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的宋代女子体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主要了采取文献法,以宋代女子体育项目中的秋千、马球、蹴鞠、角抵为切入点,目的是从社会学视角,找出这几项运动在当时社会的存在状况,并总结其形成原因。研究发现,商品经济的推动及统治阶级的意志外化造就了宋代女子体育的朝代特征:极具娱乐性、技巧性及时令性。由此,虽然一直受到来自技巧本位、娱乐本位和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传统的多重束缚,但宋代女子体育依然在夹缝风中顽强生存下来,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关键词:宋代 女子体育 时令性 商品化 娱乐性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4(a)-0216-02
1 宋代女子体育发展概况
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之时我国就已有女子从事体育活动,且发展势头良好,项目涉及“剑术、投壶、蹴鞠、竞渡以及龙舟”,宫廷及官宦之家女子还可以参加“围棋”“象棋”和“六博棋”等棋类活动[1]。经过汉唐的发展,女子体育呈现更为兴盛的景象,项目涉及更广,参加人数更多,但及至宋代,女子体育逐渐走了下坡路,宋朝极力推崇理学,对女子实行前所未有的禁锢政策,致使一度繁荣的女子体育渐行渐衰。在夹缝中生存的宋代女子体育,虽然无法与前代的繁盛相提并论,却也在自身的发展中呈现出异样的风景。宋代的女子体育项目主要有:秋千、马球、蹴鞠、角抵。
1.1 打秋千
据史料记载,它始于先秦,由北方民族传入中原,宋时在妇女之间犹为盛行,从苏轼的词中便可窥见一斑:“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2]。”宋代诗僧惠洪也曾作《秋千》一诗,描绘当时女子打秋千的状况,便可窥见当时这种运动的全民性。因这项运动不受时间、体力、年龄、阶级等条件的限制,一时成为女子最为喜爱的体育运动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宋时又出现了“水秋千”,但因其难度较大危险性较强,鲜有女子参加。秋千之所以能在宋朝大行其道,一则因为该运动简单易行,无类似于体力、身份、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二则因为在宋明理学的禁锢下,众多体育项目已被禁止,秋千因与“千秋”讹传紧密相连,成为祝贺长寿以及河山长远的意义非凡的活动。
1.2 马球
马球又称为击鞠,是一种骑在马上挥仗击球的运动。据《宋史·礼志》记载:“打球,本军中戏。太宗令有司详定其仪。”并规定每年“三月会鞠大明殿[4]”。唐太宗为了提高骑术、加强军队战斗力,大力提倡马球运动[3]。宋朝统治者仿照前朝,也对马球运动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不同的是,宋朝皇帝們不是为了锻炼体魄,而是用各种规章制度淡化了这项运动的竞争性,加强了其娱乐性的特征,如在场地放置彩旗,比赛时以鼓乐助兴。
从北宋到南宋,女子马球都倍受青睐,有着惊人的进展,期间有官员在著作中记载宫女精彩的打马球场景,甚至皇帝也亲自上阵与民同乐。孝宗就是习练马球的典范,但因诸多大臣反对,最终放弃。北宋宫廷马球以宫女为主要成员,宫中设有专供娱乐的宫廷女子吗球队。她们驭马灵巧、球艺娴熟,无论在乘骑上、服饰上都非常豪华,其水平甚至可媲美唐代。打球场地也得到了改进,铺上草坪,她们除了为皇宫为时刻准备在宫廷表演外,逐渐形成了惯例:每年春天在金明池汇演。及至南宋,市民体育活动风起云涌,马球也成了普通民众最喜爱的运动之一,但民间女子马球记载很少,一是运动量相对较大,二是费用较高,寻常女子家庭难以承受。即使如此,宋朝民间仍有女子从事小打和步打球运动,这两种运动对抗性和激烈性相对弱一些。
1.3 蹴鞠
蹴鞠活动在两宋宫廷和民间十分流行。宫廷府第常有蹴鞠之戏,爱好蹴鞠的帝王将相颇多,宋徽宗是其中的典型,他的宫廷画家胡廷晖曾《宋太祖蹴鞠图》,以画的形式介绍了宋太祖与大臣之间的蹴鞠之乐,他自己也是球迷,达到以球观人的程度,让蹴鞠技艺高潮者参与朝政甚至居朝中要位,李邦彦和高俅两人都因球技高超而身居宰相要职。宋时流行两种蹴鞠,一种有球门,类似后世的足球,宋时也称“筑球”是宋朝军队的一种训练项目;另一种是没有球门的“白打”,倾向于技巧与花样,“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可体现女性的灵巧与柔美。为此,宋代女子多喜欢“白打”。女子蹴鞠也分宫廷和民间两种,宫廷内主力队员为宫女,也有贵妃参与其中的。民间也有众多爱好蹴鞠的女子。对阵时,一人或者几个人轮流踢球,花样最多者为胜,比赛轮流进行,因此也被称为“井轮”。当时的诗歌与陶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子蹴鞠的情况,如《美人千姿词》中写道:几回踢罢娇无语,恨杀长安美少年。
1.4 角抵
宋代又称为相扑、争交。女子角抵源于三国吴的后期,在民间公开表演,则始于宋代。它的产生,与宋代君臣和富家商贾骄奢淫逸及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同时也是宋代体育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出现商业化倾向的结果。两宋时期女子角抵活动比较活跃,街头卖艺、民间瓦肆、宫廷宴会,都有女子角抵表演。当时角抵分为两种,一种是朝廷宴会上的压轴节目,表演者被官方称为“内等子”,她们除了表演还担当保卫工作;另一种是民间的角抵艺人,一些下层妇女为了生存,也到勾栏瓦舍中从事这一运动。开始,女子角抵仅是为男子相扑比赛做暖场表演,动作花哨,并无太强实战性,但后来发展到可以与男子相媲美的程度。比赛实行三局两胜制,除了不准攻击对手要害部位外,可以拳打脚踢,并设有不同的奖赏。当时有很多女艺人同男艺人一样有江湖诨名、绰号,形象而真实地反映出她们的性格特点及技术个性,如“女急快”“小关索”等,这也是宋代女子体育发展的一个独特的地方。虽然两宋时期民间妇女角抵已经成为一种半职业化的体育活动,《武林旧事》中亦记载了不少技艺精湛的角抵名女,但这些身处底层的妇女从事这一运动却已很难再体会这项体育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而且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士大夫,以违反封建礼教思想为由反对女子从事角抵运动,对当时女子角抵运动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 宋代女子体育的主要特点
2.1 儒家思想主导的政治环境下的娱乐性
各个朝代,女子从事体育运动,一个共有的特点那就是娱乐性,这也是宋代女子体育运动最重要的特征。女子自然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其从事的体育运动方式,具备灵巧、轻松、柔美特点的项目是其选择的主要方向。有此选择也是受到封建礼教思想影响之故。宋代程朱理学盛行,礼教森严,严格要求妇女们“笑不露齿,走不动裙”,在任何时候都要维护男权社会中男子的至尊地位[4]。为此宋代的女子体育大多都是在深闺内院中的封闭环境中进行,无锻炼的自觉性,无竞赛的公正法则,无强度及数量的限制,体育的目的性呈现出扭曲的状态:自娱和娱人,自娱是为了宣情泄意,娱人则是博人之欢。
造成宋代女子体育有此特性的另一个原因,宋代的社会风气。宋代重文轻武,同时理学的大力提倡,也将儒家一直不屑的重体力轻技巧的体育运动项目束之高阁,代之以突出轻巧和技艺为特色的运动项目,蹴鞠就是一例。蹴鞠在宋朝对抗性降低,以技巧见长,发展至后来,不再设置球门,直接以个人的技巧和难度来评判输赢。这种情况下,处于依附地位的女子体育自然也会顺应社会风气,追求娱乐性和趣味性。这迎合了各阶层妇女的需要:上层社会妇女时间充足,以此来打发时间;下层妇女则可在劳动之余,自娛身心。
2.2 商品经济条件下技巧性的空前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城镇的繁荣,加快了体育活动娱乐化的步伐。宋朝时期,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城镇的商业、经济职能进一步加强。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城市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军事人口减少,经济商业人口增大[5]。普通市民阶层的人口持续增加,由此产生的服务业又使得他们的空闲时间增多,进而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体育活动也便随之大众化、商品化。体育表演成为固定的职业后,民间女子也开始从事角抵等项目的表演,职业艺人为了适应观众的需要,增加收入,不断地改进表演内容和形式,极力迎合观众口味。至此,娱乐性与技巧性成为这一时期体育运动的重要特征。除了大众追求娱乐潮流的推动外,统治者的推波助澜作用也不可小觑:皇帝曾带头观看赤裸上身表演的女子角抵。
2.3 中国特色文化背景下鲜明的时令性
这一特征是中国古代体育的一个标志性特征,中国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十分重视劳作与闲暇的划分,也非常重视节日的庆祝。宋代妇女特别看重节日期间的体育活动。因为这是她们为数不多的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届时,她们结伴相约参与。宋统治者也根据社会风气的需要和自身的要求,在商品经济的推助下融合,增加了众多新的节日,这在客观上也为女子观赏和参与体育活动创造了条件。
当然,社会环境对女子体育的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宋代浓厚的艺术氛围与相对开放的空间,宋代百姓居住区和商品交换场所与娱乐场所的瓦舍融合在一起,使得技艺更贴近百姓生活。同时,两宋承袭了唐代开放自由的风气,除了宫人以外,大多数女人有一定的接触外界的自由,所以平民女子融入到体育(技艺)活动中便成了可能[6]。
3 结语
宋代女子体育虽然不如唐朝兴盛,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一直受到来自技巧本位、娱乐本位和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传统的多重束缚,但依然在夹缝中顽强生存,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貌,成为中国古代女子体育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对后世的女子体育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力,徐宝轩.中国古代女子体育的兴衰[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3(4):95.
[2] 方川.秋千的起源与流变[J].寻根,2003(2):91.
[3]朱松梅.宋代体育活动及其形成原因[J].体育文化导刊,2011(3):125-126.
[4] 张利华.宋代体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3.
[5] 文瑾.宋代体育娱乐文化面面观[J].兰台世界,2009(17):76.
[6] 刘丹丹.宋代女子体育中的女性意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64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