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美术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解读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美術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六个方面。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美术教学;核心素养;解读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113-02
  一、图像识读
  在五个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无疑是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基础。只有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提高了,才能促进学生的其它四个核心素养的提高。
  一般来说,常见的图像识读教学有以下四种类型:
  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图像作品或是对图像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
  2.问答型——教师就图像作品和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受助者。
  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图像作品。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授课方式要灵活多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将课前自由收集资料、课堂教师解说、师生问答、讨论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扮演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身份,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框架。
  二、文化理解
  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这三个素养在教学活动中是依次渐进的过程,也是课堂中培养学生美术知识逐步深入和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特别是“文化理解”素养,是在较高层次上彰显美术学科的人文属性,实现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深层解读。例如在讲授三年级《面具》一课时,很多美术老师常常停留在面具图案的识读上,进行范范的辨识和介绍,而对面具所蕴含的文化寓意和创造观念缺乏深入分析和挖掘,教学深度难以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从面具的起源入手,引导学生了解面具是远古的人类出于对神灵鬼怪和大自然的敬畏,模仿性地制作了动物、妖魔等种种戴在脸上面具,主要的功能是为了保护自己。延续到今日,在民俗活动、舞台上和儿童游戏中,依然能看到制作得更加精美的面具,中国少数民族面具有着丰富的种类和鲜明的特色,它们的设计夸张、变形。面具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具原有的鬼神崇拜宗教迷信内涵逐渐淡化,而其艺术性、娱乐性的审美价值日益增强,已成为一种文化而受到人们的喜爱。然后从视觉形式和创作观念两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判断、解读面具的分类和设计方法。通过图像识读引导学生感知远古人类在面具上所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宇宙的认知。培养学生从文化理解的层面去认识面具的艺术形态和文化内涵。通过教学环节的层层递进,不仅让孩子感受到面具文化的艺术特点,了解到世界很多国家各种风格的面具,通过课件演示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本课的重难点,从而对学生设计制作面具给予了良好的启发。
  三、审美判断
  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首先要让学生的感官敏锐起来。达芬奇认为视觉是人的心灵与外界沟通的要道,是最准确的感官。视觉体验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形象内容感知阶段(即这是什么东西)。第二层次是形式认识阶段(即是怎样表现,怎样做的)。学生开始关注画面中的色彩、造型、构图等形式语言的认知,这是加深学生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的理解能力的关键环节。第三层次是情感共鸣阶段(即看了之后自己有什么感受、想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观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对作品进行评价,如学习四年级《千姿百态的树》这课之前,先利用课余的时间和学生一起欣赏教室前面植物园的植物和叶子,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有哪些种类的植物?不同植物的树干、树枝、树叶在形状、颜色、大小方面又有什么不同?实物植物的观察加上课堂上叶子图片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植物在形状和色彩上的差异性。这样,他们反映在作品中的植物异彩纷呈。学生绘画视觉语言的丰富离不开各感官的敏锐感知,教学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发现,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四、创意实践
  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和创造方法构成了创意实践素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美术课堂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应特别注意对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所以,对学生进行创意实践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升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
  1.通过总结和运用教材中优秀的美术作品,运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收集美术信息,学习创意和表现技巧,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结合生活实际,对所描述的物品或环境进行美的设计重构,再通过一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正面价值的引导下,追求创新和创意的自觉。
  2.通过开发美术特色创意活动,丰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素养的途径,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打破常规的技巧技法,创作有新意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运用特色绘画,创意手工等形式,对不同材质进行创作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4.通过诱发想象,求异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能用美术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而提升学生的美术创意实践素养。
  5.通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以往的美术课堂学习过程往往限制在教室之中,学生缺乏直观的视觉感受,因此学习热情不高,局限了学生的创意能力。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又不适合搬进教室之中,供我们进行美术学习。所以根据每一课的不同特点和要求,适当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让教学过程和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的要求和特点,创设与现实接近的生活情景,把美术教学过程和生活很好得联系起来。
  结束语
  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他们之间各具意义,但又有所交集。核心素养的提出,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顺应了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学校教育改革要求围绕核心素养实现转型,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核心素养提出的目的。而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小学美术版新课程标准》(2011版).
  [2]尹少淳.《美术核心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1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