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再无“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文似乎是学生们永恒的痛处,每当上作文课时,学生们常常面露怨色,咬笔头、皱眉头等窘态足以说明他们的无可奈何。然而,在一次和学生交流的时候,我偶然看到一篇学生的日记,日记写得很平实,行文非常流畅,全无平日作文的故作扭捏。这让我沉思久久!
作文来源于生活。充满情趣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所以写作必定涉及“私事”,只有肯说“私语”的文章才会有活生生的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过于注重写作技巧的指导,“一顺二真三美”,这些要求很容易让学生陷入困境,他们往往挤破脑袋在想如何口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等。这样,我们怎能期待学生们写好作文呢?
一、生搬硬套,不如吐露“私心”
积累好词好句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做的一项作业,为的是他们自己在下笔时能用得上,好给文章添彩;但效果却差强人意。
有一次我让学生积累比喻句,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结果在一次描写春天的作文中,几乎毫无例外,所以的学生都写到:“春天到了,花儿开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其实描写春天的语句很多,只是教师强制要求记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在他们的意识中,老师给的就是最好的,所以用在作文中准没错。
写作要的是激情,要的是学生真心的流露,只有发自内心的才是最美的。李白有诗道:“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这首诗提醒我们写作不能沿袭前人,要有自己的创新。我曾经试着让学生自己随便写,想到什么寫什么,虽然文章不出色,可其中的语句却颇有意境:“让拥抱陆地的海洋,不要遗忘蓝色的梦想;让装点大地的森林,不要脱下绿色的衣裳。”……可见孩子们不是没有文采,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开启其内心的密钥。
二、故作方正,不如扯点“私事”
作文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升华,这就意味着作文必须有理性的成分,要让学生从其独特的视角作出思考。因此,许多教师便给作文扣上了“崇高”的帽子,让学生志存高远。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学生选择题材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思考,就有价值。“生活中哪件事有意义,值得我一写?”这个问题就已经让他认识到自己的生活是有意思的,虽然这种有意思从人的角度去看,似乎毫无价值,但正是这种“毫无价值”的东西,给学生以快乐,以美的享受,想一想,还有什么比让人快乐更有价值呢?
何况我们的学生生活范围毕竟有限,让他听听英雄故事,学学雷锋行动或许还可以,让他写出那种感人肺腑的文章,他就只能说大话了。合情才能合理,强逼着学生漠视人的复杂性和生活的丰富多彩去塑造高大的形象,只会窒息学生的艺术细胞。所以,与其让学生去无中生有、胡编乱造,还不如谈谈他生活中的平淡小事、琐碎经历,说说自己的私人见解。就如同《一个难忘的人》不一定非得是舍己救人的张思德,那些生活在身边的小人物也同样有可写之处,只有是来自生活,只有发自内心,都是值得赞赏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就不可作为,我们可以适度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东西,但不能以自己的价值取向刻意为之,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他们抒发个人“私见”,在交流互动中碰撞,从而得到有益的启发。
三、精雕细琢,不如尽情“私聊”
许多老师常说:“好的开头夺人耳目,好的结尾发人深省,好的高潮引人入胜。”要求学生在作文时要用与众不同的开篇、含蓄深沉的结尾,所以许多孩子便在这方面下大工夫。
学生的笔记本上常常见过类似这样的话:“以声音开头较活泼,以景致开头较优美,以描写开头较醒目……”小小的本子上列举了十余种开头结尾的方法,以致他们每次写作文之前,都会仔细地在十余种类型中找很久。这样的文章就像一个精美的模型,虽然精致却毫无新意。作文的快乐首先来自精神的愉悦,精神的愉悦来自于无拘无束的洒脱,任何苦思冥想都意味着伤脑筋,意味着心灵的束缚与疲惫,这些都是扼杀学生思维的利器。
心随我动,文由情发。让文思缘着自己的真情吐露而出,闲谈私事也许散乱,但未必不是一篇好作文。太讲究布局会让谋篇所束,结果也许出现的不过是生涩之文而已。写作从“私”处着手,说不定我们的作文教学能从这儿解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17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