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漫谈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民族歌剧是我国音乐文化板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基于我国民族元素与西方歌剧传统的融合进而打造的具有中国独特韵味饱含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运河谣》正是融合了中国民族文化中的戏曲、民歌、民俗等创作而出的表现民族气质的中国民族歌剧代表作之一。本文从作品音乐内容、音乐美学的角度对《运河谣》这部作品做简要分析,以期大众能对这部作品带来更为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音乐内容
  歌剧(opera)是一门起源于西方的综合舞台艺术形式,相较于戏剧而言表达故事的方式多依托于歌唱和音乐,其演唱方式为美声,最早出现在1600年前后的意大利。民族歌剧是以本国的语言演唱、采用民族素材,为本国人民写作的歌剧。而中国民族歌剧则是依托于中国语言底蕴、文化背景、音乐素材下创作的,采用民族唱法的歌剧形式。
  一、《运河谣》之时代召唤出新颖
  (一)《运河谣》的创作背景
  《运河谣》是2012年由国家大剧院推出的首部原创民族歌剧,该剧在当时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部作品的作曲家印青老师本着“艺术只是承认一流,时间才能打造精品”的原则,从构思到创作。《运河谣》这部歌剧的作曲花费了他整整两年的时间,从广阔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吸取精华,力求展现出中国民族歌剧的魅力,同样也是饱含广大艺术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晶。
  “这部歌剧作品是印青创作生涯的又一里程碑之作。时代呼唤的是真诚与平等,所以不能矫揉造作地表现假崇高,而应运用倾诉的语言,表达‘平民化’的情感。”当然在保持中国民族歌剧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整部作品给人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而其新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二)《运河谣》的独到新颖
  其一是在剧本的采用上,没有依托旧体裁现有的传奇故事、民族战争、历史人物、民间故事等进行改编,而是完全构造一个新的故事。其二在人物设置上,没有采用英雄性的人物,而是以小人物以小见大进行展开,并且在小人物的选择上没有采用本身就给人浩然正气既定印象的角色概念,而采用了唱曲女艺人的底层甚至于当时社会有些贬义倾向的角色设定。其三在其音乐唱法上,采用纯民族唱法,音乐基本要素中没有刻意的强求民族特色,而是整体流露出一种自然的状态,不生硬,整体音乐多样统一,不硬搬硬套西方歌剧宣叙调写法,并抓住汉语特色的音调进而融入谱曲之中,这也是整体民族性体现的同时没有过往民族歌剧的生硬的原因之一。其四在舞台舞美设计上,实景搭建,一比一比例的船,细节之处考究到位,并且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变幻,兼具意境色彩,给人以视觉震撼与美并存的双重享受。其五在音乐内容上,民族化的风格特征不仅仅通过主题旋律来展现,在整部剧中贯穿了多个民间音乐元素和民族乐器,并且由于是在运河上的故事,在民间音乐素材的选择上由于故事地域的流动性,素材也融合了南北不同的元素,使音乐内容更为丰富也更贴合实际。这些不同的新编创的融入,造就了这部优美的歌剧《运河谣》。
  二、《运河谣》之珠联璧合美如画
  (一)《运河谣》的故事背景
  《运河谣》这部作品以明朝万历年为时代背景,大运河为主要故事地点,讲的是男主人公秦啸生因上书揭发知府贪污漕粮遭遇追捕,与反抗作妾的女主人公水红莲同逃亡与运河河畔巧遇,进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二)《运河谣》的和谐之美
  《运河谣》之美首当其冲的是音乐美。序曲以轻柔舒缓的音乐起,首先在音乐内容上就给作品奠定了一种悠扬优美的基本情绪,并且由大提奏出的主题引出,音色不尖锐给人以舒适之感,其后再依次承接小提琴,单簧管,在乐队的配合下,圆号进入全曲基调提升变得紧张,在不断进行中整体音符也变得紧凑密集,情绪越发激昂向上,持续进行在全曲达到高潮的情绪下戛然而止,重新回到序曲开始时的优美基调由管乐组奏出,四个小节后乐队齐上阵仍传递出优美抒情的情绪。这种乐队的表现形式在后面整个剧目的演出中也多有采用。其后在气氛较为浓烈的情绪下渐渐下降,渐弱引出作品的主题曲《我们的运河的流水》,这也是《运河谣》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曲目之一,音乐旋律优美,音色上较为暗淡表现出一种平静松弛的状态。
  开场戏是以龙王歌舞会为场景,《彩龙船》一曲一出旋律加上民间打击乐与乐队,热闹非凡。女主演唱的主题曲《运河谣》旋律抒情之外,词的优美婉转也是画龙点睛之笔。在后面几幕中多用重唱的形式,多段采用了一曲多词的形式,且在词的构造上多优美诗意,运用上多为反复强调,气势上更为壮阔。在作品最后一幕关砚砚与秦啸生在北京的台阶上与众人采用京味儿的叫卖腔调,赋予浓厚的文化特色且在用词上也十分通俗,给人以大众化的审美感,贴近生活还有点曲苑杂坛的味道,很有意思。
  在乐队的伴奏上作曲家也做了一些小心思,在宣叙调时多次使用模进,强化旋律,在咏叹调时多用色彩性的伴奏,增强情绪。穿插在曲子中的各种民族乐器使作品更增添了一股民族的味道,达到旋律与伴奏的双重契合,听觉与表演呈现的双重契合。其次是整部作品的舞台设置美,从一弯河水一艘木船一袭袭拟人化的白衣运河水到龙王舞会的服饰美再到拉纤时夕阳西下的背景美,视觉审美给人以舒适感。使整体作品的民族性风格体系凸显,形式美与内容性和谐统一。
  三、《运河谣》之画龙点睛巧心工
  (一)民族化语言与表达
  《运河谣》从作品序曲开始就民族性浓郁,无论是不是音乐工作者,只要听到这样的曲调立马就带入中国特色民族氛围之中。其巧妙还体现在作品的绘画性内容上,首先在舞美的设置上,这也是全剧中非常值得一提的地方,一排穿着素衣的女子随着歌声飘出,导演在此处采用拟人化的手段用一排素衣女子來象征着大运河,大运河也正是整个故事发生进行的地点,它伴随并承载着整部歌剧的进行,这就为《我们是运河的流水》这一曲目为何频繁出现的原因提供了现实依托。并且这一曲目虽然多次出现但是在词上有多次变动,还承担了陈述剧情的任务,既有承接又有对比。   (二)贴切的角色设定
  在角色设定上,每个人的性格设定都很贴切,女主身份虽为艺人,但是整体人生观是刚正不阿的,具有故事女主英雄性特征。秦啸生书生形象决定了其对有情有义的水红莲滋生爱意,也使对关砚砚产生同情之心,做下保护关砚砚的决定并尽职尽责显得自然不生硬。关砚砚角色也是导演比较巧妙的设计,一个盲女的引入让剧情发展更为合理,人物形象也更为悲惨,戏剧中的转折处就此发生,同时也让主角的英雄气质更为凸显。第一幕中李小管角色短暂出现展示出风流放荡的性格为后文埋下伏笔。第二幕中水红莲与秦啸生关于水手如何说话剧情表述的对话也比较巧妙,相对粗俗化词语的运用恐怕更是编剧的小心思,让整部剧更贴近实际也让大众感到更有戏。因此《运河谣》的整部作品从音乐、舞美、角色、戏剧内容等众多细节上都呈现出作者考究巧妙的心思。
  四、《运河谣》之细节深虑显不同
  (一)《运河谣》的题材选定
  《运河谣》的民族性体现在旋律、伴奏乐器、场景设置,给人以听觉视觉同步观感,相较以往有些歌剧只强调民族性却缺乏真正民族性特色内容体现的剧目,在体现上更为细节。由于中外交流的不断深入,由以往多借鉴戏曲手法的创作表演模式逐渐加入了西方歌剧形式。由此也在题材、演唱技术、选段编排及各种艺术形式上有所变化。
  “近几年,中国歌剧的创作中,剧本创作立足于民族传统审美心理,注重加强了文学性和戏剧性,强调了情节的推进和复杂性,音乐创作也更加符合剧情,贴近生活。其中比较优秀的剧目包括《伤逝》、《原野》、《苍原》等。这些歌剧作品虽然题材不同,但都有着强烈的戏剧冲突和鲜明的人物性格以及经典的唱段。这也与作者及表演者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
  (二)同类型民族歌剧之比较
  在同类音乐内容性都比较成熟的歌剧作品中,《运河谣》与他们有什么区别呢。拿几部较广为人知的作品来说,跟《白毛女》《江姐》相比,整体社会意义不如《白毛女》《江姐》深远,可能与时代不同感知不一样有关,《白毛女》《江姐》虽然比《运河谣》诞生早,但其故事背景选用的比《运河谣》更为贴近现代人,故事题材也更加深刻,因此更能激发群众的热血。《运河谣》则对于爱情的描述更多,虽有一定社会意义的阐述但是以明朝万历年间的故事背景,很多人可能无法更多感同身受,只当个故事来看待,因此不如《白毛女》《江姐》来的深刻,但这却并不妨碍《运河谣》是新时期歌剧中的上乘之作。与《木兰诗篇》相比,爱情的表达更为显露直观,且更贴近生活化的表现,相比下更接地气,也更易带动观众的情绪走,观众看的懂看的热闹就容易拉动市场需求,从而产生一系列IP效应。与《赵氏孤儿》相比,由于《运河谣》完全是原创剧本,没有《赵氏孤儿》的原有群众基础,是一张白纸上作画,一方面群众基础需要重新聚拢,也自然产生另一方面大众对于《运河谣》的期待就没有自主意识,在呈现难度上《运河谣》便少了忠于原著的压力,《赵氏孤儿》整体作品的再度创作就有着多种局限,因此在剧本创作上《运河谣》也有着不必过多思想负担,在作品呈现上好像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惊喜。
  五、深化民族自信再辉煌
  纵观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现阶段我们还处于探索前进的阶段,我们渴求更为民族化的作品时也同时会造成不同层面的欠缺。但现在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审美观念的提升,民族歌剧的受众面更加广阔了。尤其在文化自信提出后,依托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而发展的各种艺术形式进一步提到台面上,当然造就了百花齐放局面的同时也造就了质量的参差不齐。《运河谣》作为百花齐放下的果实可谓是丰盛且带有营养的。在最基础的大众欣赏上当时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的,无论大众采用了何种的欣赏方式,大众拥有的多样化的群体特征,由于剧目本身的特性,如作品音乐内容的民族化、戏剧内容的通俗易懂化、表演方式的合理性和连接上的得当都让作品投身于市场时得到了大部分观众的认可。
  那么一部优秀歌剧的产生除了带来审美体验的直观感受外,还应多方面考虑,发挥一部作品最大程度上的影响力。如在民族精神的传播上,打造中国民族歌剧的道路是漫长的,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民族精神就是在一部部优秀作品的传播上慢慢建立的。而优秀的标准又是如何定义的呢?西方歌剧现在拥有着成熟的模式和界定,我们也应树立我们的东方审美,产生一种普世价值,最基本的内容民族性一定不能偏离。此外在作品内容完备之下也应顺应时代发展,利用时代技术,才能更好的发扬发展让它在群众中生根。把握作品、掌握宣传、摆正态度、不骄不躁、不气不馁,那么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定会开出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别松梅.民族声韵运河情—简析民族歌剧《运河谣》[J].音乐创作,2015,04.
  [2] 王晓霞.传与统的融合—歌剧《运河谣》中的本土风格透视[J].文艺争鸣,2014,03.
  [3] 张书玮.长河歌浩荡—歌剧《运河谣》的民族性特点透析》[J].四川戏剧,2014,06.
  [4] 郑倩.歌剧《运河谣》的主题贯穿特点研究[J].当代音乐,2017,12.
  [5] 許婷婷.浅析民族歌剧《运河谣》中“关砚砚”的歌唱技法与情感表达[D].西安音乐学院,2017.
  [6] 孙宏娟.歌剧《运河谣》的演唱风格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25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