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甘肃核桃栽培现状及主要共性问题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基于对甘肃省核桃栽培管理及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分析了甘肃核桃产业发展历程和国家、地方相关产业政策,研究解决核桃区域规划、种质资源创新利用、苗木繁育、栽培管理技术、保鲜加工以及劳动者综合素质和研发能力提升等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问题,提出了可行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核桃;共性问题;种质资源;集约化栽植;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S6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19)04-0059-07
  Abstract:Minxian Black Fur Sheep was a group belonging to valley type Tibet sheep. The sheep distributed over alpine and moist area in upper and middle reach of Taohe River. This genetic resource was valuable fur sheep under long-term natural and artificial breeding.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banning grazing, labor force transfer, sheep crossbreeding and so on, the distribution range of Minxian Black Fur Sheep was reduced at large scale, the population size declined sharply from 100, 000 in 1980's to 3000 at present, the number of pure breed was below 200, this sheep was endangered, and the breed quality was also degeneration. So, it is necessary to regain population size and rejuvenate breed quality so as to protect the genetic resource and develop specialty industr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status survey for genetic resource of Minxian Black Fur Sheep,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in respec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to breed protec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Minxian Black Fur Sheep; genetic resource protection;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我國是核桃的原产地之一,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原产于我国的核桃属(Juglans)植物有5个种,即核桃(Juglans regia L.)、铁核桃(Juglans sigillata Dode)、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野核桃(Juglans cathayensis Dode)和河北核桃(Juglans hopeiensis Dode)[1 ]。其中核桃和铁核桃栽培较为广泛,核桃主要分布在我国山西、陕西、河北、甘肃、新疆等西北及华北地区 ,铁核桃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2 ]。云南漾濞、陕西商洛、甘肃陇南、贵州毕节、新疆和田及阿克苏等地是我国著名的核桃产区。2017年我国核桃总面积795.5万hm2,总产量417.14万 t[3 ],按照全国13.95亿人计算,人均占有量仅为2.99 kg。我国核桃单产还很低,为300 kg/ hm2,仅为美国的 1/10[4 ],核桃产业发展提升空间很大。2017年甘肃省核桃面积为37.7万hm2,产量31.7万t,分别占全国面积和产量的4.75%、7.6%,产量位列云南、新疆、四川、陕西之后,居全国第五位[3 ]。核桃是甘肃最重要的木本油料和经济林树种,适应性广,栽培面积大,也是山区农民脱贫摘帽奔小康的主要产业之一。我们基于甘肃省核桃栽培管理及产业发展现状,综合分析了甘肃核桃产业发展历程和国家、地方相关产业政策,研究核桃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共性问题,提出可行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充分发挥甘肃核桃资源优势、指导核桃产业发展提供依据。
  1   核桃栽培现状
  甘肃省核桃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地方资源丰富,陇南、天水、平凉、庆阳、临夏、白银、定西、甘南舟曲以及河西地区均有核桃栽培。资料表明,甘肃核桃种质资源共有3个属,8个种,9个品种群,28个类型[5 ],陇南、天水、临夏等地目前仍保存着百年以上的核桃古树,其中张家川县胡川乡蒲家村存有树龄约800 a的核桃树,是目前已知甘肃省树龄最大的核桃古树[6 ],康县、积石山县、清水县均有百年以上核桃大树[7 ]。近年来甘肃核桃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5年全省核桃面积32.4万hm2,其中挂果面积10.3万hm2,占核桃总面积的31.8%,核桃总产量16.5万t,产值14.86亿元[数据来源于《甘肃省林果基地建设规划》(2016 — 2020年)],至2017年,全省核桃面积和产量分别比2015年增加5.3万hm2和15.2万t,产量剧增加92.1%。陇南市是甘肃核桃第一大市,核桃面积达到23.0万hm2,占全省核桃总面积的71.0%。康县、成县、武都区核桃面积均超过3.3万hm2,核桃成为陇南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目前甘肃核桃产业已形成了“一带三区” 的区域化栽培和发展格局,即以康县、成县、武都区、徽县等为主的陇南山地核桃产业带,以清水县、麦积区等为主的陇南浅山丘陵核桃产业区,以华亭县为主的陇东黄土高原产区和以积石山县、永靖县等为主的陇西南产区。其它地区核桃尚未形成规模种植,庆阳市各县面积在730~2 730 hm2之间,总约1.27万hm2;甘南、白银、武威、定西等地市核桃分别集中栽植在舟曲、会宁、凉州和陇西等县区,其余县区分布较少。   2   发展机遇和基础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许多相关核桃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国家林业局提出重点发展油茶、核桃等 6 大战略性干果产业。2014 年 6 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了《全国优势特色经济林发展布局规划(2013—2020 年)》,在全国优先规划和重点扶持以核桃、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等30个优势特色经济林树种;2015 年 1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突出加快以核桃、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增加健康优质食用植物油供给,切实维护国家粮油安全。《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发展壮大木本油料等十大产业转型提升工程,以贫困人口增收为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优质林果业等特色产业,推进“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核桃产业在我国当前林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甘肃省核桃产业也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甘肃地形狭长,东西长1 659 km,气候差异大、类型多样,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温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等多种气候类型区,核桃主要分布在陇南、天水等气候适宜地区。甘肃核桃产业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1990年以前,核桃种植基本为自然实生生长状态,大多分散在林地及非林地四旁自然繁殖生长。20世纪90年代以后,省内科研单位和技术推广部门开始从国内引进了清香、香玲、中林1号、辽宁系列等一批优良品种进行引种试栽,并开展丰产栽培试验。2000年以后,开展了地方品种资源的选优和新品种选育工作,一批品种通过了相关部门的审定和认定,经甘肃省审定的核桃品种有陇薄香1号、陇薄香2号、陇薄香3号、陇南15和陇南755等,均为本省地方核桃实生树中选出的优良品种,具有坚果大而美观、核仁充实饱满、风味油香、耐瘠薄、抗逆力强等优点,适宜于甘肃核桃产区和西北地区发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3   共性问题及措施
  目前,在甘肃核桃产业发展中,仍存在区域规划不合理、品种混杂、地方资源创新利用不够、苗木繁育不规范、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不到位、采后处理手段落后以及管理者素质不高等主要共性问题,影响了核桃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1   科学规划, 优化布局
  甘肃省气候类型多样,山地、坡地较多。核桃产业发展要遵循“适地适栽、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向优势生态区集中发展”的原则,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局面,由分散的基地建设向产业带转变、向优势产区集中。规划布局前要充分了解栽植区自然气候条件及与核桃生长发育适应性的关系,综合考虑温度、水分、土壤等影响核桃生长的关键环境因子,开展引种栽培试验,避免盲目引种大面积栽植。合理搭配早实、晚实品种比例,科学配置授粉品种,优化品种结构,早实、晚实品种比例总体控制在3∶7。偏凉地区可重点发展晚实核桃品种,增强树体抗性。要以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为基础,充分調动管理者积极性;以资源培育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优质高效为目的,优化改造与新建相结合,培育优势产区,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壮大核桃产业。
  3.2   充分利用地方种质资源,  建立优质苗木繁育体系
  对地方核桃资源进行选优利用,是原始创新的一种简单、快速和有效的方法。我国核桃80%的品种来源于地方资源,充分说明了地方品种选优利用的重要性。甘肃省地方品种资源十分丰富,长期以来,核桃作为经济林树种多以实生繁殖为主,自然变异多,这不仅丰富了不同类型核桃品种的基因型和优异的中间种质,而且可以提供大量的育种材料。甘肃省核桃新品种选育工作相对滞后,对优异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创新利用不够,自主选育的品种较少,品种混杂,地方品种、引进品种并存,核桃主产区规模化栽培的品种多为引进品种,其抗逆性差等实际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建立省级核桃资源圃,搜集和保存全省地方核桃资源,开展地方种质创新利用研究,优化和选育适宜本地区发展的主栽品种,结合本省气候、自然特点,重点挖掘具有抗旱、抗寒、避晚霜和矮化特性的地方资源,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桃新品种。
  甘肃省核桃苗木繁育基本为农户自育+企业或合作社(自繁自育+营销)方式,规模化栽植以大量外引品种为主,品种、接穗来源多,嫁接水平参差不齐,苗木质量优劣不等,品种混杂;规模化、标准化育苗基地少,不能满足本省核桃产业发展用苗。同时,自主品种少,且尚未大面积推广应用,苗木繁育多以外引品种为主,品种区划及用苗需求量盲目,苗木市场比较混乱,苗木繁育体系不健全。政府先后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应继续加强资金支持力度和优惠政策,以企业或合作社为主体,联合省市核桃科研、推广单位,建立长效机制,建设核桃高标准苗木繁育基地,满足全省核桃苗木供应。
  3.3   加强栽培技术管理
  在核桃栽培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主要表现在晚霜冻预防、实生品种及劣质品种改良、树体营养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以及集约化栽植等方面。
  3.3.1    晚霜冻防御     寒、旱是影响甘肃核桃产业发展最主要的气象因子,其中春季的晚霜冻对核桃产量和品质影响最大。核桃是喜温树种,其大树适宜生长的年平均气温为8~15 ℃,春季休眠期结束后核桃的抗寒能力极弱[8 ],核桃展叶后如遇 -4~-2 ℃低温,新梢会遭受冻害;花期和幼果期气温降到-2~-1 ℃时,造成减产[1 ]。从萌芽期到开花期是甘肃核桃产区遭受霜冻危害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春季极端天气时有发生,造成核桃产量减少甚至绝收。晚霜引起的核桃生长期低温伤害已严重影响核桃的产量与品质,成为制约核桃产业发展的“瓶颈”。选育抗寒性强、避晚霜品种是抵御核桃低温伤害最根本有效的途径之一,在生产实际中,各地总结了许多有效的防霜经验和办法,如:树体喷布保护剂、果园灌水、树体喷水、果园熏烟、果园架设防霜机及其它保温防护措施,对减轻低温冻害起到一定作用。   3.3.2    低效核桃园改造    甘肃核桃产区实生核桃与嫁接品种并存。2005年以前,由于嫁接技术和水平受限,加之接穗质量、来源、品种纯度等多种因素,导致核桃嫁接成活率普遍较低[9 ],品种混杂,嫁接苗成本高,实生苗所占比例较大。随着嫁接技术的改进,嫁接成活率和品种纯度显著提高[10 ],嫁接苗成本也随之降低。一般15年生以上树实生品种占比率大,而10年生以下树龄的嫁接品种比例大。近年来,省内核桃主产区开展了大面积高接换优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生品种和劣质品种得到改良,核桃产量和品质明显提高。今后重点开展低效核桃园改造技术示范,在继续改良老、劣品种的基础上,把好优质品种苗木关,避免实生、低劣品种栽植,从源头上解决品种问题。开展郁闭核桃园群体结构优化与改造技术、低效劣质核桃园更新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水肥高效利用的技术集成示范,提高核桃质量和经济效益。
  3.3.3    优化施肥方案,提高树体营养水平
  甘肃核桃树体营养管理水平整体偏低,大多数核桃产区树体养分缺乏,核桃园不施肥或很少施肥,养分投入少,存在偏施氮肥、少施有机肥等现象,缺乏科学系统的养分管理技术,肥料利用效率低。要组织相关科研人员对全省核桃园养分状况进行普查和摸底调查,推广应用“2+X”试验设计,优化施肥方案,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叶分析为依据,充分考虑品种、生态和栽培技术等条件,掌握核桃养分吸收规律、施肥量、施肥时期以及养分配比等关键因素,根据核桃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营养元素的施用数量、时期和方法。结合山地、林地,就近发展畜牧养殖,充分利用核桃废弃枝条、叶片等,有效解决有机肥源缺乏问题。开展新型肥料(缓控肥、水溶性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试验筛选与示范,改善土壤养分供应水平,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核桃幼树以保持最大生长、快速形成树体空间、结果最大化为目的,应增施有机肥,适当多施氮肥,保持磷水平充足、锌供应适宜。成年树管理则要求果实品质、产量最大化,长期保持树势健康。肥料施用上保证适宜的氮含量,避免树体郁闭,均衡施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肥料,培肥土壤,提高核桃产量和质量。
  3.3.4    科学防控病虫害    甘肃核桃病虫害发生总体呈现两种态势。陇南是甘肃核桃病虫害种类最多、为害最严重的地区,由于适宜的自然条件和较温暖的气候,适宜多种病虫害的发生;省内其它地区病虫为害相对较轻,主要是以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和举肢蛾为主“一病一虫”的防治 [11 ]。甘肃核桃产区多为山地,同时核桃树体高大,给病虫害防治带来许多不便,防治难度大。随着外引品种的大面积栽植,群众偏好早结果、早丰产品种,而忽略抗病品种的选择,核桃病虫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病虫害防治上,多以化学防治为主,对林区高大核桃树的病蟲害防治也显得束手无策而放任自流。地方林业部门要成立专门的病虫害防治小组,分片区、区域开展主要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及时掌握和预测病虫害发生动态,针对本地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危害程度,制定出当地主要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方案。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和“生态、安全、经济”的原则,通过农业和生态调控措施,提高树体抗性,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优先选择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方法,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推广使用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和高效低毒有机合成农药。
  3.3.5    研究推广密植栽培    核桃是喜光树种,生长量大,如果栽植过密,树冠则早期郁闭,造成通风透光不良,产量低,病虫害严重,给后期丰产管理埋下隐患。甘肃核桃常规品种在生产上主要采用两种栽植密度:5 m×6 m和4 m×5 m,即分别栽植333株/ hm2和500株/hm2。由于栽植密度较小,核桃生长前期经济效率较低,群众管理热情不高,特别是三年生以下核桃树行空闲面积较大,利用率不高。如何充分利用幼龄核桃行间空闲土地、提高核桃园前期经济效益是目前核桃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研发集约化栽植技术和控制树冠的关键技术措施是提高单位面积效益和省力化管理的主要途径之一。要重点挖掘、筛选具有矮化性状的地方资源,选育适宜密植的品种,开展集约化栽植技术和控冠研究,推动核桃产业发展。
  3.4   加强保鲜与加工技术研发推广
  核桃因营养价值高、风味好而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甘肃核桃保鲜加工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大多为农户分散经营和销售干果的初级状态,没有形成有效的经营合作组织,核桃产品种类不多、规格不一、竞争力不强。核桃采后大多仍依靠人工脱除青皮、自然晾干,常造成核仁发霉、种皮颜色加深,影响干果品质。核桃鲜果贮藏保鲜技术的研发也刚刚起步,鲜果商品质量较低,货架期短,无法满足人们对鲜核桃的需求。核桃主产区有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企业少,加工技术落后,产品多为干核仁、核桃乳、核桃油、核桃粉等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不高。
  随着甘肃核桃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增加,干果的消费比例将日益下降,人们对坚果的消费将呈现多元化,核桃的贮藏保鲜和加工产品的研发将越来越重要。甘肃核桃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目前可供加工用的核桃原料不多,核桃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建立大、中型核桃加工企业势在必行。政府要加大对核桃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给予较大的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把现有企业做强做大。科研单位要加强与企业联合,研发核桃鲜果贮藏技术与配套保鲜剂,延长鲜果供应期。大型企业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自有核桃生产基地,满足坚果质量和原料供应,建立生产、贮藏、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保证核桃产业的正常运行。要提高核桃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对核桃花、叶、枝以及青皮、果壳等的综合利用,建立核桃园清洁生产技术体系,实现核桃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3.5   提高生产者科学素质
  甘肃核桃生产多以农户分散种植、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为主,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都很弱,以企业为经营主体所占的比例较小,核桃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由于核桃大多生长在山地,树冠高大,经营管理过于分散,生产技术管理如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十分不便,管理难度大,加之传统的耕作习惯,群众认为种植核桃无需精细耕作,重栽轻管,各项技术管理措施不到位,核桃单位面积产量低、效益差。因此,转变管理者观念、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十分关键。要教育和引导农民转变传统观念,使核桃生产从放任生长到追求高产、优质、高效的转变,从被动接受技术到主动学习技术,培养农民提高核桃的技术管理水平,引导农民参与核桃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核桃管理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都得到提高。要开展课堂培训、田间技术指导等多种方式的农民培训,让其亲生体验和参与核桃管理,体会到精细化、标准化栽培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升管理者的信心和专业技能。
  3.6   重视核桃产业科技攻关
  甘肃核桃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专业从事核桃研究的省级和地方研究人员少,研发团队科研力量薄弱,没有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撑,研发后劲不足。陇南各县成立了专门的核桃产业开发中心,在当地核桃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等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而省内其它地区核桃推广则归属于当地林业或果业部门,现有的核桃研发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乡、村懂核桃管理的科技人员更少,推广和普及核桃科学种植技术能力有限。目前仍没有设施完备、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专业水平较高的省级核桃研发团队和省级种质资源圃,地方资源的创新利用及新品种选育工作滞后。虽然各地力所能及地保存了一些资源,但管理与创新利用不够,自主创新的产品和技术较少。
  建议创建甘肃省核桃产业创新联盟,建立省属核桃种质资源圃,全省一盘棋,产学研结合、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开展核桃地方资源的评价与创新利用,重点研究抗晚霜冻和具有矮化性状的品种及砧木的选育工作,研究应用低效核桃园改造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水肥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促进核桃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郗荣庭,张毅萍.  中国果树志:核桃卷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 侯立群.  中国核桃产业发展报告(1949-2007)[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17[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
  [4] 谭晓风,马履一,李芳东,等.  我国木本粮油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经济林研究,2012,30(1):1-5.
  [5]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甘肃果树志[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6] 杨世勇,周晓康,程   亮,等.  甘肃天水核桃古树及其生存状况调查[J].  中国果树,2012(3):71-72.
  [7] 杨庆森,刘小勇,高晓东.  清水县核桃古树资源调查及保护[J].  现代农业科技,2018 (2): 88;90.
  [8] 郗荣庭,张毅萍. 中国核桃[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9] 申进生,李建軍.  核桃露地芽接试验报告[J].  中国水土保持,2004(6):25-26;29;48.
  [10] 周鸿彬,易尚源,刘洪高,等.  核桃方块芽接技术的改进及效果[J]. 中国南方果树,2018,47(3):141-143.
  [11] 张   帆,刘小勇,韩富军,等.  甘肃核桃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策略[J].  甘肃农业科技,2017(10):86-91.
  (本文责编:陈    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42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