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现状调查研究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工作是完善当前乡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现阶段,乡村教师需有献身乡村教育事业的意愿,能承担乡村小学全科教学任务,且有能适应乡村学校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等综合能力的教师。通过对边疆乡村小学教师现状的调查,探索边疆乡村小学教师全科型教师的职责和综合能力。针对这一问题,分析其原因,旨在提出符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的策略,从而全面提高乡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关    键   词]  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全科型;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19)10-0018-02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中提到2017年,力争使乡村学校优质教师队伍得到多渠道扩充,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各方面合理待遇依法得到切实保障,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西双版纳作为中国边境上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地处亚热带,境内丛林、坝子较多。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水平的差异,这里的基础教育一直处于低水平发展,因此笔者对西双版纳州一市两县乡村小学教师现状及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做了问卷调查,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调查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文选取了西双版纳州一市两县(景洪市、勐腊县、勐海县)12所偏远地区乡村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教师的性别、年龄、专业、教学情况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进而了解西双版纳州一市两县乡村小学教师现状,并通过现状分析西双版纳州在培养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现实难题,提出符合当地情况的解决策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利用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相关论文数据等资源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借鉴有关省内外专家的成功经验,针对了解的现状,进行分析、归纳。
   2.问卷法
   选取西双版纳州一市两县12所乡村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总共发放问卷253份,实际收回问卷253份,实际收回率100%。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52份,其有效收回率为99.6%。
   3.访谈法
   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进一步全面、深入地了解西双版纳州一市两县乡村小学教师的现状,根据文献综述自行编制了访谈提纲对30名乡村小学教师进行了访谈。
   二、调查研究分析
   (一)教师基本情况
   在本次随机选取的252名教师中,男性教师有80人,占总人数的31.7%,女性教师有172人,所占比例68.3%。其中,21~25岁的教师共有52人,26~30岁的教师共有55人,31~35岁的教师共有13人,36-40岁的教师共有40人,41岁-45岁的教师共有50人,46岁及以上的教师共有42人,中青年教师(45岁及以下)占了83.3%,有1人具备硕士研究生学历,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有41人,专科学历的教师共有92人,中师中专学历118人。
   (二)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在252位抽取的教师中,除个别新入职的教师以外,所有的教师都带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级,其中83%的教师都出现了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授课的现象,有102位教师带过所有的年级。
   (三)教师基本素质与能力分析
   对于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个问题,有33%的教师认为思想道德素质重要,24%的教师认为教学能力素质重要,23%的教师认为知识文化素质重要,20%的老师认为心理素质的重要;而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上,大部分教师认为教育科研知识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知识掌握得不好,其中高达46%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能力对小学教师来说不是特别重要,有34%的教师认为沟通交往能力也不是很重要。
   三、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西双版纳州一市两县乡村教师现状的调查,可以看出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全科型教师还存在着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流动性大
   在调研过程中,各个小学的一线教师和学校负责人都反映教师“留不住”的问题特别严重。在乡村小学,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小学,师资队伍的流动性较大。虽然每年都有新教师加入,但是经过学校三五年的精心培养之后,这部分教师往往会选择去条件更好的城市发展。这给各个小学的教学任务和师资力量的培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乡村小学师资力量本就薄弱,想要招聘到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更是十分不易,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培养,最后,这些教师却选择了离开。这确实给农村小学带来了非常多的问题。优秀教师“留不住”依然是乡村小学的一大难题。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当地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分布不合理,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在本次调查所抽取的252名教师中,69%的教师所学的专业与工作中所教授的科目并不一致,大多数教师都出现了跨学科教学的情况。尤其是体育、美术、音乐、计算机等学科更是缺少对口专业的教师。与此同时,本次调查再次表明乡村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在本次随机抽取的252名教师中,硕士研究生仅有1人,第一学历为本科的教师共有41人,仅占被调查老师总数的16%。这些人都是32岁以下、教龄7年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调查对象中,118位教师的第一学历为中师或高中毕业,普遍年纪偏大。专科层次的教师有93人,依然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师资结构不合理成为乡村小学教学工作的另一个难题。    (三)职前培养不到位
   在访谈中,工作在乡村一线的小学教师都反映,高校在进行系统的职前培训时太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课程的安排。在实际工作中,乡村小学教师往往会出现跨学科、跨年级授课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是全方位的。目前,国内一些发达省份已经陆续开展了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改革试点工作,但是大多数的高校依然倾向于坚持分科培养小学教师,而且采用专科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在岗工作时并不符合当地乡村小学的需求,这就导致西双版纳州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
   四、对策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看出,西双版纳州的乡村小学多存在跨学科、跨年级授课的情况,特别需要能够担任多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但是由于当地的乡村小学往往远离城市中心,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导致师资流失严重。针对西双版纳州当地乡村小学教育和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
   (一)增强身份认同,提升职业情感
   由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相当一部分高校生毕业后选择回归乡村教学。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小学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下得去,却留不住”的问题成为当地乡村小学急需解决的难题。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优秀教师的流失往往与他们并未建立起正确的乡村小学教师身份认同有关,更别说让他们要对乡村小学产生浓厚情感了。众所周知,相对于城镇小学而言,乡村小学,尤其是山区小学的条件比较艰苦。在成为一名正式的乡村小学教师之前,准教师们就要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树立正确的职业角色意识;加强对乡村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情感,增强价值成就感。只有出于自愿,他们才能真正扎根于乡村,热爱自己的工作,安心、静心地教书育人。
   (二)打破学科界限,改变培养模式
   在欧美发达国家,全科教学已经非常普遍。在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开始设点尝试这种教学模式。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教学模式可能也会变得非常普遍。近年来,在小学教师培养这一领域,云南省内有几所高校已经不再沿用中学教师的那一套培养模式,摒弃分科式培养,采用综合性培养的方式。但是,相对于一些早期就已尝试全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省市,云南省还在处于初步改革的阶段,尤其是地方院校,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还待进一步完善。首先调整课程设置,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生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其次,加强实践类课程比例,强化全科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实现实践形式多元化。
   (三)增强教师自我培养的意识
   在面对优秀毕业生难以引进、已有骨干教师流失的问题时,乡村小学应从全校师资队伍全面发展和自身对教师的需求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不断加强教师自我培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另一方面,校方还需为全校教师提供多渠道、多样化的平台和机会,帮助教师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实现专业化成长。在此过程中,不但教师能够增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也提升他们对学校的满意度。同时,学校也能培养出适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教师。
   (四)加强与地方高校联合培养,尝试定向培养,大幅度提高待遇
   地方高校作为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基地,应加强与地方农村小学的联系,建立联合办学机制。首先,创新培训模式,突出全科型乡村小学教师教学特点。从教师培养模式的角度来看,全科型乡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是一种新的探索与实践,按照“全科培养、免费教育、定向就业”培养方式:(1)进行个性化班级教学,重点培养基础学科知识和学科特长,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师范生的职业培训,制定可行的全科型乡村小学教师培训战略。(2)免除在校期间的学费,免交住宿费,补贴生活费用,享受与同类学生相同的奖励和助学金。(3)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对学生入职后进行服务指导,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全科基础知识和教学技能的继续教育,促进全科职业教师发展。其次,建立“三位一体”的培养体制,实现“下得去”目标。在政府的领导下,建立高校与小学教师合作的新模式,采取定向招生、进编定岗、安排就业的方式。学生须与已设立的县(市)签订就业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毕业后,根据提供就业协议的规定,有关部门将为其办理相关手续,确保有职位,提高岗位的吸引力。再次,建立“保障”激励机制,“留得住”乡村小学教师。各级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鼓励和支持长期从事乡村全科小学教育的毕业生,大幅提高教师待遇,并保证支付普通教育教师的工资和补贴,解决普通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评先、表彰、职称评聘和专业成长等方面予以支持,并在学历深造、晋升职称等方面政策有所倾斜,让乡村教师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增强乡村教师责任感和荣誉感。
   总之,通过对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的调查,发现乡村小学教师队伍面临教师缺失的现象,教学技能难以持续发展,各学科教师不全,难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知识化、信息化时代下,要培养一批服务边疆乡村的“全科型”小学教师,从根本上改善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较快地提高乡村教育教学质量,使边疆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雁.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8).
   [2]单新涛,李志朋,龚映丽.从课程改革看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5).
   [3]雪玲,程凤春.高校小教专业课程设置知识取向的思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9(5):104-107.
   [4]吴小庆.我国多科型小学教师课程方案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5]黄俊官.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J].教育评论,2014(7).
  ◎编辑 张 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46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