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提高语文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基于这样的读写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让学生在读写实践中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读写能力。
首先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读写计划。如高一第一学期,重在培养学生每天读书的习惯,阅读书目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一至第四册所指定的篇目和自己个性化的阅读,每天写读书笔记并上交,每周讲评一次,每两周开一次读书交流会。学生的阅读涉及了现代散文、现代游记、现当代小说、网络文学和文化随笔等众多文学样式。仅仅一个学期,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就达到了八万字,学生所写的读书笔记最多的写作量达两万多字,班内四分之三的同学主持过读书会。高一第二学期,拓展阅读,走近经典。阅读书目选取了诸多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庄子》等。高二年级进行专题阅读,品味经典。高三年级是个性化的阅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形成个人的阅读习惯,体现个人的阅读特质。
总之,无论哪个学段,依计划而行,学生渐渐爱上了阅读,并慢慢学会了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不断收获喜悦的同时,提高了读写效率。
其次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阅读和创作的兴趣。寻找契机,给学生创设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如高一年级隔周一次举办读书交流会,是老师为学生创设的平台,这个平台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也给学生带来了体验成功喜悦的机会。无论是主持读书会的学生,还是参与读书会的学生,都能渐渐地投入其中,这样的契机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事半功倍之效。
再次盡力启发学生在读写实践的交流中取人之长。比如徐同学小组主持沈从文《大山里的人生》的读书交流会时采用的梳理思路法——先放一首轻音乐营造氛围而使同学尽快进入交流情境;然后引导设问,将同学思维由发散而集中,进一步调动学习热情,为高效的交流做铺垫;之后通过猜猜看的比赛形式逐渐引入作者,触发同学的参与热情;接下来以三组词汇来发散思维,让同学们来寻找自己记忆库中符合词义的人物,并适当介绍,再将三组词汇全部施加到作者沈从文身上,赋予他一种传奇色彩,并以此为媒介阐述全书概要。在深入研读的环节,先下发《辰州途中》,请同学简单概括文章大意,并说明与《大山里的人生》的联系;再提供叶圣陶推荐的24篇文章;由叶圣陶这根线引入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以罗素在写作没灵感时发掘灵感的方法来激发同学的创作激情;最后推荐同学课外阅读《湘行散记》《萧萧》《八骏图》。就是这样一次次的读写实践,让学生在思考中沉淀精华,切磋中提升自我,交流中懂得合作,实践中体验快乐。
最后适时指导学生记录点点滴滴的读写实践体会。学生十分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静同学有这样的感悟:读书交流会是一个很好的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每一个参与者在亲切舒缓的气氛中,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在繁重的应试教育下,使我得以轻松地与每一位“大师”(指名篇著作及同学)交流。虽然我紧张地在讲台下默念了想好的话,但我一上台却全忘了。无奈之中只好即兴发挥,听着自己磕磕绊绊的话,我都觉得很不好意思呢!但终于还是较成功地分享了我的读书体会。作为主持人与在台下默默听同学讲述自己体会的感觉确实迥然不同。在讲台上,感觉自己就是主角,只有你自信了,融入了,才可以感染着台下的同学积极地,热情高涨地与你互动。期间可以分享到同学不同的读书趣事、建议或体会。而且我也发现了好多同学鲜为人知的天赋,比如,有的同学读书时的习惯方法很特别;有的同学思维活跃,分析表达能力很强;有的同学课外知识丰富,理解能力很棒等等。纵观每一次读书交流会都是一次成功的体验,它不仅是一次自我的展示,也是一次体现团队合作的良机。很感谢参与者带给我们的欣喜,也感谢老师给予我们这样一个平台。
总之,语文读写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的能力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同时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作者单位: 北京市古城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76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