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会青少年教育及科普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科技进步,以推进学术发展为目的学会组织职能不断扩展,大众科学传播、社会服务、青少年教育等科普行为已成为学会的重要工作,国外先进学会在这一领域建立和完善了管理体制机制。该文通过对美、英、德、日、韩、法化学会科普案例展开调研,介绍国外做法,总结经验,助力我国化学会及学会组织开展科普工作。
  [关键词]化学会 青少年教育 科普形式
  [中图分类号]N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19)05-0055-05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力求以浅显方式向大众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思想,被学会及科技社团等学术性团体广泛采用。英国《公众理解科学》曾指出,“科学进步日新月异,中小学的教育连同大学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终身需要”[1]。鉴于公众对科普需求的不断提升,世界各国先进学会也开始加大对科普工作的重视,且不断创新科普形式、手段、内容、机制等,以提升学会公众服务及社会服务能力。
  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学会社会服务及科普工作,强调通过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的提升,促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结合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会议精神[2],学会作为我国科普主要承担机构,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国民科学素养,助力国家顶层宏观科技战略责无旁贷。本文通过对美、英、德、日、韩、法化学会科普案例展开调研,介绍国外做法,总结经验,助力我国化学会及学会组织开展科普工作。
  一、青少年科普教育形式
  奥林匹克竞赛是世界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学生智力赛事,虽然无法全面反映某个国家青少年知识教育整体水平,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2015年、2016年、2017年连续三年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结果统计发现,美、韩、日青少年化学竞赛表现远超英、法、德三国,其中,韩国表现突出,蝉联2015年、2016年榜首,美国于2017年取得第一名,见表1。
  青少年化学教育绝不是仅靠学校教学就能完成的,根据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结果统计,展开对国外学会青少年化学科普模式探索,发现青少年化学学习与社会科普氛围和学生兴趣培养有较强的关联性、递进性。美、英、德、日、韩、法6国化学会针对青少教育都设有专职部门,同时以多种手段开展,主要可以归纳为兴趣培养、竞赛机制、教育教材编写三种形式,并严格保持三种模式间的关联性、递进性,从而循序渐进地诱导开发青少年化学科普及专业知识学习。
  青少年教育是国家重点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十四条规定,“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第十五条规定,高等院校等团体机构“应当组织和支持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其结合本职工作进行科普宣传”[3]。
  (一)参与化学教育教材编著
  学会作为学术集合体,对专业领域学术发展具有较高的促进作用,但不具有教育职能,更多偏重于大众科学普及。科学知识传播职能,参与化学教育教材编著,是化学会推进青少年学术研究的行为,虽然科普性质较弱,但这种方式已成为国外化学会间接促進青少年化学教育的三大形式之一,且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韩国、日本4个国家。
  如表2所示,美、德、韩、日四国化学会在本国教育及高校的认同下,以较强专业性参与国家化学教育体系,编写高中、大学及专科教育领域的相关教材,其中,美国、韩国、日本参与程度较深,不仅参与教材编写,而且还负责化学考试和专业性知识问答。德国则侧重于教育引导和构建合理的化学学习课程设置。
  美国化学会为初等化学和科学教育者提供从学前到职业中期的所有阶段各方面指导和资源,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出版了系列指导丛书和科普书籍。比如,为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学生编辑出版了《儿童科学》《阳光,摩天大楼和苏打水》《苹果、气泡与晶体》等介绍身边化学知识的刊物;为中学生编辑出版《社区化学》教材,调动和激发了学习兴趣[4]。
  韩国化学会为提高韩国青少年化学知识水平,积极参与中学化学教材编写。1996年,韩国化学会与16名高级会员合作,完成韩国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教材命名,并使用至今。此后,韩国化学会与政府紧密合作,深度参与初中、高中及大学化学教材编写,并利用多媒体手段,完成了“一般化学实验视频”,深度促进了韩国青少年化学教育的发展。
  日本化学会在青少年化学教育中,与政府合作建立了“学校教育委员会”,参与大学化学试题、化学实验、化学用语、化学标准制定,出版课外刊物编辑等工作。
  德国化学会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的化学教育均有参与,主要是通过定期修订和出版化学学习指南,讨论参与专业学位制度、学科结构和课程设置等,但直接参与教材编写相对较少。
  (二)设立青少年化学竞赛
  竞赛及挑战赛是科普重要形式,作为激励手段,对学会开展科普工作具有较强的承接效果,国外化学会针对青少年都设立了专业的化学竞赛、挑战赛,通过收集各国化学会代表型青少年竞赛,研究其竞赛机制及相关条例发现,日、韩国家化学会青少年科普竞赛针对性较强,只针对青少年阶段,专一性较强,德国、英国则更侧重社会更多人群。青少年竞赛覆盖面更广,美国化学会依靠充足的财力,青少年竞赛设立更为广阔、全面,见表3。
  (三)培养青少年化学兴趣
  化学兴趣培养是青少年化学学习的第三种促进模式,细分为三种形式:青年兴趣俱乐部、专题小组科学行动、专业或跨学科研讨会。
  美、日化学会较侧重化学兴趣培养,学会组织了大量的青年兴趣俱乐部、专题小组科学行动,通过并由学会会员作为保障老师,充分参与组织活动中。日本化学会组织的“爱化学社团小委员会”,该社团面向小学到高中的学生,目前会员约3000名,每年编辑发行3期面向初高中生的化学读物《Newsletter》。且举办多次科学活动,其活动资金皆由委员会提供。美国化学会“化学吧”青少年社团,为中学生提供课外学习,让青少年积极参加社区建设,了解与化学相关的工作。美国化学会“种子工程(Porject Sed)”,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在工业、学术或联邦实验室化学家身边工作机会。   英国化学会主要针对专业人员开展知识培训,其特点是专业性较强,偏学术引导。英国化学会以学术交流作为科普承载,根据不同人群,开展不同内容的专业知识交流活动。例如面向专业学科学生,举办“英国化学奥林匹克校园化学科普”;面向化学科学家不定期开展“学术沙龙”“国际学科交流论坛”“影响研究人员公众参与的因素调查”等活动;对公众定期举办化学科技周、化学地标计划、公开讲座活动。
  法国化学会则较为综合,针对专业人员以学术交流为主题,同时,在青少年兴趣培养中也采用课外兴趣小组、社团展开青少年培养。例如,依托科学政府公共部门以及地区分会针对专业型人才,举办国际、国家和地区的三级科学活动,跨学科研讨会,特别提倡与法语国家展开国际交流;青少年方面,法国化学会组建青年俱乐部(RJ-SCF)和专题小组,开展各项科学活动。
  二、现代化科普传播
  传播形式是实现科普效果的重要因素。传统科普传播多采用科普图书、科普期刊、科技类报刊等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科普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因此,国外化学会将信息化技术与传统形式结合,多样化产品与传统形式结合,提升学会的科普服务能力。
  (一)信息化技术结合传统科普形式
  依托出版社、学会等单位独立完成的科普读物模式传播形式,其问题主要体现在:形式单一,已无法有效调动和激发公众对科学知识学习的热情,极大阻碍了科普深度,以及知识实践效果,为此,各国化学会在传统科普基础上融入动影像、网络传播等模式,丰富传播媒介,激发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热情,扩大了受众群体。
  (二)多部门协同合作
  现代科普传播形式融合多媒体、信息化等技术,只依托单独的公共服务部门可能无法实现产品的有效宣传,需要更多公共职能部门发挥联动性协同合作,多渠道扩散[5]。
  三、科技奖励与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化学学科研究,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基础性人才,是国家化学科学和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推进化学科学进步的重要因素。早在1841年,英国化学会成立初始,就针对基础化学提出了化学人才培养计划,此后世界各国化学会也纷纷针对化学基础科学人才后备力量制定了相关培养计划。目前国外主要通过科技奖励和化学继续再教育两个途径来实现。
  (一)科技奖励制度
  科技奖励是对科技工作者已做出成就的承认和科研价值及进步成果的肯定,是一种直接、认可式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措施,能够有效激发科技工作者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促进科技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科技奖励的重要性,国外化学会设立了不同的化学科技奖项。据统计,英国化学会设立了科技奖励123项、美国化学会设立48项、德国化学会28项、法国化学会35项、韩国化学会18项、日本化学会10项,见表4。
  科技奖励存在普遍性、稀缺性,应注重奖励的科研标准及科研质量,坚持“在精、不在多”的原则[6]。国外化学会奖项涉及领域分布分析发现,英、美、德作为世界最早一批成立化学学会的国家,其化学类奖项国际占比50%以上,奖项的高质量、权威性对优秀人才培养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奖项设立领域呈分散式,更侧重基础化学领域人才培养,保障了化学学科内各领域人才的均衡发展。韩国、日本奖项激励方面弱于英、美、德,奖项设立数量少,且权威性不够高,同时,授奖人以会员为主,局限性大。另一方面,奖项覆盖面窄,而人才培养方向集中在应用化学及化学教育领域,见表5。
  (二)科技奖励的条件
  青年人才培养不仅是国家重要人才计划,也是企业、产业等各个领域的重点问题。对于国外化学会而言,可能各国奖励种类繁多,且存在一定的细微差异
  ,导致对比困难。但就青年人才培养领域相关计划而言,基本各个学会都会构建体制机制,因此以青年化学家培养为例对国外化学会科研资助强度展开比较。
  通过对国外化学会人才培养计划展开调研发现,美国、英国、德国青年化学家更多注重人才在化学领域自由的发展,通过提升目标人群的化学兴趣和参与,促进人才成长。
  在人才培养和奖项激励方面,英国、美国、德国制度发展成熟,其分散式、多元化的特点能够有效保障化学学科各领域均衡发展,且主次分明。同时,高纵深奖项培养选拔制度使化学人才结构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合理避免人才断层,其他国家相对次之。详见表6。
  日本、韩国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对人才的学术能力及学术创新性十分重视,主要面向专业化学人才,虽然能够保障人才高水平专业基础素质,但是局限性强,门槛高,导致受惠人群少。此外日本、韩国都采用推荐申请制,但在后续评审过程中主要以申请者研究成果为主要评定基础。
  四、结束语
  加强科技创新是近年来我国的主要发展战略,学会科普职能是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加强学会科普工作,不应仅仅是为了落实国家战略,更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有效动力[7]。
  目前,国外先进学会在传统科普形式基础上不断结合新技术手段开拓学会职能。我国未来学会发展,应积极与国际接轨,提升学会质量,打造品牌效应,结合自身优势向集群化和国际化发展,助力我国创新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英国皇家学会.公众理解科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万劲波.完善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制度[N].光明日报,2016-06-08(16).
  [3]郎杰斌,楊晶晶,何姗.对高校开展科普工作的思考[J].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2014(3):60-63.
  [4]张清伟.我所了解的美国化学会[C].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2011.
  [5]D.H.Miehael Bowen.邱希白,译.美国化学会有关会员的活动和项目[J].学会,1995(7):24-26.
  [6]杨爱华.科技奖励:如何充分发挥激励作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3):33-35.
  [7]包心鉴,张伟红.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制度化改革[Z].全国社科联第十二次学会工作会议交流材料,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43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