宋代龙泉窑管窥[J].收藏家,2019(01):13-18.
  注释:
  1明陆容.菽园杂记[M].卷十四守山阁本
  2中国陶瓷史[M].中国硅酸盐学会编,文物出版社,1982.
  3中国陶瓷史[M].中国硅酸盐学会编.文物出版社,1982
  (作者单位:深圳博物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03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