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历史教学中世界意识与家国情怀的交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从感知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体味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中国;感知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追溯近代中国的应战奋起;比较统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强化家国情怀三个角度对高中历史教学中世界意识与家国情怀的交织关系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世界意识;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227-01
  世界意识是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整体,在整体中感受某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整体关系,要求学生从世界这一宏观视角来审视人类的共同命运,来感知本国在世界大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并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使学生感知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强文化自信、建立文化自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感知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体味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中国
  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凸显不同阶段的历史事实和发展特征,是让学生形成世界意识的基础与前提,更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在世界版图中定位和认知本国的重要方法。举例来说,教师将中国的历史轨迹置于世界版图当中,学生会发现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与印度河文明及爱琴海文明的鼎盛时期相毗邻;而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末期,当明清两代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置于加强集权统治,实施闭关锁国时,西方世界已经开启了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引领世界的趋势进入全新时期。透过这两种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影响力很大限度上取决于统治者的意识、思想,而其从开放到禁锢的状态,也促使“万邦来贺”的状态逐渐走向没落,走向与世隔绝,最终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通过这样一种阅读方式,学生可以走出单一的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割裂的学习状态,把握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的位置、发展态势,从而在生成世界意识的同时,强化对国情的认知。
  二、感知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追溯近代中国的应战奋起
  伴随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由欧洲为据点向全世界蔓延,德国、意大利、美国甚至是亚洲的日本,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并遵循工业革命的道路,在竞相征服世界的“志愿”中共同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并开始了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中国在这场全球范围内的战争当中,也未能幸免于难,鸦片战争的枪炮声敲碎了清政府过于安逸的美梦,也促使近代中国开始出现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不懈斗争,与世界接轨的种种思潮和奋斗——中国知识分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戊戌变法,其过程轰轰烈烈、结果却黯然落幕。辛亥革命的爆发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却是名不副实。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推进,才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透过这些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近代中国的发展是被动的,其一切为改变而萌发、因惨痛而奋起的努力,本质上都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安宁生活状态的改变所激起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处在这一时期的中华儿女因为浓烈的家国情怀而选择改变、选择奋起,向西方的学习不断深入,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中国在不断探索、深度变革中实现了民族独立、民族解放。
  三、“家国情怀”的特征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基本的内涵特征。家国同构的概念是关键,共同体意识是其不断发酵的动力。仁爱是它良性发展的起点。
  1.家国同构。
  在国家形成之前,原始社会主要由部落或有血缘关系的部落联盟组成“家”与“国”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界限,并且二者又存在互联关系,因此,便无从探究其本质属性。“民族”概念出现后,与此相矛盾的“国”诞生了。但是,它们之间仍然存在某种联系。从西周开始,“国”的范围空前扩大。宗法制的完备,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通过利用血缘关系,将个人及家庭与国家紧密相连。秦汉时期,国家统一,行政纵向管理导致了家庭与国家之间的矛盾,使其在社会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共同体意识。
  在现代社会学中,家庭意识和国家意识都可以归为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意识是一种传统意识。将核心素养的主体置于“家国同构”的共同体意识之下,个体必须服务于共同利益。将个人利益与家国利益紧密相连,以实现既不超越也不屈服的平衡。
  3.仁爱之情。
  仁爱是一种思想和情感,意味着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以个人私利为第一。仁爱是儒家传统思想的核心。“家国情怀”终极情感目的不是仇恨,不是敌意,而是“爱”。这种爱的特点是宽容、谦卑、同情和悲悯。因此,家国情怀应该对历史的研究和探索有价值,充满人文情怀。
  四、“家国情怀”的教育价值
  1.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终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情感内涵不断地完善。
  2.家国情怀凝聚着民族精神。
  从热爱家庭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他们之间是融合的、渐进的关系。家国情怀是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这个精神框架里,一切都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加深人们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
  3.家国情怀对于青少年的精神文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家国情怀体现着国家意志,传播主流的意识形态,促进爱国主义的形成,从而激发年轻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并且身体力行。将家国情怀的理论指导与日常的学习生活相结合,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将家国情怀与青少年的成长紧密联系,使其从小就可参与其中,从而增强青少年对家国情怀的参与感、认同感。
  五、结语
  家国情怀与世界意识并不是两种相互独立的思想感情,世界意识能够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懂得更加宏观、全面地认知与思考,并在思考过程中,深入理解中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点点滴滴,包括其兴盛繁荣与落寞屈辱,从而明确作为一名高中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应承载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张英勇.利用大数据推动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0):40-41.
  [2]余冬意.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之误区[J].中学历史教學,2018(05):23-24.
  [3]罗虹.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8(11):28-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12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