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六尺巷,懂礼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明礼让,是小学道德素质养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在完成文化知识教育引导任务的同时,更重视对儿童情绪、态度和价值观的启发。古代“六尺巷”的故事,就是文明礼让的典型,以下本文就结合本人对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经验分析,简要谈一谈如何让文明礼让意识有效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希望对同仁有所裨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明礼让;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谦虚礼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美德流传至今。但是反观我国当今社会的现状,行人与机动车抢行、机动车与机动车抢行、车站购票拥挤加塞等问题,已经日渐严重,这些可以说都是素质教育缺乏的表现,而良好的谦虚礼让意识,需要从小学进行培养,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结合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礼让意识渗透的设想,希望对同仁有所裨益。
  一、发扬传统美德,培养儿童谦虚礼让意识的重要性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句话是我国古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在“礼让诗”中提到的一句名言。由于其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遂在我国安徽省桐城市广为流传,也成为了我华夏儿女用以勉励人们谦虚、礼让、大度、气量的基石。故事缘起于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家宅基地的纠纷,邻居在扩建宅基地时向自己家延伸了三尺,于是挑起摩擦,张英家人不服,遂想要利用张英在官场的职能便利“化解”此事,但一封家书传递过去,反而被张英说服“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表现了张英作为一名官员的立场和高尚素质,而邻居家在得知此事之后,则被张英的大度、礼让而感动,自己又退让了三尺,于是就诞生了闻名左右的“六尺巷”故事,家喻户晓,成为美谈。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谦虚、礼让意识,就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此外,从我国当前部分国人争强好胜、好勇斗狠、称霸乡里等不良行为现状来看,实施小学语文礼让意识的渗透更显得尤为迫切。
  二、谦虚礼让意识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渗透
  (一)结合小学语文课文,对儿童实施精准启发
  教材中的课文是连接教师与儿童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生字、生词、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等,都需要依赖于课文,当然,谦虚礼让意识的渗透也应当结合着语文课文来进行,比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孔融让梨》,就是对儿童实施谦虚礼让教育的重要基石,因为,通过深入学习这篇课文,儿童就会明白兄弟之间和睦、友爱、谦虚、礼让的重要性,唯有兄弟之间互敬互爱,才能家庭和睦,我们中国人所一直倡导的“家和万事兴”才能真正到来。
  (二)语文教师言传身教,培养儿童良好的素质
  当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居多,这些子女在家中由于没有兄弟姐妹的情感和物质分享经历,可以说是集父母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家长的娇惯放纵之下,这些独生子女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我行我素性格,目中无人,目无尊长,在家庭生活中如此,在学校的生活中更是如此。而语文教师为了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儿童,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素质,就需要对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做起,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模范带头形象。比如,用文明礼貌用语和学生打招呼,相互问好;又如,尊重同事,不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再如,去食堂吃饭,排队礼让,等等。要用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谦虚礼让,而哪些行为就叫做好勇斗狠,做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不卑不亢,互敬互爱,切实提升小学生礼让意识,传递社会正能量。
  (三)时常组织语文活动,观察并且细心的引导
  儿童对于趣味活动和游戏具有好奇和参与的情绪,在趣味活动和游戏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沟通,发散儿童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师生、生生之间的友好、礼让交流模式形成,那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渗透礼让意识就成为了可能。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孩子饭后集体洗手,来达到渗透礼让教育的目的。一边组织洗手,一边观察孩子们的行为,看哪些孩子具有自觉排队的意识,而哪些孩子存在争抢的表现,之后,将孩子们的行为记录下来,对表现优秀的儿童奖励,而对在洗手时存在争抢的孩子,则耐心规劝,让他们明白自己错在了哪里,然后有效改正,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方法,巧妙渗透谦虚礼让教育。
  综上所述,谦虚礼让,一直是我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小学语文具有渗透礼让意识的便利性和优越性,对此,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礼让意识渗透语文学科的方法实施了探讨,希望对同仁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引导作用,方法简单,意见粗鄙,不足之处,还有望同仁补充和斧正。
  参考文献:
  [1]魏秀立.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9(01).
  [2]苏海峰.润“德”细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和体会[J].小学教学研究,2018(08).
  [3]周淑蓉. 语润吾“生”——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A]. .教育理论研究(第五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26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