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习作教学与科学实验活动的美丽邂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习作过程是人脑对有关信息的处理过程。仅靠语文学科来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是片面的,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活动与学生的习作能力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对此,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把习作教学与科学实验活动相结合,在科学实验活动中运用语文课上学的习作技法,将习作训练落到实处,消除学生习作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凭实验观察——让物活起来
  小学三四年级的科学课中,有很多观察实验。静物观察的有:大树、叶子、油菜花、岩石、矿石等;对比观察的有:比较生、熟食物,比较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比较水与食用油的不同等;还有观察小动物(蚂蚁、蚯蚓),养殖金鱼、蚕、蜗牛,种植凤仙花等活动。这些实验为语文上的状物描写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活动,为学生习作提供了真实可行的素材。同时,教师在实验活动中有组织、有引导,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要求,掌握观察方法,注意观察顺序,抓住观察重点,将习作能力与技巧的培养放在活动中练习,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科学实验“观察金鱼”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有重点地观察,用多种方式观察事物,然后抓住特点(可爱、颜色鲜艳等)有顺序地描写金鱼的外貌。
  二、借实验操作——使人立起来
  老舍说:“唯有动作描写,人物才能立起来!”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寫人物动作时存在着两方面的不足,一是动词使用不准确,二是动作写不具体。针对这样的现象,让学生在科学实验操作中认真观察人物动作,仔细回放动作过程,把动作放慢、放大,学会把短时间里发生的动作准确具体地写出来。在“点亮小灯泡”的实验中,通过观察、回忆,学会将人物动作细化、具体化,要求学生用上三个及以上的动词把同学们连接电路的过程写准确、写具体。在科学实验操作活动中,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亲身感受动作行为过程,从而学会把亲身经历具体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观实验过程——让场面热闹起来
  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场面描写的习作训练,如《那次玩得真高兴》《多彩的活动》《记一次游戏》等。实验的过程是一个热闹的场面,但学生们总是写不热闹,读起来干巴巴的。这其中的原因是缺乏观察,也缺少技巧。为此,通过科学课堂中的实验活动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让学生真实感受实验过程,学会把实验过程写具体。科学实验“水变成冰的过程”,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关注教师、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并想象其心理,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然后定格实验前、实验中或实验后的一个精彩瞬间,写清楚自己的感受、收获,记录同学与老师的语言、行动、神态,表达自己的看法,还原实验活动的真实面目。
  思维在习作中起关键作用,可是仅依靠有限的“课外观察” 和“作前指导”,思维训练强度不够,效果也不好。实践证明,把习作教学与科学实验课上的活动相互结合,就会产生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较为充分的训练。语文课上习得方法,科学课上提供实践,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言可议,有法可循,习作不再是“海市蜃楼”,变得简单而容易。
  (作者单位:浙江开化县天地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9913.htm