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交通行为观测与特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交叉口是各种交通工具的交汇点,行人是影响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重要因素,而小学生作为青少年行人之一,他们过马路的不良交通行为普遍存在,这也是诱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通过对2个不同信号控制的交叉口的小学生过街行为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整体上小学生安全过街行为表现很差。研究特别对小学生过街行人组合、不同交通控制方式的路口过街方式和性别对其交通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找出小学生过街行为的特征和规律,为纠正小学生过街时的不良交通行为提供思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交通行为观测;交叉口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2019)08-256-03
引言
2003 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儿童意外伤害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为意外伤害[1]。青少年儿童,尤其是小学生意外事故主要发生在学校、上(放)学的途中以及其他场所。其中,小学生所发生交通事故所占比例较大,并且发生在上下学途中的交通事故居多[2]。我国 80%以上的小学生是通过步行上学及放学[3]。国内一项调查对我国北京、上海和广州的1850名小学生进行的“交通步行安全”调查,该项调查结果显示44% 的学生在步行过程中遇到过危险情况。此外在过马路时遇到困难的占60% [4]。交通事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小学生生命安全的主要意外事故。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统计杭州市某校小学生在上(放)学途中的过街行为特征,总结小学生过街安全现状,结合当前国内进行的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找出其中的不足,使其更有针对性的对小学生交通安全进行教育。
1 小学生交通行为与心理特性
认知心理学认为“感觉信息输入—判断信息加工处理一行为反应”构成了人体的信息处理系统,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从行人感知觉、注意、记忆等特征出发,通过行人的适应性分析,可得出行人对交通信息处理过程的概念模型。
行人依据判断决策会产生个体行为,如何时何处过街等,且行为反应的结果会反馈到交通系统中,同时行人不断接受道路和环境信息,确保出行的省时省力和安全性[5]。据英国的一些研究估计,10岁以下儿童发生行人事故的可能性比成人发生行人事故的可能性多8倍[6]。
对于了解小学生交通安全特征,国内学者普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表明小学生交通安全知识知晓率较低,不能较好地掌握安全步行过马路规则,应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展开行为教育[7]。
2 小学生交通行为实地调查
行人过街必然会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行人过街行为受其心理活动的支配。因此,本研究是为了解不同类型的行人过街的行为规律特点和心理特征,对加强管理,减少行人违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1 调查方案设计
2.1.1 调查的目的与任务
观察小学生过街行为,了解小学生过街行为的规律和特点,重点针对交叉口和小学生的交通行为有关的、有用的、可获取的、可靠的数据进行采集,为下一步对其过街行为研究分析提供数据基础。
2.1.2 调查内容
进行行人过街行为特点与规律的研究,需要采集以下数据,以便于后期分析研究:
(1)小学生在交叉口过街的违章情况;
(2)有不良过街行为或有违章行为的小学生的性别特征;
(3)小学生在信号交叉口的过街行为规律特点(步速,步幅,整体规律);
(4)交叉口同一时段内行人流量。
2.1.3 数据采集要求
数据采集需要对时间、地点、人员等各方面有一定的要求:
(1)本文着重分析小学生过马路行为特性,针对小学生上下学过马路交通行为调查过程分选点、预调查、正式调查3个阶段。
(2)交叉口的选择:选择典型的有信号交叉口、无信号交叉口,要求没有特殊的地理和几何影响因素,如坡度,视距阻碍等为保证足够的样本量和代表性,交叉口既有繁华地段的,也有非繁华地段的同时交叉口应具备较好的观测地点。
(3)天气状况:应选择晴朗多云也可无大风的天气。
(4)调查时间:为保证样本数据的代表性,预调查发现小学生过马路的集中时间段为上学前或放学后的半个小时(上午7:30—8:00,下午15:30—16:00)。周五作息时间不同于其他工作日,下午放学时间比较早,不作为调查日。在周一至周四中的任意3天进行观测记录,小学生上下学交通行为调查在同一天完成。
(5)3名调查员在开始调查前半个小时到达最佳观测地点,整理所需物品,做好调查准备,调查开始时,调查员对交叉口行人过街行为进行集中观测,获得实际交通环境下行人的自然交通行为,并记录数据。
(6)准备出发前将统计量表设计好,带好笔、计时表和其他测量工具。
2.1 小学生过马路交通行为分析
2.1.1 不同行人过街步幅、步速分析
对于有信号控制下行人过街速度和时间,分别记录了不同行人通过十字交叉口的时间值,计算出行人过街的平均速度,其中過街长度为27米。发现交叉口处,行人年龄不同,其行走速度也有较为显著的差异,调查得到不同类型的行人过街速度如表1所示。
表1显示,有信号的路口,行人过街无延误时过街平均步速大于行人平均步速。各年龄段中,儿童的平均步速要大于其它组别,老年人步速最低。数据调查时间为早高峰期。由于没有机动车干扰,各组行人穿越马路的步速较为均匀,临近人行道时步速略低,原因是行人已经接近行人步道,略感安全,开始放松,步速放慢。
2.1.2 小学生上下学过街交通行为整体特征 对翠华路—育才路有信号灯交叉口的人行横道分别采集有效的小学生过街样本5组,每组40人,对小学生上下学过马路整体交通行为包括是否在路边正确位置等待、是否闯红灯、是否走人行横道、是否左右观看、是否有不良交通行为进行统计分析。
在遵守交通规则方面,大部分(75.9%)小学生能够在路边正确位置等待同行,86.1%的小学生能够走人行道过马路、87.8%的小学生能够按照红绿灯正确同行,表明大部分小学生知道交通规则,能够按照正确的交通规则同行,但仍然有部分小学生不能够在正确的位置等待通行,未能够按照交通规则走人行横道。其中这部分小学生中很多有家长陪同,这反应出这部分小学生对交通规则不了解,家长也没能够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孩子培养正确的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在交通安全意识方面,80.1%的小学生在过马路前不观察道路是否有车辆,这样往往容易造成与右转车辆造成交通冲突,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此外,34%的小学生在过马路时存在不良交通行为,主要集中在奔跑(13.9%)、吃东西(8.6%)、聊天(9.3%)嬉戏打闹(2.0%)等。一方面与少年儿童活泼爱动的特性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与小学生缺乏交通安全教育、缺乏交通安全常识,不懂得交通规则及交通事故的危害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小学生在过街时存在各种不良的交通行为,随意性很强,这往往让正常行驶的司机猝不及防[8],据统计,学生交通事故90%以上是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马路、无序行走所致[9]。
2.1.3 不同交通行为背景小学生过马路行为特征分析
2.1.3.1 不同过街行人组合条件下小学生交通行为情况
分析不同过街行人组合条件下小学生交通行为情况。小学生在路边正确位置等待、不闯红灯和左右观看3方面,不同过街行人组合间有明显差异;走人行横道和无不良交通行为在不同过街行人组合间无显著差异。
小学生一个人过马路时无不良交通行为的比例占到60.2%,不同过街行人组合无显著差异。相对于其他过街行人组合比例高,小学生一个人过街时在路边正确位置等待的比例仅为10.0%,而一个人过街时左右观看的比例最高为27.5%,可能的解释是小学生一个人过街时比较警觉。
家长既是少年儿童的监护人,也是对其进行道路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力量[10],应该在交通行为等方面起着模范教育作用,但实地调研统计中显示,多数家长没有能够起到对孩子的模范教育作用,在家长陪同时在路边正确位置等( 14.9%) 、不闯红灯的比例(55.2%)、走人行横道(83.8%)的比例都低于结伴过街,家长陪同时正确左右观看的比例最低仅为5.4% 。同时,部分家长自身缺乏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在等候学生放学过程中侵占机动车辆或者非机动车辆道路,不仅造成交通拥堵,更加威胁自身的人身安全,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同时自身交通行为也影响着学生的交通行为,为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不利于为孩子培养良好的交通安全行为。
2.1.3.2 不同性别的小学生过街特性分析
在不同性别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学生过马路交通行为不同性别间无显著差异。
2.1.3.3 不同路口的过街特性分析
针对无信号灯的交叉路口,本文针对有信号灯与无信号灯进行了实地调研,小学生过马路交通行为情况进行整理,发现小学生在路边正确位置等待( 15.4%) 、左右观察和无不良交通行为( 61.8%) 在有信号灯的路口表现较差,可能的原因是有信号灯交叉口穿越距离小,机动干扰相对比较少,在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薄的情况下,小学生的违法交通行为相对比较多。
3 结论
通过对小学生过交叉口时的交通行为进行实地观测记录,统计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小学生上下学在安全过街行为方面整体表现较差。有24.1% 的被观测小学生不在道路两侧安全位置等待和观察,此外19.9%的小学生在过马路时不注意过往机动车辆,因此对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特别是不行过街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2)过街行人组合对小学生过马路时路边等待位置、和是否闯红灯以及是否左右观看产生显著影响。
(3)不同交通控制的交叉口对小学生的过街方式产生显著影响,通过无信号灯的交叉路口时,小学生通常计较谨慎,在道路两侧安全位置等候及观察左右侧车辆的比例增大。
(4)就小学生过马路而言,男女性别之间无显著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牛学军,陈文杰.儿童道路交通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7,7(3):149-153.
[2] 刘莉.浦东新区学生意外伤害的调查[D].复旦大学,2005.
[3] 段蕾蕾,邓晓,张睿,等.1995~2005年我国道路交通伤害状况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 2007, 24(3):297-299.
[4] 丁靖艳,翟良贵.少年儿童安全行走教育策略[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19(3):161-165.
[5] 苑红伟.基于交通心理的行人不安全行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6.
[6] WU Jianping, HUANG Ling, ZHAO Jianl. The behavior of cyclist and pedestrians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in Beijing.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 2004,4(2):105-114.
[7] 姚玉華,陈道湧,周峰.上海市虹口区小学生预防交通伤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11):991-992.
[8] 庞勇.关于我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05(4):141-145.
[9] 张志远.论对儿童和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4):46-50.
[10] 浦建兴.中小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与防范[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4):20-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21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