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汉唐古典舞蹈形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汉唐舞蹈是我国古典舞蹈的前身,在汉唐文化的影响下它兼收并蓄、有容乃大,它其中的文化与中华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舞蹈动作都包含了含蓄、内敛、谦逊等品性特点。不仅如此汉唐舞的形式多样,也受到各阶级的追捧,不仅成为宫廷舞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汉唐舞姿曼妙,变化多样,也成为这个时期的代表。在现代古典舞中还保留其元素和文化内涵,受到现代人们的喜爱。古典舞也成为中国舞蹈的标志,它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都不容小觑。
  关键词:汉唐舞蹈;形式美;文化价值
  汉唐古典舞是在中国古代文明鼎盛时期形成的,它的发展和形成产生的作品是汉唐经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的缩影。汉唐舞蹈独特的形式美也为古典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唐舞蹈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舞蹈中不仅舞姿轻盈、飘逸、曼妙,多“翘袖折腰”,也融入了汉唐的审美和艺术气质。其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都比之前先秦舞蹈有了很大的提升。汉代是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大一统的鼎盛帝国。汉代的舞蹈以楚舞与中原舞、中原舞与西域舞蹈的结合而独具特色,它打破了自先秦纵向承袭的格局,形成舞蹈艺术吸收、交融、结合、发展的形式。少数民族的歌舞、杂技、幻术的传入,表演性舞蹈技艺提高、舞蹈活动广泛性观之都推动汉代舞蹈达到历史上第一个舞蹈艺术发展高潮。唐代思想相对开放儒、释、道思想并行,社会稳定开放且繁荣统一,西域等外来文化与其交融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氛围。唐朝民风尚武,讲究文武合一,对于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唐朝舞蹈以健舞和软舞最为出名,健舞为武舞其特点为节奏明快雄健豪爽,软舞为文舞优美柔婉,节奏舒缓。舞蹈形式中也都融入了胡舞等异域风情。
  中国古代舞蹈中汉唐舞最为形式多样,舞蹈不仅宫廷独享民族民间也流传甚广,形式多种多样,舞蹈的场合也各不相同聚会、祭祀、朝圣等各种场合都有舞蹈。不仅舞蹈形式多样,舞者也有各种业余的专业的,小到娼、舞姬,大到歌舞者、皇室舞人。汉唐舞从古代到今天一直是光彩熠熠、充满朝气,是因其丰富的内涵和历史的磨砺,所以汉唐舞蹈的文化價值不容小觑。
  汉唐舞蹈的兴盛和发展,现代社会对于汉唐舞蹈的各种深度挖掘,文化的兴盛,离不开一个强大帝国的支撑。我们再回首中华两千年文化时,惊叹于古代中国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他们对美的向往。
  汉唐舞蹈中包含古典舞的舞韵,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汉唐舞的动作多是向旁侧倾斜,但是,在古典舞当中多拧转。两个方向是不同的,拧转的方向是向后但倾斜的方式向侧。所以汉唐舞的重心更为向下。而现在古典舞中不仅有提、沉、冲、靠这样的元素,也融合了西方芭蕾舞和西方现代舞的元素。而汉唐舞蹈主要是融合了汉代唐代传统文化与魏晋时文人雅士的才华,还有明清时戏曲身段,从而形成的一种流派。汉唐舞蹈也是经过时间的沉淀,世代流传下来被人们所熟知的,所以汉唐舞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产物,也成为了古典舞所借鉴的范本。
  汉唐舞蹈很复杂,因为汉唐舞是几个朝代更替,不断发展而来的,所以舞的形式也略有差异。风格各不相同,每个朝代都有它独特的美,变化最多的就是每个朝代舞种的手势都各不相同,各有千秋。所以汉唐舞的形式美是最值得考究的,我们在领略汉唐舞的同时也在看尽朝代兴衰。汉代奠定了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在舞蹈文化中也多有体现,不同于西域舞蹈的妖娆多姿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汉唐舞多有谦卑、掩面、娇羞这样动作。汉唐舞比其他舞种多了几分大气,不失皇家风范。汉唐舞又吸收了许多胡舞、西域舞等其他舞种,促进了汉唐舞的发展。在看大型的汉唐舞剧时,也不禁被这样的盛世之景所震撼。
  探寻汉唐舞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原因。深度挖掘汉唐舞的形式特点以及编排特点,寻找汉唐舞在当代的流行趋势和流行元素并尝试与西方国标舞相结合编排。在繁荣盛世的朝代有着展示国力强盛的标志,舞蹈文化作为思想文化的衍生物,反映着封建思想精神世界和文人雅士的才华与智慧,它有着不可复制的文化价值。
  在舞蹈的形式之中我认为其与国标舞也有相似之处,单人舞、双人舞、多人舞都有涉及。在舞蹈编排上也可以增加剧情,但对于情感世界的表达可能没有这么含蓄。在国外人的思想中开放、热情、激烈他们更注重表达情绪,通过夸张的表情来体现内心世界。
  汉唐舞蹈的形式美也集中凸显在中国古典舞的思想内涵,谦逊、含蓄、包容等都有体现。不仅追求美更追求精神世界和舞蹈世界的融合。汉唐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能够取其精华兼收并蓄,这也是汉唐舞之所以能从古至今发展中对我们影响至深的重要原因。它不同于民族民间舞蹈是来自于民间人民的智慧,汉唐舞更体现了大一统思想,作为宫廷舞来表演,其规格之高,形式之多,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舞种无法比拟的。
  [参考文献]
  [1] 马福强试论汉唐舞的新中国古典舞精神[J].艺苑,2008,02.
  [2] 金浩.论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后身韵时段”[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6,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04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