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木桶原理对中学竞技篮球运动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竞技篮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较强的团体运动,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篮球专业技能都有很高的要求。除此之外,团队精神和团队合作是竞技篮球运动的基本要求和运动准则,也是提升球队战斗实力和竞技水平的关键因素。本文运用木桶原理,对中学竞技篮球队员的整体素质、团队合作以及教练执教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得出一系列的启示。
  关键词:木桶原理  竞技篮球运动  团队合作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3(c)-0193-02
  Abstract: Basketball is a team sport with strong antagonism. It has high requirements for athletes’physical quality and basketball Professional skills. Except this;team spirit and teamwork ar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and sports guidelines of basketball. They are the key elements to enhance the team fighting strengthand level as well.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barr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verall quality, teamwork of competitive basketball players and coaching level in middle schools,and then draws a series of inspirations.
  Key Words: Barrel principle; Competitive basketball; Teamwork
  随着素质教育和全民绿色健康运动的发展,篮球运动被广泛的关注,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篮球运动本身是一项综合性强、对抗性大、合作范围广的集体性运动项目,要求从事这项运动的人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而对竞技篮球来说,除了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技术外,团队合作性的要求更高。如何在提升篮球运动员个人技战术和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强团队合作,提升团队整体实力,是竞技篮球成功的关键。
  1  木桶原理的涵义
  木桶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大师彼得提出,其基本涵义为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构成木桶的最短木板的高度。由这一基本涵义又可以引申出其他几种涵义:其一,组成木桶的各木板之间的缝隙大小,也是决定木桶能成多少水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二,木桶桶底的大小是决定木桶盛水多少的重要因素;其三,木桶的拎手是否牢固耐用,也是决定木桶盛水多少的又一重要因素。
  2  木桶原理在竞技篮球运动中的应用
  2.1 队员——组成木桶的每块木板
  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在篮球运动中,组成球队的球员代表着每块木板,由于身高、技术、身体素质、篮球意识、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导致每名队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所不同。由此而组成的球队就如同一个由多块长短不同的木板组成的木桶一样,要提升球队整体实力不是提升最优秀队员实力,而是提升最弱队员即短板队员的实力。
  2.2 队员间的合作——木桶木板间的缝隙
  组成木桶的木板间的缝隙,是决定木桶盛水量的关键因素。竞技篮球的团队合作是指团队成员之间通过沟通、配合、奉献使团队优势得以最大的发挥,亦即“团队精神”,而不是将团队成员的个体努力简单相加。这种团队精神既是球队的灵魂,也是球队成功的关键所在。队员间合作越密切,相当于木桶木板间的缝隙就越小,球队的整体战斗力就越强。
  2.3 球队所在学校——木桶的桶底
  木桶的桶底是盛水量多少的基本保障,桶底越大,木桶容积越大,盛水量就越多。学校是球队的平台,学校对球队的重视和支持,是球队发展壮大的先决条件。平台越大,球队的起点就越高,发展空间就越大。
  2.4 教练——木桶的拎手
  作为木桶的拎手,必须足够牢固,能够负荷起整个桶身的重量。篮球教练员是球队的核心,是统筹全局、负担整个球队成败的关键人物。再好的队员,如果没有优秀的教练員,就如同盛满水的木桶没有拎手,只能故步不前。
  3  木桶原理对中学竞技篮球运动的启示
  3.1 提升球队队员整体素质
  中学篮球运动员正处在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接收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也是篮球意识、心理素质和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因此,要提升球队的竞技成绩,必须提升队员整体素质。
  3.1.1 培养队员良好的篮球意识
  篮球意识是篮球运动员在篮球运动中,逐渐养成的一种对篮球运动规律的心理及生理机能的反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在篮球运动中仔细观察、用心判断和分析篮球场上的各种情况,结合自身的条件,合理运用技战术,做出最优的选择。
  3.1.2 提高队员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的先决条件,也是篮球比赛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变化和成熟的关键时期,竞技篮球运动不仅要求队员有较高的技战术水平,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在平时训练的时候不仅要练身体素质和各项技术,还要进行心理机能的训练,要具备克服各种不良心理障碍,并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发挥最佳运动水平。为此,要培养队员抗压能力和勇于承担责任的能力,提升他们比赛的自信心,尤其是在比赛关键时刻,能够自如的处理球,冷静地分析场上的局势。久而久之,在这样的高压情况的锻炼下,克服紧张和恐惧的心理,提升队员心理素质,培养他们永不放弃的精神[1]。   3.1.3 加强队员基本技能训练
  篮球是一项对抗性强形式多变、技战术复杂的集体项目,队员的基本技能是提升自身和球队整体实力的基础。没有基本的技能训练,就谈不上高水平技战术的实施和提升,夯实基础才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3.2 培养队员团队精神,加强团队合作
  3.2.1 在思想上,让队员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让队员认识到团队精神是篮球运动员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的综合体现,也是取得球队比赛胜利的关键因素。纵观国际国内各大篮球赛事,任何一场比赛的胜利,都是球队成员集体努力的成果,而不是靠一个人的单打独斗,个人英雄主义在竞技篮球运动中根本就行不通。
  3.2.2 在实战中,让队员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必要性
  在篮球比赛中,面对不同的比赛对手,通过有针对性地布置科学合理的技战术,明确场上每个人的位置、任务和战术配合,让队员深切感受到每一次传球、助攻、协防和抢断都是球队赢得胜利的砝码,从而明确团队意识决定了一支球队质量的好坏,明确一名篮球队员的技术不好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但一支球队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就会丧失战斗力的道理。
  3.3 转变观念,倡导“学训兼修”
  3.3.1 转变篮球运动和文化课学习相矛盾的观念
  长期以来,人们对从事篮球运动的孩子持有两种观念,一种是天生学习能力差或不爱学习;另一种是从事篮球运动不需要学习。这两种观念导致从事篮球运动的孩子多数走向了所谓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境遇。究其原因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从内因来看,主要是从事篮球运动的孩子由于训练强度大,占用的时间较长,自己放弃了对文化课学习;从外因来看,包括家长、学校、教练对文化课学习重视不够,认为只要球打得好,文化课学习无所谓,使学校体育偏离了教育的本原。但从NBA很多著名职业球员的发展历程看,他们均出自美国各大学篮球队,都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由此可见,从事篮球运动和文化课学习并不矛盾,而且文化水平越高,接受和运用体育科技知识的能力和意识越强,对运动原理、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知识越清楚[2]。
  3.3.2 积极倡导“学训兼修”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篮球运动国际化,目前我国中学学校对篮球运动员的培养致力于走文化学习和课余训练的“双向”路线,主张遵循“体育回归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2]。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篮球运动员培养的模式和培养习惯,将体育训练和文化课学习并轨,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篮球运动员,即“学训兼修”。通过文化课学习和篮球训练的良性衔接,有效地夯实了学生运动员的基本文化素养水平,为职业生涯发展拓宽路径。
  3.4 提升教练员的执教水平
  3.4.1 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目前,中学竞技篮球的教练员多数是体育院校毕业后直接任教,虽然具备一定的篮球专业的知识,但实战经验匮乏,因此在训练中或者从书本到书本,或者延续前任教练的经验,训练内容和方法始终停留在过去的定勢思维中,对于比赛场上的战术运用更是捉襟见肘。因此,要提升球队的战斗力和队员的整体水平,教练员自身必须不断地丰富专业知识,加强实战经验的积累,关注国际上先进的篮球训练方式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执教水平。
  3.4.2 不断拓宽篮球视野
  作为竞技训练中的监控者和指导者的教练员,其篮球视野是决定训练理念、训练方法和训练内容的关键所在。因此,教练员要多参加大型学术交流活动,关注重大篮球赛事,从而拓宽自己的篮球视野,为科学、合理地制定篮球训练计划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超.我国青少年篮球训练现状及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9):36-37.
  [2] 孙凤龙,姜立嘉,张守伟.特征与启示:美国学生篮球运动员培养体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7(6):126-130,1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71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