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会倾听,学会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很多课堂上,孩子们小手林立,争先恐后地表达着“我想说、我要说”,教师往往喜欢这样热闹的课堂,喜欢积极与热烈发言的孩子,营造出一种有讨论、有活力、有气氛的课堂。但是日本教育学教授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所倡导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倾听的教室”。那如何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初步践行“学习共同体”模式,让学生真正的在合作中学习“用心倾听”、在“倾听”和“对话”中产生“深度思考”呢?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习共同体 教学策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2-0028-01
  佐藤学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基于以学生“倾听”、“关联”、“反思”、“构建”作为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基于合作的“冲刺”与“挑战 ”;“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与‘对话’。”而对于孩子而言,在相互协同合作学习中,只有做到对话和倾听,才可能实现真正的探究,才有可能发生深度学习,也就是佐藤学所提倡的“学习共同体”。
  1.责任到人,形成“倾听”的意识
  抽签分配同伴,两人一组。这一点上与合作学习小组大致相同。但是“学习共同体”不选拔组长,不分配代表发言人,小组合作的展示形式同伴双方都要参与。有一方存在严重的错误而另一方在有能力纠正的情况下不予以纠正,即去掉一颗课堂之星。
  以读生字词为例:师:“请同桌互相检查预习(圈画一二类生字,描红),已经完成预习的在左上角打钩。”
  教师发布任务之后,同桌检查。
  有一次,第三组1号没有及时预习,2号迅速的帮助他纠正读音,看着他在文中圈画生字。
  小组一起读生字词时,采用:你读我听,我读你听,听的人及时给读的人纠正错误。小组自由读完共同展示,1号读一个字,2号读一个字,或者1、2号一起读。
  这不仅仅要求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发布的学习任务,还要倾听和监督同伴的学习,因为在课堂内所有小组合作的展示形式都是双方参与,一个人没有读正确,就说明听的人没有及时纠正错误。这也从无形中培养学生“倾听”的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交流展示时是彼此的同盟军,私下练习时是彼此的监督员。
  2.平等尊重,培养 “倾听”的习惯
  学习共同体成员不管是优秀生或落后生,首先都要学会“倾听”。“倾听”的内容有别于传统课堂里教师一家独大、“满堂灌”的内容,是指共同体成员通过对课文的自我解读和组员分享,需要从成员的阐述中寻求与自己学习内容的“关联”,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提升是在与组员的信息交互过程中产生的。语文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也不再是默默无闻的听众,只要在成员的发言中有所感悟,对新知识有一点点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就实现了“学习”。
  3.“听”而思“疑”,养成“深度倾听”的习惯
  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受心理因素的影响,直面教师问“为什么”是需要勇气的,而课余时间向同学问问题却基本没什么心理障碍。“学习共同体”可以将课间和谐互助的关系推展到课堂,学生在“深度倾听”、深度思考之后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产生了“学习”。
  通过倾听同伴的答案而产生质疑,通过质疑而引发的讨论我觉得是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的“深度思考”,不是从众的答案,是自己结合已有知识进行新旧知识的“融合”和“串联”。这样的“深度倾听”“深度思考”在课堂上出现的越多,孩子就越能得到真正的思考和学习。
  4.举一反三,起于“听”长于“思”
  “学习共同体”模式下的倾听,是希望学生“听有所思”,学生在能够“安心发言”的教室环境下,倾听别人的学习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学力水平加以重复和再创作。学生能够根据同伴学习的方法来促进自己对新知识的学习,从而把别人学习的方法内化为适合自己的方式,这就发生真正的学习。
  5.正确定位,教师也是“倾听者”
  传统合作学习中教师承担的角色是“导师”,一般是教学内容的占有者和权威者。小组讨论时,教师走下讲台游走在各个小组间,一边给出讨论的方向,一边寻找契合自己观点的“正确答案”。而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上,教师首先也是“倾听者”,用心倾听学生给出的有声回答或无声回答。教师在参与学习时不是给出讨论的方向,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游离状态”的学生及时拉回来。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搭桥”即寻找学生发言中的突破口,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当下和此前的感想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的融合。
  这样的课堂角色定位使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处在同一个学习平台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推进学习的展开,共同从中得到知识和养分。教师的重要作用是“倾听学生”、“关注学生”、“记录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倾听”发生学习。
  综上所述,“学习共同体”的模式在班级中实施,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考验。一方面,语文老师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摆正,真正融入学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促进学习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充分相信学生能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为其创造一个让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发言的教室环境,将这种“我想说、我要说”的课堂,变成“我想听、我要听”的课堂;将课堂中发言的竞争、展示的竞争变成一种基于倾听的合作;唤醒学生的学习体验,并适时的将学生的想法进行串联和引导。师生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意识,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萌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究其根本,“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最大限度地提升每一个儿童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姚林群,王晶莹.论教师的教育学理解[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02)
  [2]刘莺.学习共同体:语文课堂教学的重构[J].课程教学研究,2013(06)
  [3](日)佐藤学 著,钟启泉 译.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2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