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实践与思考1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小学是一个人最早接受系统性教育的场所,针对小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充分关注学生心理、精神层面的成长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针对小学生在精神、心理层面的引导对应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健康世界观、价值观具有关键性意义。传统文化是我国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优秀文化结晶,对于人格的健康发展、精神世界的充实均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将传统文化运用到小学德育工作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将传统文化引入小学德育工作的意义及其开展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小学德育
  小学德育工作对于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全完善的心智人格、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德育工作实施过程中,老师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对德育教育方法和模式进行创新,更积极引入富于教育意义的内容,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特有的精神文明,包含大量优秀积极的精神要素和内容,将传统文化运用到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效果,更能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扬。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文化根基
  文化的作用在于对人的心理世界、精神世界产生正向影响和感染,促使个人在精神品质和道德水平方面取得积极发展,最终从整体上提高个人素质,完善个人心灵,充实精神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总结得出的文明结晶,其中包含大量能给人正向指导和影响的文化因素,传统文化更是我国特有的文明结晶,需要代代传承下去。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科学应用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国家、民族和世界,同时帮助学生准确找准自身的定位,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得到应用的重要意义
  1.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學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还没有成熟,这一时期,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尤其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基于此,小学德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要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实施积极引导,促使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人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为了达到这个效果,老师要科学应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通过对相关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感悟,促进学生对主要理念如价值、道德、是非等方面的深刻认识,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修养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悟,不利于提高个人精神境界和文化水平,也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对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发展带来积极作用。而小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接班人和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个人品质和精神境界对于社会进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均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让学生了解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使我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传播。
  三、传统文化小学德育中的应用路径分析
  1.分学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要有效应用传统文化,就需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德育工作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德育工作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程度将学生划分为低年级和高年级,在此基础上结合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现状科学应用传统文化,结合学生心理特点选择对应的传统文化内容实施德育教育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小学德育工作保持良好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我在实施德育教学工作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使传统文化对学生精神世界、心理状态产生的积极影响。在具体实施阶段,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笔者结合本校的德育教学特点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文化组织他们对我国传统节日进行学习,利用班会课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学生通过网上祭英烈来缅怀先烈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利用家校互动邀请家委会成员到班级与孩子们一起包粽子以了解端午节、结合笔者所教学科在中秋节开展与中秋节日有关的作文比赛、指导班干部利用班会课组织班际元旦文艺汇演及迎新年游园活动、在每年的元宵节和学生猜灯谜或邀请家长进课堂与孩子们一起煮汤圆闹元宵等,通过种种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对节日背后深厚文化内涵的理解,进而促使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潜移默化,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相关课程体系
  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内容,而是要注意将其融入到具体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去,这对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具有关键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掌握,并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做出正向指引,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精神世界起到正面影响,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笔者担任小学生的语文教学,这门课程自身就包含大量传统文化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相关文化课程的同时,注重挖掘其背后隐含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感悟。如,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就是“中华文化”这个单元的课文《故宫》《青花》《敦煌壁画》等内容涉及我国古代建筑、壁画、乐器、瓷器等是非常利于指导学生了解民族优秀文化的课文。在教学这个单元时,笔者抓住每一篇课文的特点基于文本借助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文字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加深对中华文化精神的认识。如,在教学《故宫》一文的时候,提前两周就引导学生课余看央视大型纪录片《故宫》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见证故宫百年大修的整个历史过程。并于上课前一周布置完成思维导图加深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审美意识进行感悟,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老师要做好表率
  小学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想要学生能够在学习上有所进步,那么就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一位合格的教师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到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其明白做人的道理和原则。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注重引导学生对日常言行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学习掌握,笔者要求学生读《论语》自己先把《论语》读,为了进一步了解《论语》,笔者重新把于丹老师的《于丹论语心得》学习并在朗读课与学生一起朗读;笔者要求学生背《弟子规》,自己先把《弟子规》去背诵,学生们在背诵时看到老师都能背出来不但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能为教学本身起到正面影响。老师的带动影响促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感悟,进而促进学生个人品质的健康发展。
  4.开展多样的校外活动
  适当开展校外活动,不再将学生局限于课堂之上,不再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用更好的德育方式把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笔者时常引导学生去参加各种户外活动。河源是一个旅游城市,旅游景点多,有代表性的文化建筑也多。如,素有“南中国的画里乡村”“广东最美丽乡村”美誉的苏家围就是传播了解客家人七百多年历史文化的圣地。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客家文化、体会农村客家人的质朴勤劳,笔者号召家委会成员组织了一次亲子活动,让家长带领孩子走进苏家围了解客家文化,并相继开展了“我为苏家围作向导”介绍苏家围口语交际活动、开展以《走进苏家围》为主题的作文比赛和手抄报比赛一系列活动。不仅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为笔者顺利开展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参观河源博物馆后,在班会课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对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进行初步学习,让学生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勞,进而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加深对文物中包含的优秀文化价值内容进行深入感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能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教师应该把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的教学当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教师要完全地掌握教材当中的教学内容,并要让小学生能够走向社会,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参与到社会的实践活动当中,能够做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海娟.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8):42-43.
  [2]雷凤愉.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09):35-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9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