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刻意的”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记得中央电视台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说过:“对我来说,数学是疮疤,数学是泪痕,数学是老寒腿,数学是类风湿,数学是股骨头坏死,数学是心肌缺血,数学是中风……。”当数学是灾难时,它什么都是,就不是数学。
  看到这些话,先是微微一笑,然后是深深的反思。作为数学老师,我们教的数学课是不是也给過孩子这样的感受?我们是不是也在不经意间成为了“灾难”的制造者?希望不是,希望在我的数学课上孩子们是快乐的。我也在努力地践行着。毕竟,孩子们感觉痛苦了,老师的感觉也绝不是愉悦的。愉悦是相互的!
  数学本身也许是抽象的、单调的,但是如何去演绎则显得至关重要。我始终认为,有准备的预设,课堂上才会生发出更多的精彩。借用研修中的一句话即是:一定要有认知冲突。这种冲突更多时候需要我们“刻意”的去制造,“刻意”的来埋伏。有了认知冲突的数学课才会让孩子们觉得有表达的欲望,有探究的欲望,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感。通过教师对课堂生成认知冲突的把握,学生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在愉快当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发展。
  下面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刻意”设置矛盾点、设置冲突的几个片段,虽然很简单,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还是很喜欢的。只要孩子们喜欢,不讨厌,就一定有效果。
  一、游戏“猜一猜”引发认知冲突
  (1)认识立体图形:教学中,老师事先把牙膏盒等各种实物放到一个大纸箱里,摸到一个物体后,用语言描述这个物体的特点。比如说:第一次摸到一个药盒子后说:“我摸到的物体长长的、方方的”。台下的同学自然会说出是长方体;第二次摸到物体后说:“我摸到的物体能滚动”,台下的学生可能要抢答了:“球!”其实,老师刻意的把话留了半句。“不对!这个物体呀上下两个面都是平平的。”这时台下的其他学生方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是圆柱呀”。在有趣的认知冲突中,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有了进一步检验和提升。
  (2)面积单位的产生:师: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看”。游戏规则:男生观察的时候女生不能看,女生观察的时候,男生不能看。能遵守游戏规则吗?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女生先来猜。(分别给男生出示两张面积相同的正方形,一个平均分成4个格子,另一个平均分成16个格子。请男生说出格子数。)
  师:女生猜猜看,哪一张纸的面积大?
  女生:16个格子的面积大。
  师:到底是什么情况呢?咱们一块看看。出示两张纸板。
  女生:啊?原来是一样大的。
  众生笑……
  师:通过这个游戏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
  总结:看来比较面积的大小不能光数方格,还得统一方格的大小。这个统一的规定就是“面积单位”。
  二、活动“托一托”后教师质疑引发认知冲突。(认识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数学课本托一托桌子上的各种立体图形,感受长方体、正方体的稳定性,球的不稳定性,以及圆柱的稳定与不稳定性兼有的特征。托一托之后,紧跟一个质疑的环节:①为什么把“足球”设计成“球”的形状,而不把它设计成“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呢?②为什么把“冰箱”、“砖块”设计成“长方体”而不把它们设计成“球”或“圆柱”呢?
  通过设置以上“认知冲突”,学生有感而发,有强烈的发言欲望。争先恐后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体会到生活中各种立体图形是如何来体现其优越性和实用性的,人们又是如何利用各立体图形的长处的,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并指导生活的特点。在课堂中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认知冲突并用合适的策略解决,成为数学高效课堂的必须因素,新课标的调整也为我们这一内容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我想,课堂上老师刻意的预设认知冲突,就像把一杯白开水变成了茶、咖啡、可乐、雪碧……,趣味横生,让孩子觉得数学是好玩儿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0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