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阅读:何为文学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炜

  现在打开网络,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写作。快速的浏览式的阅读,来不及在闪烁的光标下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读,没有这种耐性,也没有这种信赖。作为网络写作,他们甚至认为看得懂就可以了,句子对错无关紧要。既然如此,读者的仔细和缓慢也就太划不来、太傻了。一掠而过最好,或者根本就用不着看。
  就这样,阅读受到了伤害,进而又伤害了写作本身。今天的读与写,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一个时期,一个民族的语言状态和言说方式,表现和印证了这个民族的特质,其内涵、情态、信心和力量等等,都从中显现出来。这个民族是否认真,有无恒力和定力,有无追求的意志,都能够从集体的言说方式上得到表现。
  语言的演进有一个过程。中国的新文学发展从白话文开始到现在,虽然受到大量翻译作品的影响,经历了不断的演进和变化,但仍然植根于中国古代经典。它一路跟着新的社会发展下来,成为活的、变化的、跃动的和生长的,在一天天前进。它成了一个民族、一个时期最精炼最灵活、也是最有生命力的表述和概括,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牵引,是一个民族语言的奔跑。所以文学的语言直接影响到一个时期新闻的话言、一般的生活用语,甚至影响到公文写作。相对枯燥刻板的公文是在文学语言的牵引下,缓慢而又谨慎地往前行走的,它需要在等待中接受最新的表述,包括一些词的使用。
  观察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杰出作家使用的甸子和词汇,以及他们的言说方式,大约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到达一般的作家那里;再过两三年即到达新闻媒体和学生作文中;最后,又是两三年之后,就开始出现在公文当中。这就是语言演进的大致轨迹。当然,再杰出的作家也要向民众、向生活的各个方面吸纳语言,但是最终的概括和升华,是完成在他的手里。
  我的意思是说,网络和繁杂的通俗劣质传媒,破坏了一个民族在语言方面的正常演进,造成了整整一代人、一个时期无法深入准确的表述,进而失语,对人们的心态和思考形成负面影响,积成了实际生活中的创造障碍。因此,如何唤醒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文学阅读、理解文学阅读,就成了整个民族的、至关重要的一件大事。
  现在人人都痛感浮躁对人的伤害。无趣、寂寞,求助于网络、电视等声相制品,结果不仅没有缓解这种症状反而使其更加严重。刺眼的灯光效果,闪烁的光标,五光十色斑斑驳驳。可是它反衬了现实生活中的人,却让他们显得更加灰头土脸。要抱怨找不到对象,要做事没有方向。不自觉地过去了一天,明天又接踵而至,一天一天就这么消耗掉。而过去,我们有一杯茶、一本好书,几乎什么都有了。你现在试试看可不可以?大概不行。因为已经丧失了对书的感情,书太多了,让人反感和要扔掉的书太多了。一句话,我们被淹没在声音和文字中,我们无法选择也无力鉴别。我们的眼睛和耳朵都已经太疲劳。
  我有一位朋友,他说苦于找不到好书。我送给了他一本,结果第二天让我看到了一个疲惫而兴奋的他。他说读了一夜的书,说怎么还有这么好的书!可见真正找到了一本好书,读进去,全部的想象空间被占满和利用了,跟着书中的一切去设想去游走,那种感觉真是好极了。他不是一个文学中人,一本小说却能把他如此吸引。他现在正读这本书的第三遍。可见人世间好书还是有的。
  关键是读书要有个心情,有个方法,有个区别。不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评价高于一切,而是指它们需要完全不同的阅读方式,就好比不同的食物需要不同的吃法一样。读文学作品,一般而言关注的重点不是它的情节,而是细节;不是中心思想之类,而是它的意境;不是快速掠过句子,而是咀嚼语言之妙;不是抓住和记住消息,而是长久地享用它的趣味。
  有一个从事哲学研究的朋友对我说出一个困惑,即现在有那么多的小报网站、那么多的信息传递渠道,我们接受的刺激已经够多了,为什么还要读小说之类?这等于问文学何为、其存在的理由,当然是一个大问题。我仔细想了,对他说:你通过眼睛和耳朵去捕捉和了解的社会信息,它和文学阅读还完全不是一回事。文学阅读会让你慢下来,以获得文字和语言的快感。比较起一本绝妙的深沉的小说,你所看到听到的那些信息和故事,它们还是直白、简单多了;它们没有独特的想象力,表迷上也不够讲究,显得粗糙多了;而且好的文学作品的意境、它的细部,还要靠你自己去想象――这个过程就是再创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