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减负如何走出不“减”反“增”的怪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13年,教育部发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时间过去几年了,回过头来看实施的效果,我们发现,学生的负担不但没减,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君不见如雨后春笋般的各种兴趣班、辅导班遍布大街小巷,稚气的孩子们像赶场似的穿梭于各种培训机构,其疲惫不堪、忙于应付的神态,你能说孩子的负担减轻了吗?
  为什么一项具有美好愿望又有现实针对性的政策在实施中阻力重重、效果不彰?减负就是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在各地的“减负令”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对学生作业量和书包重量等的规定,这种简单化的思维可谓治标不治本,解决了这个问题,新的问题又会冒出来,按下葫芦浮起瓢,致使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这说明了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学校一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联合家庭、社会的力量,形成教育改革的合力,才能让改革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而不至于被架空。比如,减轻学生负担后,教育质量如何保证?学生作业时间减少后,剩余的时间怎么办?等等,都考验着我们的教育智慧。
  学校的减负,没得到家长的真心拥护,反而增加了家长的焦虑。多地教育局发出取消校内补课的“禁补令”后,受到家长的一致反对,认为学校不负责任。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把无形的压力施加在孩子身上。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传统文化影响下,你让孩子轻松学习,无疑就是对“苦读”思维定势的颠覆和挑战,家长怎么能接受?
  在不减反增的怪圈中,大家也把矛头指向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素质教育虽然推行多年,但高考的指挥棒不改,却要给孩子减负,家长是不会领情的,所以如果只是一味简单地喊减负,没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其实施的过程怎能不步履维艰。
  由此观之,减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不能就减负谈减负,应该调动各方的力量,推动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
  家长对减负要有正确的认识。人的成长是一次长跑,不要存在“起跑线”恐慌,孩子在成长的各个阶段承担相应的学习责任。兴趣、习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些往往决定着孩子能走多远。过重的学业负担会让孩子不堪其重,泯灭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无益于终生的发展。每个孩子的特点不一样,其发展的速度也不同,作为家长应该有针对性地引导,当好孩子的导师,而不只是把孩子送往各种兴趣班、培训班而得到一时的心理安慰。
  全社会应该营造积极的教育文化氛围。我们不要把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从而让孩子从小背上沉重的包袱。社會用人制度上的“唯学历论”“唯名校论”也助推考试的甄别功能,让孩子从小感受到激烈的学习竞争压力。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机会,这才是真正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加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高考指挥棒不变,唯分数论的评价观不变,减负就只能是“看上去很美”。普通家长很难跳出应试教育质量观的束缚,谁也不愿轻易拿自己的孩子当试验品。我们欣喜地看到,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指导各地落实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逐步推进。随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必将带来育人方式的变化,在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道路上正稳步前进。
  我们不能以无限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作为代价来提高教育质量,在减负上要运用系统思维,树立教育发展新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不“减”反“增”的怪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54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